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56.10KB ,
资源ID:50829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829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配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试行.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配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试行.docx

1、配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试行配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试行)二一三年九月前 言本技术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技术规范共分9章,主要内容有: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路径选择、基本风速、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杆塔荷载和材料、杆塔结构、基础等。本技术规范编制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 南网科研院 广东电网公司 广西电网公司 海南电网公司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黄志秋 金晓华 廖毅 潘春平 王衍东 邱昊 吴培烽 赵建华 郑志源 刘万群 梁水林 王乐铭 郭晓武 陈鹏 罗俊平本技术规范由中国南方电

2、网有限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负责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1 总 则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路径选择 25 基本风速 36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 47 杆塔荷载和材料 48 杆塔结构 69 基础 7条 文 说 明 81 总 则1.1 为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防风工作,适当提高配电线路抵御台风的能力,减少线路故障和经济损失,保证配电线路安全运行,在分析调研台风在南方沿海地区登陆特征及对配电线路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1.2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南方电网沿海强风区域(含类风区及类风区)的35kV及以下新建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该区

3、域已建线路的技改、运维可参照执行。1. 3 防风设计应该遵循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1. 4 架空配电线路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1. 5 本技术规范依据现行规程、规范,结合南方电网沿海台风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1. 6 南方电网沿海台风多发区域的线路设计除执行本技术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技术规范引用下列文件中的部分条款。当引用文件版本升级(或修改单)导致所引用的条文发生变化时,主编及各参编单位应研究新条文是否继续适用于本技术规范,并及时予以修订。GB 50061-2010 66kV及以

4、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DL/T 5158-2012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中国南方电网企业标准 110kV及以下电网装备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 1 独立耐张段independent strain section;在一个耐张段内的直线悬垂杆塔不超过3基。3. 2 基本风速reference wind speed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30

5、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3. 3 台风 typhoon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秒,即风力12-13 级。3. 4 微地形micro-topography微地形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风速的微地形类型主要有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和山区风道、垭口及河谷等。3. 5 微气象micro-climate微气象是研究近地面大气层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地理分布及其物理过程的科学。微气象与微地形紧密相依,是由热源、湿源的基本输送(湍流变换)因地形差异引起的,形成微气象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周围环境等。3. 6 地面粗糙度terrain roughnes

6、s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过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3. 7 类风区 class wind speed area架空电力线路30年一遇基本风速V35m/s的地区。3. 8 类风区 class wind speed area架空电力线路30年一遇基本风速V33m/s且V35m/s的地区。3. 9 沿海强风区域类风区和类风区的区域。4 路径选择4. 1 路径方案选择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力求避开台风多发地段。4. 2 路径选择宜考虑:1) 避开调查确定的历年台风破坏严重地段;2

7、) 避开洼地、陡坡、悬崖峭壁、滑坡、崩塌区、冲刷地带、泥石流等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不良地质地区;3)宜选择山坡的背风面,充分利用地形障碍物和防护林等的避风效应,避开相对高耸、突出地貌或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等微地形区域。当无法避开以上地段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4. 3 35kV架空电力线路的耐张段,经过I类风区时不宜大于2km,经过II类风区时不宜大于3km。4. 4 10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中较长的耐张段,经过I类风区时每5基宜设置1基自立式耐张铁塔,经过II类风区时每10基宜设置1基自立式耐张铁塔,并在耐张段中部至少设置1基抗风能力较强的直线杆塔。4. 5 跨越通航河流、公路

8、、铁路及其他重要跨越物时应采用独立耐张段。4. 6 I类风区内,为I级及以上重要用户供电的城区线路宜采用电缆线路,为同一重要用户供电的双回电力线路,其中一回应采用电缆线路。4. 7 同塔多回线路如需从城市高层建筑物之间穿过,应采取避免导线发生不同步摆动的措施。5 基本风速5. 1 基本风速取重现期为30年,高度为离地面或水面10m,时距为10min平均最大值。5. 2 架空电力线路的基本风速应在区域大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当地气象站统计风速及风压反算,参考附近已建工程的设计及运行情况,并在着重考虑沿线微地形、微气象区影响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1) 在区域大风调查的基础上,由气象台站最大风速

9、系列,经代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审查、高度订定和次时换算,采用极值型或P-型等概率分布模型进行频率计算。2) 当工程地点与参考气象站海拔高度和地形条件不一致时,必须根据地形条件进行订正。搜集调查微地形、微气象区影响,山顶、山麓风速变化特征及计算方法,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按工程实际情况,移用附近气象站基本风速。3) 沿海海面和海岛的基本风速,应采用实测资料分析计算,缺乏实测资料时可按陆地上的基本风速作适当修正。4)基本风速的确定,还应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全国风压分布图、地方政府建设及气象部门颁布的区域性风压分布图。5. 3 风速高度订正及时距换算1)风速沿高度的变化可采用

10、指数律进行计算,地面粗糙度类别按实际调查情况确定。2)各种不同时距的风速换算,应尽量采用气象站观测实测资料统计分析。6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6. 1 导地线型号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电力系统规划和工程技术条件,特别是所处地区的台风特性。地线型号的确定还应满足防雷设计的要求。6. 2 在人员密集区域,35kV电力线路宜采用电缆,10kV电力线路宜采用电缆或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架空绝缘导线。6. 3 0.4kV及以下架空绝缘线路导线一般采用不带钢芯的绝缘导线,档距大于40米的特殊区段可采用带钢芯的绝缘导线。6. 4 位于崖口、峡谷等微地形、微气象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的悬垂串应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机械强度

11、的安全系数。6. 5 10kV台架变主杆上引线跳线应先固定,再与带电接线环连接。7 杆塔荷载和材料7.1 荷载7.1.1 导线及地线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应计入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下式计算:(7.1.1-1)(7.1.1-2)式中: 导线或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kN; 风压不均匀系数,按本技术规范第7.1.2条的规定确定; 风荷载体型系数,当d16402052051204060200200115Q3451631031018051016352952951704903550265265155470Q3901635035020553016353353351905103550315315180480镀锌粗制

12、螺栓4.8级2001705.8级2402106.8级3002408.8级40030010.9级500380锚栓Q23516035号优质碳素钢19045号优质碳素钢215注:1、*适用于螺孔端大于等于1.5d的构件(d螺栓直径); 2、20号钢(无缝钢管)的强度设计值同Q235。8 杆塔结构8. 1 杆塔结构应根据线路沿线的周围环境、地形、地质、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钢电杆、铁塔结构等。路径受限地区可采用不带拉线的电杆和铁塔。8. 2 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时,宜使用高强度材料。采用拉线杆塔时,根部结构应为铰接支承。8. 3 无拉线单杆可按受弯构件进行计算,弯矩应乘

13、以增大系数1.1。8. 4 10kV台架变主杆宜选用耐张型杆塔。8. 5 采用铁塔结构时,为加强铁塔抗风能力,可适当增加铁塔根开、加大塔身宽度、增设塔身横隔面。9 基础9. 1 基础的型式应根据线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和杆塔型式等因素综合确定。9. 2 基础应根据杆位或塔位的地质资料进行设计。现场浇制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9. 3 基础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季节性的变化。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和土壤应考虑水的浮力并取有效重度。9. 4 岩石基础应根据有关规程、规范进行鉴定,并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塔位进行试验。9. 5 原状土基础在计算上拔稳定时,抗拔深度应扣除表

14、层非原状土的厚度。9. 6 基础埋设深度应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0.5m。9. 7 跨越河流或位于洪泛区的基础,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必须考虑冲刷作用和漂浮物的撞击影响,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9. 8 基础设计(包括地脚螺栓、插入角钢设计)时,基础作用力计算应计入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50m时,风荷载调整系数取1.3;当杆塔全高未超过50m时,风荷载调整系数取1.0.9. 9 位于水田、泥塘和堤坝等地质条件较差地区的混凝土电杆,可通过增加基础埋深、加设卡盘和地基处理等措施,提高基础的抗倾覆能力。条 文 说 明4 路径选择4. 1 架空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对抵御台风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根

15、据南方电网风灾事故的统计数据,台风多发地段的配网风灾事故十分严重,因此应把“力求避开台风多发地段”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来考虑。4.2 台风(强台风)过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进而造成各种次生灾害。而地质不良地带是最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杆塔定位时应避开这些区域,如无法避开,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基础受损而引起杆塔倾斜或沉陷。架空电力线路位于河岸、湖岸、山峰、山谷口及城市高耸建筑间的风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可考虑在线路排位中留有适当裕度以替代基本风速的提升,从而提高处于微地形地段线路的运行安全系数。4.3 I类风区为风灾事故频发的地区,经过该地区的35kV架空电力线路耐张段不宜太长,目的是为

16、了限制风灾事故的影响范围。4.4 对10kV架空电力线路较长的耐张段,为提高线路的可靠性,需限制风灾事故范围,规定经过I类风区的线路每5基宜设置1基自立式耐张铁塔,经过II类风区的线路每10基宜设置自立式耐张铁塔,并在耐张段中部至少设置1基抗风能力较强的直线杆塔,以防串倒。4.5 架空电力线路跨越通航河流、公路、铁路及其他重要跨越物时,宜提高标准,采用独立耐张段,必要时可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1.1。4.6 I类风区内,为I级及以上重要用户供电的城区线路安全性应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采用电缆线路。4.7 同塔多回线路如需从城市高层建筑物之间穿过时,横担两侧的导线有发生不同步摆动的可能,从而引

17、起频发的跳闸事故,应采取避免导线发生不同步摆动的措施,如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或改为电缆线路。5 基本风速5.1 引用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5.2 架空电力线路的基本风速,应先综合确定工程所在区域的基本风速,再通过风速高度变化系数及地形修正系数换算得到工程地点某一高度处的基本风速。1) 计算气象站基本风速应经过风速原始资料的审定和风速的高度订正、次时换算及频率计算几个步骤。根据工程经验,P-型分布和极值型分布计算的基本风速成果相差很小,P-型分布弹性大,适应性强;极值型分布计算较简单,所以本条规定风速设计可采用P-型分布或极值型分布计算。2) 山区风速主要受地形

18、影响,目前能作为设计依据的最可靠方法是直接在工程地点建站观测,并与邻近气象站进行相关分析,获取长期风速资料。但这种做法受诸多条件制约。如无对比观测资料,可分山峰、山坡、谷口、山口、闭塞地形等几种情况选用以下经验公式推算。(1)谷口、山口及山间盆地、谷地一般情况下,与大风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及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山区风速调整系数山区风速可按表1取值。表1 山区风速调整系数山区地形条件调整系数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0.870.92与大风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1.101.23(2)山峰、山坡风经山坡后,山坡上的风速与平地上的风速有显着不同,朱瑞兆等编着的应用气候学概论,根据国内不同地区六对相对

19、高差为11322059m的高山与山麓处平均风速的对比,海拔每上升100m平均风速约增大0.110.34m/s。山区微波塔与送电线路杆塔等建(构)筑物的基本风速,由于山上气象站较少,一般由邻近山下气象站的风速资料采用山峰、山坡地形调整系数换算到工程地点。对于调整系数的计算,目前有两大类方法,一是理论模型,二是经验公式。限于篇幅,本处仅介绍经验公式。我国现行荷载规范法。对于山峰和山坡,我国现行荷载规范推荐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山峰风速调整系数;山峰或山坡在迎风面一侧的坡度,当时,取;k系数,对山峰取2.2,山坡取1.4;H山顶或山坡全高,m;z建筑物高度,m;当时,取。朱瑞兆1976年在其编着的

20、风压计算的研究中,根据剑阁、绿葱坡、泰山、华家岭、金佛山、华山、峨眉山等高山站与其相应山麓测站实测最大风速资料,统一推算到离地面10m高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压,然后求其比值,并且参考英国的洛思厄山和德罗姆山等相应平地站实测资料,拟合出以下方程式:式中,山峰风速调整系数;考虑山的坡度对风速的影响,作者给出当坡度为2030时乘以0.95,若小于坡度20则乘以0.89的调整系数;h山顶与山麓的高差,m。中南电力设计院和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1992年合作进行了高山与平地间基本风速关系的研究,通过对中南及周边地区的19个山上站与相应34个山下站资料分析,求出各站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

21、速,以山上与山下站基本风速的比值与其间高差(h)点绘成图,分别按孤山与丛山定出外包线,拟合出换算公式为:式中,山峰风速调整系数;C山顶站的山势调整系数,孤立陡峻的山体C=1;相互间遮挡影响较大或山顶地势较平缓的丛山岗C=0.5;b山顶站的地形调整系数,山下站处于弯曲的河谷、盆地等地形比较封闭区域时,b=0.80.9;处于迎风口或有狭管效应时,b=1.11.2;一般情况b=1;h山顶站与山麓站的高差,m。经与实测资料验证,中南院公式计算的基本风速较实测资料计算的基本风速,一般偏大10%以内,可见该关系式是符合我国中南地区山顶与山麓间的风速关系的。三种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现用以上三种计算方法计算

22、中南地区高100m、坡度为45的孤山山峰离地10m高基本风速的风速调整系数,荷载规范公式为1.6;朱瑞兆公式为1.5;中南院公式为1.28。可见,采用荷载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较另外两种方法偏大,实际应用时宜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实际地形条件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综合确定工程地点的基本风速。(3)海面的摩擦力小,所以海面的风速较陆上大;此外沿海存在海、陆温差,形成海陆风,也使海边的风速增大。根据沿海的一些同期风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海陆风速的比值是随陆上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的,当陆上风速达到35m/s时,比值接近常数;同时此比值又随海面(海岛)距海岸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即吹向岸风时距海愈远的陆地风速愈小,这是由于

23、陆地上粗糙度大的原因造成的。滨海风速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条引用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5158-2012调整系数,见下表:表2 海面和海岛风速调整系数距海岸距离(km)调整系数401.0040601.001.05601001.051.10(4)气象站基本风速计算成果应与地区基本风压等值线图或全国基本风压等值线图作对比分析,一般风压等值线图考虑面上情况多,如气象站基本风速较风压图反算风速小,宜采用风压等值线图计算成果。5.3 风速高度订正及时距换算 1) 根据我国现行荷载规范,风速沿高度的变化可采用指数律进行计算,即式中 高度为Z处的风速,m/s;Z1高度处的风速,m/s;地面粗糙度系数,根

24、据有关资料及国内外规范所选数值,可按表6-3选用。气象台站在开阔平坦地区,地面粗糙度一般按B类考虑。 表3地面粗糙度系数类别地面特征相关资料取值我国现行规范推荐值A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0.100.130.12B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0.130.180.15C有密集建筑物的城市市区0.180.280.22D有密集建筑物且房屋较高的大城市市区0.280.440.30近地风从一地面粗糙类别进入另一地面粗糙类别时,需经过一段过渡区才能逐步调整为不连续下游区新的地面粗糙度指数。通常认为,进入新地面粗糙类型的前500m范围内,风速保持着上一地面粗糙类别的

25、变化特征,仍取上游地面类型下的风速;过渡区内新的下游地面的风速应进行修正,过渡区长度约为1500m;通过过渡区后,取下游新的地面类型下的风速。2) 各种不同时距的风速换算,应尽量采用气象站观测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缺乏实测资料时可参考美国建筑和其他结构最小设计荷载ANSI/ASCE7-93,按下表换算表4 各种不同时距与10min时距风速的平均比值时距(s)3600600300120302010530.5(瞬时)比值0.941.001.071.161.261.281.351.391.441.506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6. 1 导地线型号应根据电力系统规划和工程实际条件综合确定,在确定了导线截

26、面的前提下,电力线路设计的任务是结合线路本身的技术特点,特别是所处地区的台风特性,确定导线型号,即选用无钢芯线还是有钢芯线,选择钢芯截面的规格,选用绝缘导线还是裸导线。6.2 为了减少树木、鸟类、积雪、金属飘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架空配电线路跳闸事故,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采用架空绝缘导线,许多国家架空配电线路已基本实现绝缘化。因此,为降低线路跳闸率,提高供电可靠性,应避开人员密集区域,确实无法避开时宜采用电缆或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架空绝缘导线建设。6. 3 0.4kV及以下架空绝缘线路在较大档距的特殊区段,可采用带钢芯的绝缘导线。6.4 位于崖口、峡谷等微地形、微气象地区的线路,其所受风荷载一般大于普通线路段,也是台风灾害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有助于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性。7 杆塔荷载及材料7.1 荷载7.1.1 本条修正了导地线水平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现行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2010在计算导地线水平风荷载标准值时未考虑风压高度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