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2.46KB ,
资源ID:50754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754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docx

1、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总8页)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刘壮摘要:甘肃全境的地理环境分异非常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周围地理环境的特定关系, 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河西走廊也是北方草原民族与黄河上游以及甘、青、川交界地区民族往来的通道。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的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状况,并把河西走廊划分了四个自然区域,总结其区域特点。关键词:河西走廊 甘肃 区划 绿洲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以及嘉峪关和金昌

2、二市。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8。河西走廊大致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部地区海拔为1000-2000m,南部靠近祁连山地地带海拔高达2500m。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延绵起伏、雪岭横空、冰峰峻峭,春天过后,千峰消融,溪涧争流,给河西走廊带来了灌溉水源。在灌溉所及的大片土地上,是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成片绿洲,在石羊河水系中下游有武威、永昌、民勤绿洲,黑河水系中下游有张掖、酒泉绿洲,疏勒河水系中下游有玉门、安西、敦煌绿洲。走廊东部与西部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张掖以东地区有黄土分布,愈往东愈厚;张掖以西分布着戈壁、沙漠面积逐渐增大,还有盐沼分布。第一节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

3、于祖国西北部,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在甘肃境内总面积270198km2,也包括阿拉善高原的一些地区。河西走廊南倚青藏高原,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连黄土高原,西通塔里木盆地。将中国典型的四大板块连接起来,这四大板块,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文化,却共同拥有河西走廊这一交通出口,此通道的方便,别无他处。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创造了灿烂的多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 各民族交往的历史纽带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生活在周围地域以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农耕民族和诸

4、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的生活与竞争,也严重影响着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面貌。北方蒙古高原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来的羌、吐谷浑、吐蕃等族,西方来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回族,以及从这里西去的塞种、乌孙、月氏等族,都曾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或同台或轮番地演出过异彩纷呈的历史剧。直到今天河西走廊仍是众多民族的聚居区。2 丝绸之路的主要通路河西走廊是贯通东西丝绸之路的主动脉,其北部伸入沙海中的石羊河、黑河下游绿洲,自古又是通往宁夏、河套的便途,南部穿越祁连山脉诸山口去青藏高原腹地。这条通道上分布着众多绿洲平原,比于北部的沙漠、南部的高原雪山,有更优越的自然和通行条件,始终是丝绸之路的最重要

5、的路段。史称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敦煌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3 护卫内地、经营西域的基地河西走廊历史上向为秦陇的西部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大时向西民展的重要根据地。占领河西走廊就可以割断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联系,并进而向西控制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域。因而河西历来就为中原王朝与一些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河西自汉以后一直是中原王朝西北边防要地,特别是汉、唐、明时是重兵强将驻守的区域。第二节 自然资源河西走廊具有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其它经济活动的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但也有若干限制性因素

6、。1、气候资源河西走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区划上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光照丰富、热量较好、温差大、干燥少雨、多风沙的特征。南部祁连山区则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河西气候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走廊平原自东向西各项指标变幅为:年日照时数2360-4000小时、年均温、无霜期140-170天、年降水量250-50mm以下、年蒸发量2000-3500mm以上。由此可见,兴修水利、防风固沙为本区土地开发的必要条件。河西气候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更为明显,由南部山区的高寒气候过渡到走廊平原的干旱气候,再向北到阿拉善平原干旱程度加剧,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年蒸发量

7、高达3000mm以上,风沙活动更趋剧烈。2、水资源河西绿洲的形成及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水资源是维系绿洲文明的命脉,水资源的数量、调配状况以及利用方式是左右绿洲规模及其发展演变的最重要因素。流向绿洲的水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来自祁连山雪山融水,所以过度用水,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短缺匮乏,进而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变化。由祁连山流入境内的共有大小点57条河流,皆系内陆河,它们由东向西分属于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水系。石羊河水系由大靖、古浪、黄羊、杂木、金塔、西营、东大河、西大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300余km,出山径流量亿m3。黑河水系由山丹、洪水、大都麻、黑河、梨园、摆浪、马营、丰乐

8、、洪水坝、讨赖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800余km,出山径流量亿m3。疏勒河水系由白杨、石油、昌马、踏实、党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580余km,出山径流量亿m3。加上其它一些地表水资源,河西地区总的地表水资源约为亿m3。河流出山后首先流经山前洪积扇裙,经灌溉、渗漏后至扇缘泉水出露带再次出露,汇为若干泉水河流,向北注入下游绿洲平原(如图2-1所示)。河西水资源水质优良,便于开采,可自流灌溉,且地表、地下径流可大数量转化与重复利用。其总水资源现状最大重复利用率为40%。但水资源数量又是有限的,历史上往往成为农业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图2-1 河西走廊水资源分布3、土地资源河西走廊地质构造上属于

9、祁连山山前拗陷带,北部则为阿拉善台块,构造形迹决定了本区土地类型差异以及人类利用分异的基本轮廓。区内土地资源依地貌类型可分3部分:其一,南部为祁连山地,其最西南一隅为阿尔金山山地。祁连山脉东西长约800m多,由7条大致西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大部分海拔在3000-3500m以上。其二,中部为走廊高平原,东起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绵延千余公里,海拔一般1000-2200m。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3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区域。其三,北部为走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平原。走廊北山是长期剥蚀的中山、低山和残丘,自东向西有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横亘千余公里。河西土地资源依土地类型差异以及人工利用

10、分异可分下列类型(见表2-1)。土地类型面积(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百分比)海拔(米)分布地域和基本特征人工利用极高山174943900-4500以上含冰川和永久积雪、寒漠两个土地类型冰川为重要的绿洲水源高山300783000以上东部多高山灌丛草甸,西部为高山灌丛草原草甸为良好的水源涵养地,草原可作夏季牧场中山218622000-3200阴坡多块状次生云杉林,阳坡多草甸草原,西段为荒漠草原云杉林区对涵养水源有重要作用低山和丘陵377642000以上主要公布在北山和阿拉善高原部分可轻度牧业利用山间平地和谷地8347高山草甸、高寒草原,植被较好夏季牧场,如皇城滩、马营滩,历代以牧军马著称土质平原12

11、401分布于古今河流中下游或山前洪积扇中下部,地下水位较深大部分已垦为农业用地盐土滩地10173公布于地势低洼处,土壤含盐大多2-10%难以利用,只宜牧驼低平滩地4579平原地区负地形,植被较好牧业用地戈壁88447多为洪积戈壁,北山有石质戈壁可轻度牧业利用沙漠25188有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及片状流沙、平沙地,绿洲边缘多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地下水位较高处可作荒漠牧场和营林人工绿洲11125人工灌溉淤积耕作肥化而成,条件优越,下游绿洲与荒漠接触面积较大历来为农业的精华之地旱耕地2233主要分布在南部中山地带,降水稍多可以旱作,部分地段旱作对林草破坏大水域461水库、湖泊和大河水面灌

12、溉、养鱼盐池、硝池主要公布在大河下游和沙漠湖盆内可开采表2-1 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分类表由上表可见,河西走廊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不适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寒漠、碱湖等占大部分。宜农土地不足总面积5%,人工绿洲仅占%,而且不稳定性也很明显。水域面积相当狭小,水产品稀少,其渔业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绿洲处,其它区域人口稀薄。4、土壤与植被河西地域辽阔,位处我国三大自然区东南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交汇之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以山地土壤、荒漠土壤、绿洲灌溉耕作土壤为主的各类土壤。在走廊中、北部地区尤以地带性的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风沙土等荒漠土壤所占面积较大。河西绿洲耕作历

13、史悠久,由于长期灌溉、施肥、培土的影响,在原有土壤上层形成了一层厚约的“灌溉堆积层”。土质细腻肥沃,适于农耕。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多样,植被类型具有中纬度带山地和平原荒漠植被的特征,属温带荒漠植被带东部和荒漠草原带西部相衔接的地带。平原荒漠植被从东到西可分为温带荒漠和暖温带荒漠两个植被生物气候带类型。前者地带性植被以旱生和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分布最广的是红沙和珍珠荒漠;其东部气候较湿润,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群落中伴生有针茅、闭穗、多根葱等草本植物。后者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超旱生灌木、小半灌木,分布最广的是合头草、红砂、膜果麻黄荒漠。由此可知,走廊虽有可供开发的绿洲农业,但生态系统的还

14、是比较脆弱的,其潜在沙漠化因素也易于被激活。第三节 区划方案河西走廊山地面积辽阔,地形对照强烈,又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交汇之处,区域差异性(特别是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很显著,这就为进行自然区划提供良好基础。区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主导因素及其在自然综合体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通过主导标志体现出来。区域分异又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河西走廊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和主导指标简述如下:1、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首先是地势的巨大差别,形成了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阿尔金山地)和蒙新高原(包括走廊平地和北山)两大自然区的分异,乌鞘岭又大致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连接点。区域分异的主导

15、标志即为祁连山(包括乌鞘岭)和阿尔金山北麓的山麓线,大致相当2000m(中东部)到2500m(西部)的等高线。2、水热状况及其在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上的反映,是形成“地区”(全国自然区划的第一极)、“地带”(全国自然区划的第二极)和“省”(全国自然区划的第三极)等较高级区划单位的主导因素。河西走廊水分状况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显著的。热量状况的分异,主要由于地形的影响,河西走廊由于南北狭窄,纬度地带性较不显著。3、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明显分带性亦是河西走廊区域分异的重要因素,这又可反映地貌和水热条件的不同。4、土地(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大致相当于“下垫面”)的性质在河西走廊表

16、现了较多的区域分异,并且对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这是划分较低级区划单位的主导因素。根据上述,河西走廊首先可按水热状况及其在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上的反映,划分为4个区划单位(如表3-1):1、河西走廊东南部(温带干旱地区山前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的一部分):包括祁连山地以北、民乐附近以东、红崖山地以南的东西狭长地区,面积构万km2,海拔1500-2500m,年雨量150-200mm,活动温度期间积温1500-3300,干燥度,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分别为前荒漠草原和灰钙土。本区南部水分条件可进行旱作农业,但由于降水变率很大,若不灌溉,收获极不稳定。热量条件可供春小麦、马铃薯、糜谷等温带作物一年一熟,但种植棉花

17、有困难。2、河西走廊中东部(温带干旱地区荒漠灰棕荒漠土地带的一部分):位于上述地带之北,玉门镇附近以东,面积约万km2,海拔1200-1600m,年雨量40-150mm,活动温度期间积温3000上下,干燥度4-15,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分别为小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和灰棕荒漠土。农业必须灌溉,草木的生长也较为困难。热量条件则较上述地带为佳,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一般温带作物一年一熟,并可种植棉花,还可考虑在春小麦收获之后,连种生长期短的作物(例如白菜、荞麦等)。3、河西走廊西北部(暖温带干旱地区荒漠棕色荒漠土地带的一部分):包括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以北、玉门镇附近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万km2,平地一般海拔1

18、000-1500m(马鬃山地在2000m上下),年雨量仅40mm上下,活动温度期间积温35004000(马鬃山地较低),干燥度15以上,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分别为灌木、小灌木荒漠和棕色荒漠土。本区荒地广大,农业全部依赖灌溉,造林种草也需勤加灌溉。热量在河西走廊最称丰富,疏勒河中下游已成为甘肃重要棉花基地之一。4、祁连阿尔金山地(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的一部分):包括祁连山地和阿尔金山地在河西走廊部分,面积构万km2,北界大致相当2000-2500m等高线。这是自然现象呈显著垂直分布地区,地面高耸而崎岖,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条件较低,适于草木的生长而较不利农耕。区划单位范围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热量水分土壤有

19、利条件不利条件河西走廊东南部包括祁连山地以北、民乐附近以东、红崖山地以南的东西狭长地区,面积构万km2无霜期100-150天,活动温度期间较无霜期短20-30天,积温1500-3300,全年日照2500-3000小时年降水量150-200mm,干燥度。石羊河中游南部,河流大部分渗入戈壁中,地下水位可深达100-200m海拔1500-2500m,地面基本平坦,自南向北倾斜,南部以砾石戈壁为主,北部为广大绿洲及土质荒漠,东南部为腾格里沙漠一部分。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以耐旱耐盐的草类及灌木为主热量足供温带作物一年一熟,降水量在河西走廊较丰富,地面水及地下水也较为丰富。冲积平原广大,土壤较肥沃,绿洲

20、面积广大热量不足供棉花等作物的需要,降水变率很大,旱作收获不稳定,风沙问题严重河西走廊中东部位于上述地带之北,玉门镇附近以东,面积约万km2无霜期100-150天,活动温度期间积温1500-3500,全年日照3000小时年降水理100mm上下,并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干燥度4-10,黑河中游、南部戈壁滩地下水位很深海拔1500-2500m,地面基本平坦,自南向北倾斜,南部以砾石戈壁为主,北部为广大绿洲及土质荒漠,并有一部分流沙。地带性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大部分已改造为灌溉耕作土。地带性植被为小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已大部分改造为栽培景观,低洼处为草甸草原,流沙上有沙生植物热量足供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灌溉

21、水源丰富,冲积平原广阔降水稀少,农耕必需灌溉,风沙为害颇严重,酒泉地区戈壁广阔,利用较为困难,土壤和植被条件较差河西走廊西北部包括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以北、玉门镇附近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万km2无霜期150-200天,活动温度期间积温3500-4000,全年日照3000小时上下年降水量40mm上下,干燥度15以上,疏勒河中下游潜水埋深3-10m海拔1100-1600m,地面基本平坦,自东向西倾斜,疏勒河谷地及踏实河下游为带状的绿洲及土质荒漠,其余多为广阔砾石戈壁,也有流沙。地带性土壤为棕色荒漠土,绿洲为灌溉耕作土,地带性植被为灌木,小灌木荒漠,西北植被更稀疏嘉峪关以西水源最丰沛,热量条件可供棉花生

22、长,地面平坦,有疏勒河水源降水量稀少,蒸发旺盛,作物及树木皆依赖灌溉,戈壁广布,利用较为困难,风沙为害剧烈,盐碱化现象更属严重祁连-阿尔金山地包括祁连山地和阿尔金山地在河西走廊部分,面积构万km2垂直分布现象显著,雪线分布在4200-5000m上下年降水量100-400mm,河水补给以冰雪为主东西走向的高山与山间谷地相并列,一般海拔在2500m以上,少数高峰上终年积雪,并有冰川。自下而上,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灌丛、山地草甸草原,形成显著的垂直带植被较好,为重要牧场及木材产地,降水及水源较充足,山间谷地可为垦植及放牧基地地势高耸,平地不多,一般土层瘠薄,热量较低表3-1 河西走廊

23、区划表第四节 小结上文讨论之后,可以简短地归纳为下列几点:1、河西走廊(大致相当张掖、武威、酒泉三个地区)是我国重要工矿和粮棉基地之一,又为我国三大自然区交汇之处,它是许多错综复杂自然现象交织而成的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地理单元。2、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基础上,河西走廊首先可按水热状况及其在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上的反映,划分为4个一级单位(相当全国三级单位)。3、温带荒漠(河西走廊中东部)和暖温带荒漠(河西走廊西北部)之间的界线,划在玉门镇与赤金之间。4、河西走廊东南部与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在100mm以上,降水量较其它地区多。河西走廊各地区无霜期相差不大,在150-200之间,而积温由东向西

24、逐渐增加。5、河西走廊地区的主要城市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都依处在由祁连山发育的几条主要河流的中游。而离河流稍远的地区没有城市产生,这一点说明在河西走廊地区水源对于城市的生存,比于内地城市更为关键,可以说水源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存在。6、河西走廊是西北干旱区域的一部分,各河流均发源于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地。上游是高山冰川融雪,中游为深切的河谷,大多数河流迅速消失在山前堆积的冲积、洪积扇的戈壁滩内,形成潜流。下游地区在不同时期常有不同位置和不同范围的一个或数个终端湖,湖泊位置容易游移、变小或消失。河流出山以后,很少常年有水,多为季节性河流。7、绿洲面积狭小,只占全区面积的%,沙漠戈壁面

25、积广大,限制了农业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1.(民国)陈正祥:河西走廊,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地理学部丛刊第四号,1943年。 2.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二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3.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第一卷概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4.孙永清、郑宝喜主编:甘肃省地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6.李福兴、姚建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7.魏明孔编著:甘肃河西走廊风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