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22.63KB ,
资源ID:5045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45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新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新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docx

1、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新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第12课过秦论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3.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1.积累文言知

2、识。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3.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

3、,指出秦亡国的过失。2.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3.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2.贾生才调更无伦。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

4、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虚空,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非常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戒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

5、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现存最早新书版本是明代的,为仿宋本所刻。有些学者认为新书为后人伪作。四库提要认为“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书基本保持了刘向编辑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后人改动之处,这也是古书一般都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新书为贾谊所作。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译文:自我核对(1)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2)然而秦凭借它很小的土地,发展到兵车万

6、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第段 ):写第一层(第段):写第二层(第段):写(二)议论部分(第段):写自我核对(一)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3兴起的过程4灭亡的过程(二)5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文中哪一句话? 答:自我核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导致亡国。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7、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自我核对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囊括()墨翟()翟景() 雍州() 逡巡() 陈轸()膏腴() 乐毅()鞭笞() 藩篱()瓮牖() 猗顿() 隳名城() 合从缔交()百有余年() 销锋镝()自我核对nndzhiyngqn zhnyyuchfnwng yuy huznyud2.重点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东割膏腴之地() (4)蒙故业,因遗策()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6)逡巡而不敢进()自我核对(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

8、静,等待机会。(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3)肥沃。(4)因袭,继承。(5)吝惜。(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3.多义词(1)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3)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蒙故业,因遗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5)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蒙故业,因遗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自我核对(1)统领、统率/控制/规模

9、/制作,制造。(2)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使灭亡/通“无”,没有。(3)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的/好处。(4)丢、丢失/遗留下来的/遗失之物。(5)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4.通假字(1)孝公既没()(2)约从离衡()(3)威振四海()(4)而倔起阡陌之中()(5)赢粮而景从()(6)百有余年矣()自我核对(1)“没”通“殁”,死,去世。(2)“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3)“振”通“震”,震慑。(4)“倔”通“崛”,崛起,突起。(5)“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有”

10、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5.古今异义词(1)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 自我核对(1)古义:即“以之为”,其义为“把划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今义:常用义为“认为”。(2)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6.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尊贤而重士()(4)外连衡而斗诸侯()(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自我核对(1)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在内。(3)重,形容词作动词,敬

11、重、尊重。(4)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5)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7.特殊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2)身死人手()(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4)为天下笑者,何也?()(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自我核对(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3)无标志的被动句。困,被困住,被围住。(4)被动句,用“为”表示被动。(5)宾语前置句,“不施仁义”。(6)判断句,用“也”表判断。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思路点拨】阅读第1

12、段,提取关键信息。【与你交流】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思路点拨】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这样处理有助于表达他的观点。【与你交流】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

13、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3.在第2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自然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思路点拨】结合文章整体,概括第2段第1层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你交流】这样说有道理,也可以理解为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种各个击破的“攻”,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

14、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4.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1)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思路点拨】思考采用这种句式能收到的常规效果,以及本部分内容对文章整体情感观点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与你交流】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为下

15、文写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蓄势。(2)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思路点拨】概括主要内容,提取文段信息,思考作者行文思路。【与你交流】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3)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结合本文观点思考。【与你交流】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令人深思。(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思路点拨】小结文段主要内容,思考作者在叙事中暗含的观点情感。【与你交流】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

16、秦”之意尽在其中。5.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思路点拨】确定阅读区域,概括主要内容,思考作者在叙事中暗含的观点情感。【与你交流】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或军队之弱少)武器之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6.第5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贯穿全文,请再找出几处,并谈谈作者采用这种论证

17、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思路点拨】想一想我们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结合指定区域进行判断,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使用效果。【与你交流】对比。第5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

18、”,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全文还有另外两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其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是又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

19、“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7.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

20、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思路点拨】从叙和议的关系,并结合作者的用意进行分析。 【与你交流】文章由叙事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一自然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21、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然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8.谈谈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思路点拨】反复吟咏这篇文章,从修辞、句式等角度概括归纳。【与你交流】贾谊是早期的汉赋作家,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

22、势;后来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的骈体文,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行文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9.作者借古讽今,以为强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其不行仁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结论?【思路点拨】可以就一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做到结合文本,有理有据。【与你交流】贾谊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由于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故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

23、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施行仁政的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描写,却明显地表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客观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朝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所以要求封建统治者真正施行仁

24、政,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此外,秦亡之历史根源是多方面的,仅仅从“仁政”的角度分析未免以偏概全。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特别是本身就含有对比因素的文题,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知足长乐”与“知不足长乐”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

25、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论点“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过秦论通篇贯穿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

26、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注意对比的规则。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论证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二是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三是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四是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

27、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第一,生硬对比。有些人在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第二,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是更严重的通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

28、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才能不及中人中:中等B.氓隶之人 氓:

29、流氓C.揭竿为旗 揭:揭开D.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答案D(A中:平常。B氓:人民,百姓。C揭:举)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几组对比,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B.选文以陈涉起义的史实为论据,用反衬的手法,揭示了秦王朝覆灭的原因。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揭示了陈涉起义毁灭七国宗庙的壮举。D.选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答案C(理解错误,“七庙”指秦国天子的宗庙,而非七国宗庙)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文:答案(1)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2)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3)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信陵君救赵论明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