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2 ,大小:101.40KB ,
资源ID:5057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57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儿推拿职业班师资课程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文字.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儿推拿职业班师资课程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文字.docx

1、小儿推拿职业班师资课程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文字绪 论 【学时】 6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

2、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

3、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

4、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

5、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 1

6、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 (一)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

7、统一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 神的概念

8、:广义、狭义;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例)。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

9、静、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

10、密切相关(举例)。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立论依据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举例)。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11、举例)。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

12、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1)区别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

13、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

14、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 (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

15、本原则。 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含义;举例。 (2)异病同治:含义;举例。 (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略讲)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本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性。 在临床上,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先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参考书目】 1 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第二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