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119.42KB ,
资源ID:50613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613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docx

1、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中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证:对疾病当前状况的特质表述,概括了病因、病理、病位、症状、个体反应、变化趋势和时空因素的综合结论。辨证:通过四诊等手段获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别判断“证”的过程。论治:针对“证”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主要成果:形成针灸雏形、发现多种动物疾病与大量中草药、学会制造药酒(醫)、创立阉割术、相马术(孙阳-伯乐)、出现兽医职业、逐步形成中医中兽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秦: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汉: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汉:最早的外感病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唐:最早的畜牧兽医高等学府太仆

2、寺;唐: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司牧安骥集;唐: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宋:最早的动物病院牧养监;元:诊断学独树一帜痊骥通玄论;明:综合兽医学典籍元亨疗马集;明: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Concept of wholism )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的思想方法。(二)辨证论治 是中兽医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中兽医学病证的关系: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学习方法:掌握哲学内涵 理解认识观点 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中西结合宇 宙 观: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方法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 基本技术

3、: 中药(天然,多样性,配伍组方);针灸(调动机体潜能)主要参考书: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722前221年,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奠定了医学科学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221220年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载药365种,大多为人畜共用,还有一些动物专用药。伤寒杂病论作者:张 机 (字 仲景,公元150219)内容:全书分两部:伤寒论外感热病专著;金匮要略普通病学专著,3卷,25篇,60个疾病,262个方剂。司牧安骥集作者:李石(唐代 行军司马)内容:第一部兽医学教科书,共分5卷。 痊骥通玄论作者:卞宝(元朝)内容:中兽医诊断学专著。元亨疗马集作者:喻仁(字本元)、喻

4、杰(字本亨)成书:1594年刊行:1608年作序:兵部尚书丁宾内容:辉煌400多年的兽医学典籍,内 容涉及畜牧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广泛领域。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朝 15181593)内容:共分52卷,载药1892种,插图1000余幅,附方11096首,专述兽医方面的内容229条,内容极其丰富,已译成英、日、俄、法、意、拉丁和朝语等多种文字出版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为中兽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是指存在宇宙之中的一切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是生命产生

5、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阴阳:是指事物内部或一事物与他事物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彼此间既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与相互依存,并在一定范围内消长进退,在一定条件下运动转化,成为宇宙万物存在、运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的相互关系1交感相错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2对立制约 是指阴阳双方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与相互制约的关系。3互根互生 是指阴阳双方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与相互滋生的关系4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 5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6、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生理方面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正常(健康)病理方面:阴阳失调异常(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 :虚则补之(滋阴制阳 扶阳抑阴)实则泻之(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五行(five elements)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五行之间通过相生、相克和制化关系进行调节,形成一个自稳态系统五行的属性:木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炎上温热、升腾、能动、干燥 。土稼穑生化、滋养、承载、受纳。

7、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 。水润下滋润、寒凉、向下、静藏五行的相互关系 为了维持整体系统的固有结构及动态平衡,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制化等相互关系。1相生:滋生、促进、助长。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等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木火土金水)2相克:克制、压抑、约束。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克制、压抑和约束等作用(金木土水火)3相乘:过克。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过度克制作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4相侮:反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5制化:通过所生相克而反克制。当一类事物受到超乎寻常的克制时

8、,该事物通过化生另一事物而对克制者进行控制、平抑,以解除受制太过的局面。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第二章脏腑脏腑学说: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内部器官: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阴;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阳;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兼藏精气。代谢物质 :气、血、津液五脏概念:指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一、心的功能1主血脉 2藏神3主汗 4开窍于舌二、肺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与肃降3通调水道 4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5开窍于鼻,上联咽喉三、肝1藏血 2主疏泄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四、脾1主运化 2主统血

9、3主肌肉和四肢 4开窍于口,外应于唇五、肾1主藏精 2主命门之火3主水 4主纳气5主骨、生髓、通于脑 6开窍于耳,司二阴六腑概念: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大空腔脏器。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胆 生理 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 胆失疏泄黄疸胃 生理 受纳和腐熟水谷 特点 喜润恶燥,胃气以和降为顺小肠 生理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病理 小肠湿热,清浊不分(腹泻、尿赤、尿少)大肠 生理 消化吸收精微,传导排泻糟粕。病理 大肠燥实(便秘)大肠湿热(下痢)膀胱 生理 贮存和排泄尿液,病理:膀胱不利(尿癃闭)膀胱不约(尿失禁)膀胱湿热(尿淋浊)三焦 总司气化,通调水道。上焦宣散气血,润养全身如

10、雾(司呼吸、主血脉)中焦腐熟水谷,化生营血如沤下焦分别清浊,排泄糟粕如渎病理:上焦壅塞-气血宣散受阻,中焦阻滞-水谷运化失职,下焦湿淤-湿浊水饮内停上焦壅塞气逆宣散(非轻不举)中焦气滞胀满疏导(非平不安)下焦湿浊淋痢渗利(非重不沉) 奇恒之府 特性:兼藏精气 脑 为髓海,元神之府,髓 充养脑、骨,骨 髓之府,为身体支架,脉 血之府,行气血,胆 贮藏及排泄胆汁,胞宫 主发情及孕育胎儿。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一、气是构成机体并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生命之精气、营养之气、功能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

11、气均反映了质与能的统一。 机体气的来源1禀受于父母(先天之气)2化生于水谷(水谷之气)3来源于空气(大自然清气)机体气的生理功能1激发、推动:生理活动的开始2温煦、营养:生理活动的维持3固摄:血液;汗;精液及其它体液;脏器定位;护胎。4防卫:抗御外邪 5气化:全身代谢 元气生成:先天之精化生,分布:藏之于肾,功能:激发、推动脏腑功能、决定生长、发育和衰老.宗气生成:清气加水谷之气,分布:积于胸中,功能:为脏腑之气提供源泉 。 营气生成:源于宗气,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 二、血 功能:通过营养、运输、排泄、防卫,维持各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1水谷精微所化(脾胃)2肾精骨髓所生(肾)3肝精所化三、

12、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来源于水谷,在脏腑作用下生成。主要是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等机体的分泌物。清而稀薄者叫津,浊而浓稠者叫液。功能:滋润、营养、运化、防护。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及膀胱的主宰和三焦的气化而完成代谢四、气血津液的关系共同点 属性: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功能:营养、运输、排泄、防卫。不同点 属性:气为功能(阳),血、津液为物质(阴)。分布:气:全身各部;血:脉中;津液:腔隙,全身。第三章 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组织、五官诸窍、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等

13、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经络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为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络:为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又称络脉,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汇集部头:诸阳之会 胸:诸阴之会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胸。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的总称。奇经: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奇经间也没有表里配合,有别于十二正经。 任脉总任一身的阴经(阴脉之海);督脉总督一身的阳经(阳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14、二经之海”,或称“冲为血海”。一源三岐:冲脉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 十四经脉十二正经与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络功能 运输功能 感传功能 生理方面 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表里上下;运行全身气血以确保新陈代谢;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机能平衡,最终实现有机整体的高度协调统一。病理方面 经络闭阻,不通则痛;传变疾病,由外入内;反映病变,由里出表针灸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穴位是经络上气血输注的功能部位第四章 病因和病理健康: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状态。疾病: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的正、邪交争过程正邪关系 正气(真气):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

15、理等因素有关。邪气:外界致病因素。病因是指破坏动物机体生理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又称致病因素,中兽医学称之为“邪气”。病理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致病原因1外感:六淫、疫疠2内伤:饥、饱、劳、逸、七情3其他:外伤、寄生虫、毒物、痰饮、瘀血等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6种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六淫: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六淫属性 六淫的季节性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四季:火。六淫的阴阳分属 阳:风、暑、燥、火;阴:寒、湿。一、风 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性轻扬开泄 风性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 致病 轻扬开泄:升发、向上、向

16、外,易伤头面、肌表;腠理宣泄开张,出汗。善行数变:发无定型、痛无定位、游走不定,变化无常,发病迅速。风性主动:动摇不定,麻木震颤、痉挛抽搐、头目眩晕。常见风证 外风证 风寒 风热 风湿 内风证 热极生风 血虚生风 阴虚动风外风证 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祛风散寒风热:发热重、微恶寒、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祛风清热风湿: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热恶风,汗出麻木祛风除湿 内风证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肢体抽搐清热熄风血虚生风:体弱贫血,拘挛抽搐养血熄风阴虚生风:震颤掉眩,脉象细数滋阴熄风二、寒 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寒性收引 治病 伤阳气:损伤心阳

17、则形寒脉迟,损伤卫阳则恶寒战栗,损伤肾阳则浮肿腰疼,损伤脾阳则肠鸣腹泻。致疼痛: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经络不通则痛(K、H、组胺、激肽类致痛)。收引:收缩牵引,如风寒表证、肠痉挛等常见寒证外寒证 外感寒邪 寒伤脾胃内寒证 中焦虚寒 下焦虚寒 外寒证 外感寒邪:同风寒;寒伤脾胃:肠鸣腹痛,色青脉紧温中散寒内寒证 中焦虚寒:喜温恶寒,食少便溏,形寒肢冷补阳温中。下焦虚寒:畏寒肢冷,腰胯痿软,黎明泄泻补肾壮阳。三、暑 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致病 暑性炎热,易致发热:致病多为一派火热之证。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发病则易汗,易疲劳,易伤津液。暑多挟湿:发病则四

18、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常见暑证伤暑:身热汗出,口渴贪饮,四肢无力,食少纳呆清热解暑中暑:高热神昏、色红脉数解暑护阴暑湿:身热多汗、困乏下痢,食少纳呆解暑利湿 四 湿 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郁气机易损脾阳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致病 湿郁气机,易损脾阳:阴盛抑阳,脾阳被困则泻泄,浮肿。湿邪重浊,其性趋下:肢体沉重,病理产物秽浊(尿、带、便、痰)。湿邪粘滞,缠绵难退:症状粘滞(二便不爽),病程迁延反复(肾盂肾炎、风湿、湿疹、真菌感染)。常见湿证外湿证 伤湿 湿痹 湿毒淫浸 湿热蕴结 寒湿停滞 内湿证 脾虚生湿外湿证 伤湿:恶寒发热,肢体沉重,苔白腻而滑解表胜湿。湿痹(着痹):肢体

19、沉重、痛有定处、反复发作蠲痹胜湿。湿毒淫浸:局部溃烂,泛脓渗水,久治不愈化湿解毒。湿热蕴结:胃肠下痢脓血;膀胱小便淋浊;肝胆黄疸清热利湿。寒湿停滞:泻泄、腹胀、停水(前胃弛缓、肠麻痹等)温中散寒内湿证 脾阳不振,运化失常:食欲不振,完谷不化,泻泄,腹胀,浮肿,尿少,舌苔白腻温阳健脾,化湿利水。五、燥 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致发燥咳 致病 干燥,易伤津液:鼻唇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干尿少,口干欲饮等。燥易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无汗或少汗,以及鼻咽干燥,粪便燥结等。常见燥证外燥证 凉燥 温燥 内燥证 脏腑积热,伤津化燥 外燥证 凉燥:风寒证兼燥象辛温解表,清肺润燥温燥

20、:风热证兼燥象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内燥证 阴虚肠燥:肠津亏乏,大便秘结 滋阴润肠。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潮热盗汗 滋阴润肺。六、火 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消灼津液 迫血妄行 致病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肾火上炎牙痛,消灼津液:伤津耗液,迫血妄行:出血常见火证 实火证:脉洪数有力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苦寒剂)虚火证:脉细数无力滋阴生津,泻火潜阳(甘寒剂) 疫疠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又称疫气、疠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由疫疠引起的疾病称为瘟病、疫病或瘟疫等,如犬瘟热、禽流感、马传贫及疯牛病等。 致病特点(1)具传染性 2)发病急骤,病情危

21、笃 (3)症状相似 疫病流行的诱因(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与饮食不洁3)社会因素 预防:抓紧三个环节辨证:首选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突出解毒疗法 内伤概念:是指造成脏腑损伤及功能失调的饲养失宜、管理不当等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饥、饱、劳、逸、七情等。致病原因:饥 饱 劳 逸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过怒伤肝、

22、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多发为情志病(郁证、眩晕等)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痰饮 是体内一切病理性水湿的总称。其中,清稀如水者称饮,粘浊而稠者为痰。常见痰饮证 痰浊阻肺咳喘;饮在肌肤水肿; 痰迷心窍神昏;饮在胸中胸水;痰留于胃呕吐痰涎;饮在腹内腹水; 痰滞肌肤经络瘰疠;饮在胃肠肠鸣腹泻淤血概念:是指循行不畅乃至停滞,或溢于脉外的血液常见瘀血证 治疗原则:活血散瘀有心血瘀、肝血瘀、脾胃血瘀、局部血瘀等。 基本症状: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瘀血肿块,聚而不散;多伴出血,颜色紫暗。药邪概念:是指因药物加工、

23、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生成(用药过量 炮制不当 配伍不当 用法不当)病理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是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过程。如果正胜邪退,则患病动物得以康复;若正不胜邪,则导致动物体气机失常,阴阳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病机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基本病机。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层次:系统病机。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第三层次:某类疾病病机。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第四层次:疾病病机。研究某一具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第五层次:证

24、候病机。研究某一具体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规律。第六层次:症状病机。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一、邪正消长 是指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二、升降失常 是指脏腑功能活动无序化。各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有特定的形式:脾主升,胃主降,则清阳之气得以敷布,废浊之气随即排出。而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主呼气,肾主纳气,都无不表现了有序的升降运动三、阴阳失调 一切疾病和疾病的全过程都是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防治疾病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阴阳,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小结 引起动物发病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取

25、决于正邪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正气的强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邪此消彼长,气机升降失常和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第三篇 中药第一章中药总论兽医中药学 研究动物用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理化性能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中药:是中兽医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改善其产品品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的药物。草药:民间已使用,尚未被中药学典籍收载的天然药物。 我国中药种类12800余种,药用植物11100余种(86);药用动物1580余种(13);药用矿物80余种(1%)。 因中药材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故中药学又称本草学。中药材(生药):未经炮制加工的中药原料。中药学:研究中药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理化特

26、性和临床应用的科学。中药基本特点:天然性(没有一般化学药品的弊端) 实践性(本种动物试验) 安全性(无毒性残留) 综合性(多样化配伍组方)采 集全草:春、夏、秋茵陈、荆芥、地丁根与根茎:春、秋山药树皮、根皮:春、秋杜仲、厚朴、地骨皮叶:茂盛时、花期苏叶、枇杷叶花、花粉:蕾期、绽开时金银花、蒲黄果实:成熟时(多数)栀子、砂仁果实:未熟时(少数)青皮、枳实种子:成熟时车前子、牛蒡子桑叶 冬天 银杏叶落地后 道地药材:产地可影响中药质量。原产地所产药材称“道地药材”。河南:山药、牛膝、地黄、菊花; 四川:川芎、黄连、川贝、厚朴; 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广西、云南:三七; 广东:陈皮、

27、藿香、砂仁;吉林:人参、鹿茸;内蒙:黄芪、甘草;安徽:木瓜; 浙江:乌药贮藏基本要点 低温 密封 避光防潮 防霉 防虫 防鼠中药的炮制(炮炙、修事、修治): 中药炮炙,是根据中兽医药理论,依照辩证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包括对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经炮制后的药物成品,习惯上称为饮片。炮制的目的 1 消除或降低毒性、副作用半夏、巴豆2 改变性能炒蒲黄止血、大黄炭止血、熟地补血3缓和药性或提高疗效麻黄4 便于制剂磁石、自然铜、穿山甲5 矫味、除臭椿根皮、五灵脂6利于贮藏桑螵蛸杀虫卵、燀马齿苋7清除非药用部分枳壳二、炮制方法(

28、一) 修制 选药 除去杂质、栓皮、绒毛、核等。 粉碎 便于制剂,提取有效成分等。 切制 切片、切段,便于干燥、贮藏和制剂(二)水制洗 除泥沙、杂质;漂 去毒、盐;泡 软化;润 回润;水飞 粉细(三)火制1. 炒炒黄增加香气;炒焦便于煎煮、缓和药性;炒炭改变药性2. 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蜜炙促进补益、缓和药性、润肺止咳;醋炙散瘀止痛、引药入肝酒炙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盐炙补肾固精、泄热利尿;姜炙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油炙温肾壮阳3. 炮 高温急炒 降低毒性、烈性4. 煅 烧红烧透 使药物酥脆5. 煨 包裹埋烤 降低毒性或刺激性6. 烘,焙 微火加热 除去水分(四)水火合制1.蒸蒸汽加热改变药性,便于吸收

29、 2.煮置于水中加热提高疗效,降低毒性3.淬煅烧后投入液体辅料中缓和药性 4.燀短暂浸煮便于干燥加工(五)其他制法1.发芽萌发幼芽 增加新的功能 2.发酵以酵母等发酵 增加新的功能3.制霜榨去多余油脂 改变药物性能 4.复制多法综合炮制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中药的性能一、性味(一)四气 概念: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应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二)五味 概念:酸、苦、甘、辛、咸5种药味五味的临床学意义 酸 收敛、固涩(入肝):如五味子、五倍子.苦 清泻、燥湿(入心) :如大黄、黄连。 甘 滋补、缓和(入脾) :如党参、甘草辛 能散、能行(入肺) :如麻黄、川芎。 咸 软坚、泻下(入肾) :如海

30、藻、芒硝二、升降浮沉升浮药特点 味:辛、甘;气:温、热;质:轻、清;药用部分:叶、花;炮制方法 酒制沉降药特点 味:酸、苦、咸;气:寒、凉;质:重、浊;药用部分:子、实;炮制 盐制三、归 经 概念: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发挥治疗作用的选择性。产生:脏腑组织的功能,药物的特质。黄连 心 柴胡 肝 升麻 脾 黄芩 肺 黄柏 肾中药的应用一、配 伍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基本类型:中药“七情”(要举例)单行: 一 味药单独使用。 相须: 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相使: 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杀: 一种药物能大幅度或完全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 相互影响(牵制)而降低或丧失药效。 相反: 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基本原则:相须、相使 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