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复习资料1传播学复习资料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1)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3)这个时期,新闻学等一些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科学已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拉斯韦尔(5W)、卢因(社会心理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传播与态度研究)、施拉姆(集大成者)。诞生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客观背景: 媒介 政治 战争 经济 学
2、科发展主观原因: 四位奠基者和一位集大成者 拉斯维尔:宣传分析,政治传播,五w 卢因:社会心理学,把关人 拉扎斯费尔德:社会学,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 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 施拉姆:集大成者,研究和教育的贡献,包括1934年依阿华民意中心,1948年依利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年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年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2、传播学经典概念: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符号学创始人);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3、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三门学科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4、信息是物质的普
3、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非人类信息、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5、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传播的前提在于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行为、过程、系统(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共享的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
4、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个符号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这三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6、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7、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所组成。子系统根据信息类型
5、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等。(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双重偶然性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它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变量处理不当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9、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受社会发展程度制约,并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和运行。10、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等。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11、第一章第三节(See)12、动物传播方式:气
6、味、发光、动作、声音、超声波、符号。局限性:(1)先天的本能行为;(2)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3)无法表达抽象的事物。13、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劳动,能动性与创造性即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14、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依次叠加的过程)信息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历史 信息传播系统不断复杂的历史 信息传播系统不断加速的历史(1)口语传播时代。这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的产生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但其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距离近、空间短、精确度差三个方面。在这个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2)文字传播时代。文
7、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标志着我国的文字符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字发明的意义: 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更易于保存 克服了声音的距离限制,传播范围更广 克服了声音的易失真性,内容更为精确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
8、众传播开始的年代。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运输。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5)网络传播。1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16、A哈特传播媒介分为三类(P35)(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2)再现的媒介系统;文字、绘画、摄影等;(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视;这三类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计出现的。这是一个
9、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17、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18、信息爆炸原因:呈指数增长的信息量;媒介变化速度的加快;信息增长的不平衡。信息社会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日本。贝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特点:A、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知识占据
10、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D、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分为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度信息化阶段。1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分为信号与象征符。20、信号的特点: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的特点:A、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B、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
11、的事物;C、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D、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人类特有的符号)21、语言符号分为口头语言符号(语音符号)和书面语言符号(文字符号)。非语言符号分为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或动画、程式化的符号。22、符号的功能:A、表述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的过程也伴随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B、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C、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23、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
12、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只有人类才有意义。意义的特点:A、意义是普遍存在的;B、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C、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意义的分类:A、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B、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C、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
13、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24、传播过程中的意义:A、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正确传达;B、受传者的意义:诠释差异,文化误读;C、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等较大的环境。2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在许多场合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26、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是G.H.米德,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
14、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27、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28、美国学者J.伯德利亚尔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现代消费文化的实质)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伯德利亚尔与消费
15、文化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原因:A、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B、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产生混乱。29、传播视角:历时性考察、共时性考察。传播模式,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30、传播要素:A、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B、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C、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D、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E、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31、
16、最早的传播模式: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载于修辞学一书中,扼要提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 3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五W”模式分别是: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ACT。“五W”模式特点:A、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B、不足是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
17、考虑到了受传者的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33、C.香农和W.韦弗提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癫子通信过程。导入了噪音的概念。34、1954年,施拉姆提出“循环模式”,其与直线模式的区别: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B、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C、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缺陷:A、它把传播双方完全放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B、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35、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
18、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36、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能力;(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3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959年,赖利夫妇提出了传播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
19、特点:A、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B、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C、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D、群体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38、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提出系统模式: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应全面、系统分析社会传播过程。39、社会传播总过程
20、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就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40、田中义久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及结构:A、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B、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C、精神生产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D、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41、社会传
21、播系统主要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42、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构成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特点体现在:A、人内传播并不总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B、人内传播并不只有生物性,还有社会性和实践性;C、人内传播具有积极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D、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石。43、人内传播也是双向互动的传播(1)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内传播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
22、心理学家G.H.米德。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
23、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3)内省式思考也是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分为日常的长期自我反思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它是一个开放、横向、纵向的过程。44、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个人社会性的精神与心理要求A、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人
24、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及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个人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既是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了解自己;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是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45、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46、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C、人际传播
25、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其“强制性”最弱。社会功能: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和对个人社会化合再社会化过程的影响)(See)47、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人际传播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
26、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48、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同样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49、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
27、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面对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或少数一般会服从多数。5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后的群众骚乱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传播机制:A、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后果,如98世界杯球迷暴动。B、群体模仿与“匿名性”。群体模仿
28、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则基于另一些原理,其中之一是“匿名性”原理。C、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呈现出循环反应,其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51、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通畅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分为非紧急事态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紧急事态下的流言有以下特点: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B、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See)52、组织传播
29、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其功能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宣传分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结合现实分析大众传播特点、功能、社会影响53、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
30、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电视台等。这个特点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正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单向性表现在受众
31、具有被动性,缺乏反作用能力;(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是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5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W.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三种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5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扩展):围绕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为代表,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影响还有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56、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电子媒介出现)57、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要素:客观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