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18.59KB ,
资源ID:50042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042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非洲 特别策划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非洲 特别策划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docx

1、非洲 特别策划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特别策划】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来源:非洲杂志常听一些曾在非洲工作或有非洲业务的人抱怨,和非洲人打交道很吃力,有时明明是一番好意,却引来对方的误会;有时下了很多功夫接近甚至讨好对方,人家却毫不领情。与此相反,有的人在非洲闯荡则顺风顺水,游刃有余。出现如此反差,原因很多,会不会与非洲人打交道应该是个重要因素。 非洲有独特的国情民俗,要想与非洲人相处得好,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禁忌爱好和思维方式等切实了解,充分尊重,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与之打交道,最忌讳的是“以我为主”,并强迫人家“主随客便”。许多“老非洲”感慨,在非洲经商,光懂做买卖那一套是不够的

2、;去非洲搞农业,只会种地修渠肯定不行。成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就包括善于与当地人打交道。 红楼梦中有句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今中外同理。对于想在非洲创业的人来说,记住这个理会很有用的。非洲人朴实直率,思维模式简单,数字观念较差,具有这些特性,显然应该比较好打交道。但如果向歪里想,认为他们因此好糊弄,容易被忽悠,那可真就想歪了。非洲人最看重真诚,对他们以诚相待,可以一顺百顺,否则只会因小失大,顾了眼前,丢了长远。同非洲人交往,这一点更要牢记。诚如文中所说,跟非洲人打交道,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窍门很多。把握好了火候,可以事半功倍;如果处理得不好,自己吃亏不

3、说,还影响与当地人的关系,甚至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鉴于此,本期特别策划特请11位本刊驻非洲国家记者和特约撰稿人完成这一长篇报道。他们做了大量采访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提供了许多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想去非洲一展身手者相信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Some Chinese complain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with Africans. Sometimes, hospitality invites hostility. Intending to show

4、goodwill to them ends in indifferent response. Contrarily, some Chinese feel at home in Africa. These two different phenomena tell us that communication with African is very important.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unique customs of African people and avoid egoism. 本刊特约驻肯尼亚记者 傅明 驻尼日利亚记者 曹凯 驻莫

5、桑比克记者 剑虹 驻南非记者 王晓鹏 驻博茨瓦纳记者 张皓 驻埃及记者 李潇 驻苏丹记者 江涛 本刊特约撰稿 戚华 周际 李松山 跃先看时机 讲道理 争利益与非洲大人物打交道要眼观六路 在非洲办事、做生意,免不了要跟大人物打交道:办公司、开商店要议员担保;联系租房、租仓库要找当地商会的负责人;遇到税务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你还得经常见某位部长;如果要办厂、开矿或修路,你甚至要接触中央和地方高官,而且还需经常会会军警要人或部落首领。非洲的大人物不仅包括总统、部长、议员,在不少非洲国家还有“国王”、“埃米尔”(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或者酋长、族长等,虽然他们已无昔日的大权,有的更近乎象征性人物,但在

6、当地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大多数国人去非洲都知道要跟大人物搞好关系,但怎么搞好关系,却未必做得很妥当。和洋派大人物接触,应保持合适的距离,而且做到有理有据有节非洲大人物分洋派和土派两种。所谓洋派,就是接受过国外教育的,这些人在非洲各国普遍存在,许多政界、商界的政要名人都是“洋派”;土派则是土生土长的地方精英,他们或是靠部族血缘关系上位,或是在实业界靠亲兄弟、父子兵闯出一条路子,“国王”、酋长自不必说,不少议员和商会首脑,也是这类人物。区分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洋派”的英语或法语通常流利且规范,而土派则口音重,有的甚至只会说非洲土语。 和洋派大人物打交道,要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远”容易理解,搞公关

7、为的就是这个。为何要“不近”?这类人物地位高,胃口大,经验丰富,有些甚至是对中国人心理、习惯了如指掌的中国通,靠得太近,容易导致对方抬高“要价”,最终让你承受不起。洋派在当地是知识精英,也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掌控者,和他们打交道,既要讲人情,又要讲“规矩”。比如跟商务部长打交道,就要对商务部的条例有深刻了解,讨价还价时拿“规矩”说事,收效才会明显;对方即使表现出不满,单碍于身份也只能照规矩办事。洋派一般知识面较广,和他们打交道时,在非正式场合要有的放矢,一旦他们认定你在这方面和他们“档次一样”,志趣相投,今后的交道就好打得多。非洲杂志特约记者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时,发现该国住房部一位高官热衷于上世纪6

8、0年代的法国老歌,于是就有意无意地与他在这方面攀谈,后来这位高官在工作上给予了记者很多方便。恰到好处地投其所好,不仅要了解非洲这些大人物本身的爱好,还要摸准他们的行程,以及他们最近关心的热门话题。有一家中资企业在莫桑比克马普托省有一处石灰石矿,在办理完勘探、撰写完报告后,就向莫国地矿部递交材料,申请采矿证。如果走正常程序,耗时很长,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地矿部长见面,陈述详情,让她签署矿证。但公司和部长秘书联系多次,对方总是借故推迟。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公司负责人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豆腐块”新闻,内容是地矿部长已启程前往中国,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矿业大会。于是公司立即将此信息反馈给国内总部。于是,

9、国内老总趁这位部长在北京开会的机会前去拜访,部长非常高兴。老总借机详细阐述了公司投资非洲的真诚、申请采矿证的必要性及项目的筹备情况等,双方谈得非常愉快。结果,部长从中国回国的第三天,公司就拿到了采矿证。因此,在非洲国家做生意的商界人士,必须认真花时间研究所在国的国情,研究决策者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和土派大人物交往,要讲“非洲道理”,顺着本地逻辑去思考 土派大人物是许多中国人不太愿意接触的,这些人被认为性格古怪,卫生习惯不好,“不讲道理”。其实,这主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落差,一些中国人总带着挑剔的眼光看他们。因此,和这类大人物打交道,首先要让对方觉得自己和他们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人;其

10、次要坦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越坦白、透彻越好。土派非洲人通常思维简单,性格直率,喜怒变化很大,越坦白的话,他们越容易接受;第三,千万别以为他们不讲道理,他们讲的是“非洲道理”。举例来说,你认为“欠钱到期就该还”,而他们的“道理”很可能是“还不起就该等到还得起时再说”;你的道理是“合同定了这商铺租给我,你就不能反悔再租给别人”,可他们的“道理”却是“那人是兄弟,你是外人,兄弟总比外人大”。不过,只要你摸清了“非洲道理”的脉络,并顺着他们的逻辑去据理力争,就会发现,他们甚至比“洋派”更讲道理。事实上,记者宁可与很多“老非洲”和“土派”大人物打交道,因为他们更本色,更少虚饰和浮夸,而且本质上也友好

11、淳朴,乐意为中国人提供帮助。记者曾听说,有家中国公司常去偏僻地方做勘探工作。每次外出时,负责人都会带点礼品去拜见当地酋长。酋长觉得中国人很有礼貌,所以就会主动要求当地土著人不要为难中国公司。酋长还会配合中国公司的需要,派遣合适的向导和村民,为他们服务。有了酋长和当地向导的帮助,公司收集到大量的实用信息,如该地区是否埋设有地雷,是否暗藏沼泽,河流或泻湖中有没有鳄鱼,野外有无危及生命的野兽,特别是令人恐怖的非洲曼巴毒蛇等等。这些信息点滴零碎,但都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特别值得重视。有一次,公司带领一支勘探队到达一个新区域。当地酋长坚持要举办仪式,然后才让他们开展工作。当地人告诉他们:该地的河流中有许

12、多鳄鱼,灌木丛中还有多种毒蛇,这些东西专吃外地人,而回避当地人。如果外地人到来时举办个仪式,就不会再受到攻击。公司接受建议,在酋长的院内举办了一个有趣的仪式。公司在此地的工作持续约3周,见到过一些鳄鱼和蛇类,果然没受到意外伤害。在完成任务安全返回的途中,公司员工热烈讨论这件奇事,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在此做仪式就不会受到野兽伤害的观点过于迷信,并不可信。但酋长在做仪式时,往大家身上喷洒的草药水,实际上跟风油精差不多,它可以刺激嗅觉灵敏的动物,使它们提前避让。在非洲,部族首领或酋长往往拥有很大的权力。在非洲办事,如果得到部族首领和酋长的帮助将有很大的优势。不少赞比亚人都这样说,维多利亚大瀑布虽然名义

13、上属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但在事实上,当地部族的首领却拥有实际控制权。连瀑布都属于部族,可见非洲部族首领手中的权力有多大。如果给予这些土派人物相当的尊重,他们自然也会为朋友着想,化解危难。先规矩 勤还价 建私交与“现管”打交道的三要诀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在非洲许多国家,只要出门都会和军警、海关人员之类级别不高、却可以“现管”的人打交道。这些人虽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权力大的可以让你的货出不了港,权力小的能让你的出行计划泡汤。和他们拉关系、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 跟他们打交道有几个要诀:先规矩、勤还价、建私交。所谓“先规矩”,就是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明显的“犯规”行为,如果有,能补救就补救,不能补救

14、就赶紧认错,然后在这基础上去做下一步,否则只会越折腾吃的苦头越大。本刊特约记者在尼日利亚就碰到一件事,当时,一个同胞没带护照,却在以“警察凶猛”著称的尼日利亚拉各斯夜晚超速行驶。这位同胞被扣后跟警察讨价还价,企图逃避罚金。结果不但罚款加倍,而且被拘留了6天。“先规矩”三个字说来简单,真的要做到并不容易。就拿“出门带护照”来说吧,上世纪60年代就曾规定的外事纪律,如今40多年过去,仍有不少同胞因为这个小问题在非洲吃苦头。“勤还价”是很关键的一条,即非洲“现管”们开出的处罚金额,总是虚高的。这并非特别针对外国人(当然对外国人会做得更过火),而是一种文化习惯,因此一旦被罚,就要认认真真、不屈不挠地跟

15、对方磨牙。通常情况下,打对折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如果能找到当地有影响、说得上话的朋友帮忙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并非不可能。据了解,曾有一家中资公司在贝宁误用了一个没有资质的清关公司,导致多个货柜的货物涉嫌“走私入关”,对方要求罚款近3000万西非法郎(约合40万元人民币),后来公司负责人找到一位开货运公司的议员朋友去“讲理”,3个回合后“走私”变成“过失违规”,罚款降到460万西非法郎(约合6万元人民币)。在尼日利亚,一般的移民局官员和机场人员会理所当然地对你说:“我的朋友,你从中国来给我带来了什么礼物?”在马路上开车,记者也曾被毫无理由地拦下,要求检查证件,发现没有问题后,警察居然抛出一

16、句:“明天就周末了,你能给我点什么吗?”面对这种公然索贿,一般就以“手头没带,下一次吧”打发。如果遇到无理纠缠的,可以通过向EFCC(经济犯罪委员会)报告的方式脱身。如果对方还是不买账,而你又要赶时间,就得想法送点小礼物打发他,一瓶清凉油、一支烟、一瓶水有时就能过关。记者前不久就有一次跟尼日利亚交警打交道的失败经历。记者的一个朋友开车时无故被两名尼国交警拦下,交警硬说他违反了交规。朋友自知没错,拒不开车门。于是,警察叫来一辆拖车,硬把朋友的车拖走,而且让人把车胎的气给放了。朋友打电话请记者求援。记者带着总领馆门口的警察前往交涉。可是对方占有着地利的优势,坚持认为记者的朋友违反了交规,而且还顶撞

17、警察。要知道,顶撞穿制服的人就是顶撞联邦政府,两罪并罚一共罚款22500奈拉(约合1100元人民币)。记者后来和尼国警察大谈中尼友谊,谈朋友初来乍到不懂规则,最后还是无济于事,对方死活不买账。眼见天色渐晚,只得交钱走人。最可气的是,交警开始承诺一手交钱一手给罚单单据,最后单据也不给了,让朋友下周去取。事后大家分析原因,一致认为,处理这类警察陷阱,如果没有违章,一定要据理力争,必要时锁好车窗下车与警察理论,并吸引路人的注意,争取得到声援。(一个华人朋友就曾因为当地人看不惯警察的作风替他撑腰才幸免被罚。)如果对方派拖车来,一定尽力避免让他们将车拖走,一旦拖走就丧失了主动权。因此,面对“穿制服的人”

18、的考验,大家需要冷静应对,千万别被他们的盛气凌人吓倒。建私交也很重要,有时公事公办山穷水尽,适当时机突破“现管”们的私人情感,则会迎来柳暗花明。非洲杂志特约记者到莫桑比克彭巴市采访时,住在好友老尹开办的木材加工场内。他多次向记者谈到跟该市土管局局长打交道的事。早几年,老尹想在市内申请一块地,开办木材加工场。他拿着材料去土管局申请,但该市刚经过换届选举,继任者是反对党的人,老尹与前任建立的关系便不再起作用。当老尹前去办公室拜见新局长时,对方躲得远远的;后来邀请他抽空吃个便饭,对方也不接茬儿;节日时派人送点礼品,也被原封退回。半年多时间内,新任局长可谓“刀枪不入”,老尹的事情没有任何进展。有一天,

19、老尹偶尔听手下员工说,土管局长因母亲去世已回家奔丧。老尹预感到这是个联络感情的好机会,于是开上越野车,买着礼品,带着员工,在荒原上驱车4个小时,最后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局长老家。老尹的到来,让土管局长很意外,也很感动。同时,老尹是参加葬礼的唯一一位“老外”,加上他的越野车很豪华,使仪式蓬荜生辉,让局长面子上有光。结果,这位局长回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老尹的申请书上签字。此后两人成了挚友。开门见山不兜圈子 告诉对方利润空间与商人做生意一定要坦诚 随着非洲国家开放程度的增加,非洲商人在经济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跟非洲商人做生意时,中国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说话不要拐弯抹角 在非洲,在拜访当地生

20、意人之前先要预约,见面时最好穿西装。非洲人做生意时一般不喜欢绕圈子,因此中国人要学会大胆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位中国企业家就曾遇到过这种尴尬。当时一位肯尼亚的医药代表觉得他手中的包很好看,就直接问能不能给他。当时,这位企业家左右为难,担心直接拒绝会让对方面子上不好看,于是说了句客套话。那位代表听后面色古怪地看着他,嘴里喃喃道:“你们中国人真绕,拐弯抹角地不知想说什么。”其实,非洲人性格很直率,如果不想给他,直接拒绝是没关系的。在中国,客气是一种美德,而在非洲,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不真诚。很多中国人和非洲人初次接触时,说话、做事常常先罗列一大堆理由,自认为条理清晰、思路完整,但对方往往是一头雾水。

21、因此,大家跟非洲人做生意,一定要学会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和态度。如果对方不理解,可以做进一步的解释。这样效果更好,也节省时间。直接告诉对方利润空间非洲人做生意的普遍心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利润空间,如果达不到,我干嘛还要做这种生意?”譬如,如果你想给某家公司供货,他们会在供货底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然后与其他同类商品做比较,再考虑用不用你的产品。一般的非洲人都不太懂中国人常用的“薄利多销”手段,而是每件商品都要获得具体的利润。如果生意谈成了,他们遵循“三步走”的付款方式:先付定金,发货时再付一部分货款,货到之后支付全部余额。另外,在跟一些来自小公司的生意人做生意时,有必要帮他们计算

22、出利润。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历史因素而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尤其是南非1994年才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很多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初的生意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不擅长数学。因此,跟他们打交道时,有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增加生意成功的可能性。先做朋友后做买卖非洲人乐意与熟人发生买卖关系。因此,中国企业家如要与非洲商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也可尝试放下身段,成为他们的兄弟,以后做生意就不会生分。一些投资非洲、并获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曾深入到各城镇乡野推广,多次入住在当地人家里,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用手抓饭吃,热情与他们拥抱。慢慢地,他们交了很多非洲朋友,生意越做越顺。他们推广经验时说:“当地人的思维是先做朋

23、友,后做生意。他们认为与朋友做生意更为牢靠些,有生意时自然也会想着来自中国的兄弟。”有这样一个故事书面信函交涉很重要希拉瓦内糖厂是南非人开办的一家大型企业,他们的甘蔗种植园内建有基地、仓库,停放有各种车辆、机械及大量的后勤物资。为避免被盗,在征得地方政府默许后,厂方在通往种植园的唯一一条公路上,设立了检查站,生活在种植园里的村民开车进出一律接受检查,一些出入此地的公司用车也要被强行检查。但中国一家企业几经尝试,终于争得了免检的权利。当时,这家公司负责人通过黑人司机(也是翻译),用当地方言向执勤的黑人保安提出抗议:“你们南非人的糖厂是一家公司,我们也是一家公司,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你们无权

24、检查中国人的车辆。希望你向贵公司上层反映,免除检查,还我们通行的自由。”第二天,公司的车再次被拦,他说他们已向上级反映但没有得到任何批示。后来,公司负责人反思,保安一般是最底层劳工,人微言轻。于是,他以公司名义,用英语写了一封正式书信,陈述事由,据理力争。随后,他将信直接递交至糖厂总经理办公室。从此以后,保安不但再没拦过他们的车,还时常给他们敬礼致意。端正心态平等待人 管理方式以人为本与雇员打交道要吃透文化背景 在非洲的中资公司大多雇用当地的员工。有的雇员深感在一个“外企”工作的骄傲,也有的感觉到中国雇主的刻板与顽固,究其原因,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时候,“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会让他们感觉到一

25、个大家庭的温暖。雇员生病或家庭困难时,公司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或者提前给他们支取工资。公司也可在当地重大节日时送上一点小礼物给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位就职于赞比亚中资公司的朋友告诉记者一件事:2008年一个清晨,公司司机杰姆斯急匆匆跑到朋友住处,要求请两天假,因为他父亲去世了。朋友准假后问他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说,想借10万克瓦查(赞比亚货币,10万克瓦查约合人民币200元左右)买木头做棺木,公司答应了。这位员工走后,朋友发动公司所有中方员工给杰姆斯捐款,又以公司的名义为他买了些物品一起送到他家,这让杰姆斯很感动。事后,他告诉朋友,所有的亲戚朋友们都非常羡慕他能在这样一家公司里工作,

26、他也感到很自豪。 为中国人打工的非洲雇员内心是十分骄傲的。很多办公室雇员认真对待工作,每天上班时总是西装革履,和国内白领的气度相差无几。他们甚至自己做了公司标牌别在身上,还画了中国国旗,可见他们的骄傲感。 但在和中国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往往会抱怨,中国老板让他们加班,而且不给加班费。在中国人看来,加班是美德,这让许多非洲人不理解。在内罗毕的一些中国援建的建筑工地上,往往流传着“来这里工作的中国工人在国内都是囚犯”的说法。探其根源,竟然是当地人认为,中国工人整天干活,不知道休息,而且还主动加班加点,于是得出结论,在国内他们肯定都是犯人。在非洲一些国家,员工上班时间、休假时间都会得到法律保障,

27、而且许多人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在肯尼亚的中国企业和机构里,即使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负责清扫楼道的雇员,也会拿着肯尼亚劳动法来和雇主争取享受公共假日的权利。中国人如果还按照国内的老想法、老思路指挥雇员,肯定要产生矛盾。还有一些中国人心态没有摆正,他们从感情上瞧不起当地人,拒绝与他们交流。有些中国人来到非洲,脑子里始终装着“非洲人又懒又笨”、“非洲人骗子多”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将自己语言方面的障碍和行为方面的错误统统归咎于非洲人,只会怨天尤人,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咒骂、抱怨的怪圈。实际上,非洲是多彩的,多样的,个别非洲人的毛病并不能代表整体非洲人;而且,有些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和非洲人打交道难

28、。在许多中国餐馆,中国老板对当地雇员往往“呼来唤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只能用简单词汇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于是“请过来一下”成了“过来”,“把盘子给客人端进去”成了“端进去”。在非洲人听来,这些简单的“祈使句”仿佛当年殖民者对非洲黑奴的命令,自然导致他们对中国老板的反感。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个动词后面加个“请”(please),只要这样做,非洲人就感觉受尊重。莫桑比克有一家中资对虾养殖公司,在运营初期,因估计不足,室外养虾池的盗窃现象很严重。2001-2003年,养殖场估计被偷对虾高达30-50吨。后来,公司从贝拉市警察局请来一名警官,配备了AK-47步枪。一次

29、,该警官巡夜时,碰上多名盗贼盗虾,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只好端起AK-47步枪,一阵狂扫,当场打死盗贼一名,打伤几名,刹住了偷窃之风。伤人当然不对,中国企业也需深刻反思:在对当地人难管理的情况下,应该尝试推行本土化管理。 中国人勤劳、聪明,但其中也有一些人不愿融入当地社会,不注重与当地人沟通。在雇用当地黑人员工时往往采取粗放式管理。所以,在一些非洲中资公司,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华人都是管理者,所有黑人都是被管理者,两者界限分明,人种对立。分析人士指出,在对外经贸与投资问题上,在如何与非洲人交往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比如在非洲大陆,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人,但可口可乐工厂遍及各

30、地;那里也鲜见日本人,但日本制造的汽车无孔不入,这都是他们推行本土化管理带来的丰厚回报。入乡切记随俗 凡事须有耐心跟普通人打交道,要将心比心 要想与非洲人成为朋友,首先要记住两句非洲谚语,一句是“所有人的痛苦都是一样的”,另一句是“要么入乡随俗,要么离开”。由此可见,只有将心比心、入乡随俗才能在非洲找到朋友。既讲金钱又讲交情 不少同胞都觉得非洲普通人特别难缠,有人说他们“就认得钱”,干点什么、甚至什么都不干就伸手要小费。伸手要钱这种现象在非洲一些国家或多或少地存在,但这是风俗习惯问题,是殖民时代留下的烙印,久而之久在这些国家就成了常态。比如,在博茨瓦纳,当地人常常会索要钱物,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

31、常。索要时被拒绝,他们也觉得无所谓。 在肯尼亚,记者遇到的当街要钱的非洲人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在遭拒后,便不会缠着你再要。如果你不想给或是手头没有零钱,可以礼貌地说“下一次吧(Next time)”,而不是一言不发地走开。这点也适用于非洲的商贩。在肯尼亚、乌干达、埃及或是利比亚,商贩在听到“Next time”之后便不再纠缠。 在坦桑尼亚文化中,有钱有势的人发放一些小钱给别人是一种习惯,他们这样做时态度是平等的、友好的,充满关爱之情。记者亲眼见过该国外交部长姆恩贝同乡民一起舞蹈,把一张张大额钞票塞到大妈或大叔手中,这是一种人世间的关爱,这种馈赠在斯瓦希里语中叫 “Bahashishi (巴哈西

32、西)”。 又有人说非洲人“钱都不认”,让他们加个班赶个活或者在节假日出个勤,给多少钱他们都不见得干。宁肯少赚钱也不多干活的习俗,则是非洲人生性如此。在他们看来,钱只要够吃饭(甚至够今天吃饭)就可以了,多赚也没意义,休息和家人更重要,这既和他们乐天知命、笃信宗教的传统有关,也因为非洲人平均寿命短,喜欢及时行乐而不愿多想将来。 明白了这些,在和他们打交道时,就要既讲钱又讲感情。所谓讲钱,不是别人一伸手就给,而是设法让合适的小人物从你这里赚到劳务费和小费的机会。记者认识一位贝宁的中国商人,他有意给一些露宿街头的马里搬运工提供运货的机会,这些人后来“召之即来”,还曾在夜间帮着打退外来小偷对店铺的抢劫, 这位商人雇用的大部分是当地店员,他们都是从这些搬运工里“提拔”的,后来这位中国商人去刚果开分店,还从他们中带了两人过去。所谓“讲感情”,则是要给小人物以尊重,平等相待,让他们觉得你在为他们着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