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15KB ,
资源ID:50832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83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1、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小组竞赛形式穿插,可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六、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

3、层呢?今天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1.4地球的圈层结构师:这节内容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我们就以小组竞赛形式穿插学习这节。全班分3组,得分最高组胜出,还将评出两位最佳学生,给予奖励。分两类题型:必答和抢答。首先,必答,每组派代表各抽取三题。每题分值10分。(规则公布)必1:虽然入地无门,但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何种手段了解?生:地震波师:就像我们看西瓜是否熟了,看瓷器是真是假,敲一敲从声音判断一样,我们可以造成地球的震动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正好自然界就存在这样的震动地震必2:世界两大地震带? 生: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必3:地震是怎样发生?生:地下深处岩石

4、破裂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师:地震就是地球内能通过地震波形式释放,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振动造成的。必4:地震波分为哪两种?生:横波和纵波。必5:什么是横波?生: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必6:什么是纵波?生:纵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师:我们来应用一下。大家感觉过地震没有?如果有机会可有去台湾或是日本感觉一下,其中,台湾每天平

5、均有40次地震,能够感觉到的有3、4次之多,那么,想一想抢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如何震动?生: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抢2:某海域发生地震时,水中游泳的人有何感觉?生: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纵波可通过固液气三介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师:可见横波和纵波的可以通过的介质不同,我们就可以通过横纵波的变化来判断地球的内部物质状态进而分层。必7:地球内部分为哪几圈层?这些圈层分界线?(每组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师:为什么以此作为分界线?读126左图,在33及2900千米处横波纵波发生了突变,我们就把波速突变的面叫不连续面。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奥地利学者

6、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抢3: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生:古登堡界面师:图126左图,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莫霍界面,横纵波速明显增加。波速突变说明它们的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因此以这些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我们来了解各层的基本特征。抢4: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多少?(17KM)抢5:世界最深的地方?(马里亚那海沟11034米,一般越深的地方,地壳也越薄)抢6:中国大陆地壳最厚的地形区?(青藏高原,说明海拔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抢7:内部圈层中厚度最

7、大的圈层?(地核) 师:图126左图,发现地核内波速在5000米左右发生变化。图127,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推测外核物质形态?液态。内核物质形态?固体。这些只是推测,真正到底是什么物质,还得靠你们。抢8:目前被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哪一圈层?(软流层、位于地幔) 师:图127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里物质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图127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说明?波速变化。地球的内部圈层就像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它们之间的膜就相当于界面。抢9:对于地球内部秘密的探测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渠道?(火山喷发物,

8、岩芯)抢10:目前世界钻探达到万米,而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钻探工程在中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江苏东海)师:地球内部通过物理方法,对于地球外部圈层直接观测即可。地球外部圈层分哪几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呈同心圆状分布。必8: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生:在于范围和界面的不同。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必9:大气圈物质组成?生:气体和悬浮物 师:大气圈到底有多厚,大气上界多少千米?据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显示在2000-3000千米高空,地球大气密度与星际空间密度非常接

9、近,可以作为大气的上界。这么厚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必10:水圈的主体水?生:海洋水师: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因此曾认为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水球。生物圈就是生物和其生存环境。那么生物生存范围有大,目前已知生物能够到达的最高上限是高山兀鹫高原上的神鹰,飞过珠峰,达到9000多米高。陆地最深的生物是地下2000米的石头里发现了微生物,海洋中就是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世界上最深的虫子。因此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

10、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这些圈层相互影响,而且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与人类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一起来回忆巩固一下。最后统分得出优胜组及两位优秀学生给以奖励。七、板书设计:(略)学生自学材料一、课前预习要求1、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依据及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关系3、将你不明白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形式上交二、课内知识补充1、纵波( P wave ) 和横波( S wave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

11、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一种纵波( P wave ) 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 另一种横波( S wave ) 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2、地震: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

12、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坏,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印度尼西亚、至堪察加。3、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4、软流层: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

13、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这里物质呈熔融状态能够长期缓慢变形厚约 100千米,这里有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5、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在于范围和界面的不同。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以下为地幔。软流层仅是上地幔上部的较薄的一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三、课外知识拓展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 人类繁衍生息在大地上,很想知道地下是个什么样子。那么,地下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的确是个大难题,难就难在人们入不了地。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也只有万米左右。这个深度同地球6300多千米的半径相比

14、,实在是太微小了。人们想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间接地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状况。地震波有个特性,它在不同物理性质的物质中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该速度受物质密度、温度、压力的影响。 当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当于10万颗普通的原子弹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个巨大的音叉那样发生振动,产生强大的地震波。当人们在地表用仪器观测地震波向地球中心传播时,发现地震波在大陆底下33千米左右深处,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

15、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据此,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组成物质和性质不同的同心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地壳,最中心部分称为地核,中间一层称为地幔。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一般大陆地壳较厚,尤其山脉底下更厚,平均厚度约32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在510千米。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3米,温度就升高1。 地核中心的压力可达到350万个大气压,温度可达40005000。在这样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地球中心的物质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内核被认为是由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