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1.79MB ,
资源ID:502820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282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docx

1、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草莓枯萎病 图片:草莓1.jpg 图片:草莓.jpg简介病原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fragariaeWinksetWillam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引起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

2、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原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发生因素 发病温限1832,最适温度3032。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土温15以下不发病,高于22病情加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病穴

3、施用生石灰消毒。(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4%络氨铜200-3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每隔15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56次。草莓根腐病! 图片:草莓根腐病1.jpg简 介病原 草莓疫霉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根的中心柱呈红色。定植后

4、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毫米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侵染循环 草莓疫霉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应时即萌发形成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植物的根系或幼根。发生因素 在田间也可通过病株土壤、水、种苗和农具带菌传播。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本病为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或发病轻。一般春、秋多雨年份,低洼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草莓发病重。10月中、下旬扣棚后,棚

5、室在闷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重茬连作地,植株长势衰弱,草莓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因都卡、新明星等。草莓田一般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在光照最充分,气温较高的夏季78月份,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15天以上,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到5060,可消毒土壤。同时也可促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草莓施肥的原则是适氮、重磷重钾,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以保证满足草莓整个生长期的要求;灌水要及时适当,掌握“头水晚,二水赶”的原则。开花后至果实成熟期间,保证充足

6、的水分供应。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可进行滴灌或渗灌。(2)药剂防治:防治关键要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发病时采用灌根或喷洒根茎的方法防治。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扣棚后,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

7、要按低限浓度使用。草莓炭疽病! 图片:草莓炭疽病.jpg 图片:草莓炭疽病1.jpg简 介病原 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叶片、叶柄、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都可受害,株叶受害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类症状。局部病斑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叶柄和浆果上也常见。茎叶上病斑长37毫米,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起初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后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时能恢复,发病严重时几天后即枯死。掰断茎部的症状是

8、由外向内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拔起植株,细根新鲜,主根基部与茎交界处部分发黑。与茎腐病、红心根腐病、草腐病的区别在于这些立枯病死亡病株根腐霉烂易拔起,而炭疽病根系新鲜难拔起。与黄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新抽幼叶表现畸形,3片小叶中有12片变狭小,呈舟形,叶色变黄,表面粗糙无光泽,然后叶绿变褐向内凋萎枯死,根系变黑褐色,而炭疽病幼叶正常,不变黄,无畸变。与青枯病的区别在于青枯病的病株横切根茎可见维管束环状褐变,并有白色混浊粘液溢出,而炭疽病根茎横切面可见自外而内的棕红色或黑褐色病斑。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土壤中的病茎叶,匍匐茎等病残体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病原菌形成孢子后随雨水飞溅到草莓上引起再次侵染

9、和扩展。发生因素 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832,属高温性病害,凉爽干燥的气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抗、丽红、女峰、春香均易感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无病田作为苗床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另外对育苗地进行土壤熏蒸消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是消毒的费用比较昂贵;加强草莓苗床健康母株的选择;因此应避免大水泼浇、漫灌,防止泥水在草莓苗间飞溅、流淌。采用加盖遮阴棚、滴灌、沟灌等方法,既可以适当给草莓植株补充水分,又可以降低地温,从而促进草莓生长,减轻病害。(2)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在草莓匍匐茎开始伸长,田间摘老叶及降雨的前后进行重点防治。

10、在育苗期和定植后每隔710天叶面交替喷施600800倍的代森锌、百菌清、炭特灵、托布津等,对减轻炭疽病有一定效果。炭净胶悬剂(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研制)1500倍液,对防治炭疽病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草莓蛇眼病! 图片:草莓蛇眼病.jpg 图片:草莓蛇眼病1.jpg简 介异名 草莓叶斑病。病原 杜拉柱隔孢Ramularia tulasnei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草莓蛇眼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fragariae(Tul.) Lindau.,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

11、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在被害枯叶病斑上越冬,第2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生因素 病原菌生育适温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定植时淘汰发病苗。(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草莓褐斑病! 图片:草莓褐斑病.jpg 图片:草莓褐斑病1.jpg 图片:

12、草莓褐斑病2.jpg简 介异名 草莓轮纹病。病原 暗拟茎点霉Dendrophoma obscurans (Ell.et Ev.) Anderso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危害 常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叶枯苗死,直接影响草莓生产。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扩大。

13、发生因素 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频繁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抗性有差异。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种植前摘除种苗病叶。(2)药剂防治: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晾干后栽植。发芽至开花前用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喷洒叶面,每1520天喷1次,有良好的防效;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甲硫可湿性粉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草莓灰霉

14、病! 图片:草莓灰霉病.jpg 图片:草莓灰霉病1.jpg 图片:草莓灰霉病2.jpg 图片:草莓灰霉病3.jpg简 介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 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e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直接危害花器和果实,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花器发病时,初期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后幼果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青果容

15、易发病,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并向果内扩展,引起果实湿腐软化,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适温度为1325;抗旱能力较强,但萌发时对湿度要求很高,在水中最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不萌发。发生因素 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大棚连作

16、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天;偏施氨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导引起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有红福、爱梅、明宝、全明星、印度卡、戈雷拉、美国草莓3号等;国内优良品种有硕丰、星都1、星都2、中国草莓1号、红衣、明磊、硕蜜等;水旱轮作是消灭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作轮作的植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种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病原菌基数

17、;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消毒土壤,方法是每亩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与50100生石灰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控制栽种密度,避免过多施用氨肥,防止植株生长过度茂盛。浆果应及时采收。调控棚室温湿度是控病的重量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气温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实施滴灌或膜下浇水的新技术,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

18、花座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2)药剂防治: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剂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新型药剂有25%啶菌噁唑(菌思奇)乳油每亩5060毫升,对水喷雾,喷水量依草莓的群体大小增减,一般不少于60升药液。常用药剂还有50%扑海因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轮换交替用药。草莓花期用药往往会因影响授粉受精而产生较多的畸形果,同时果实用药易造成果实污染,因此这个阶段要尽量不使用药剂。如此时灰霉病发生,可采用速克灵或多菌灵烟熏剂处理大棚,每隔710天用1次药。大

19、棚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随意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以避免产生药害草莓白粉病! 图片:草莓白粉病.jpg 图片:草莓白粉病1.jpg简 介病原 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 aphanis (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草莓主要病害之一,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最严重。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

20、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侵染循环 北方地区病原菌是以病原菌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原菌残留,种苗携带病原菌和其它传播途径而引发病害。发生因素 在南方病原菌周年生活于草莓植株,春秋分生孢子飞散到空气中传播。最初发生在匍匐茎抽生及育苗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发生的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为80%100%,往往在经历较高的相对湿度以

21、后出现发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种植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的草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植株的长势。湿度大利其流行,低温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大流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特1号、宝交早生、哈尼等品种抗性较好;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不要过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2)药剂防治: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台熏蒸器,熏蒸

22、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次,每次4小时。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1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温室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一旦发病,新型药剂有4%四氟醚唑(朵麦可)水乳剂每亩5070毫升,或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每亩1015克,对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贝对灰霉病还有很好的抑制与预防作用。常用的药剂还有世高、仙圣、粉锈宁、腈菌唑、福星、农丰灵、乐必耕、武夷菌素等药剂防治:,但药量

23、不要过大,以免产生药害。由于白粉病用药次数多,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草莓白粉病! 图片:草莓白粉病.jpg 图片:草莓白粉病1.jpg简 介病原 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 aphanis (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草莓主要病害之一,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最严重。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

24、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侵染循环 北方地区病原菌是以病原菌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原菌残留,种苗携带病原菌和其它传播途径而引发病害。发生因素 在南方病原菌周年生活于草莓植株,春秋分生孢子飞散到空气中传播。最初发生在匍匐茎抽生及育苗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发生的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为80%100%,往往在经历较高

25、的相对湿度以后出现发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种植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的草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植株的长势。湿度大利其流行,低温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大流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特1号、宝交早生、哈尼等品种抗性较好;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不要过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2)药剂防治: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台

26、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次,每次4小时。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1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温室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一旦发病,新型药剂有4%四氟醚唑(朵麦可)水乳剂每亩5070毫升,或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每亩1015克,对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贝对灰霉病还有很好的抑制与预防作用。常用的药剂还有世高、仙圣、粉锈宁、腈菌唑、福星、农丰灵、乐必耕、武夷菌素等药剂防

27、治:,但药量不要过大,以免产生药害。由于白粉病用药次数多,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草莓疫霉果腐病! 图片:草莓疫霉果腐病.jpg 图片:草莓疫霉果腐病1.jpg简 介病原 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t Cohn) Schrtr.、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t E.Smith) Leonian和柑桔生疫霉P.citricola Saw.,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幼果发病时病部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故又称为革腐。成熟果发病,病部

28、白腐软化,似开水烫伤。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条件产生孢子囊,遇水释放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生因素 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清沟沥水,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草莓园内可用谷壳铺设于畦沟内,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土壤上。(2)药剂防治:从花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9、70%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草莓青枯病! 图片:草莓青枯病.jpg 图片:草莓青枯病1.jpg简 介病原 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属细菌。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似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表面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残

30、留于草莓园或在草莓株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或通过带病草莓苗传播。病原菌从伤口侵入,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有时长达10个月以上。发生因素 病原菌发育温限1040,最适温度3037,最适pH 6.6。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严禁用罹病田做育苗圃;栽植健康苗,连续种植2年,病原菌感染率下降。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2)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或灌根,常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共条评分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图片:草莓细菌性叶斑病.jpg 图片:草莓细菌性叶斑病1.jpg 图片:草莓细菌性叶斑病2.jpg简 介病原 细菌黄单胞杆菌属草莓黄单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