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形象的双重性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形象的双重性 摘 要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是一个可悲的妇女形象,她的婚姻也历来被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明作者的婚姻爱情观。夏洛特的悲剧固然有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不幸命运。她是顺从的,同时也是反抗的。本文试图对这个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的双重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夏洛特 在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中,傲慢与偏见历来最受公众的推崇。在这尊“象牙微雕”两寸见方的空间里,奥斯丁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伊丽莎白与达西
2、、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特与柯林斯。通过这四桩婚姻故事的对照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以及对道德的看法。很显然,奥斯丁在伊丽莎白与简的婚姻上所下的笔墨最多,尤其是伊丽莎白,在她身上集中了作者的理想与希望,是作者思想最明确、最具体的表现。在奥斯丁看来,只有像伊丽莎白和简那种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算得上是幸福美满的。而不幸福的婚姻,则是像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是建立在美貌与情欲的基础上或者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古往今来的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几乎都是将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明奥斯丁的婚姻爱情观的。的确,夏洛特是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可悲的妇女形象,
3、但与伊丽莎白相比,夏洛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直接地表现当时英国妇女的不幸命运。夏洛特的悲剧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当人们在指责夏洛特的庸俗和保守的时候,却又不得不承认,现实是残酷的,不仅是婚姻,一切社会关系都已经被金钱、地位和权势所左右。在小说中,伊丽莎白的命运明显带有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偶然性,体现的是作者的理想,而夏洛特则在更多意义上是伊丽莎白在现实中的镜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确,夏洛特是软弱的、妥协的,严峻的现实状况使她成了一个生活上的弱者;但夏洛特也不是一味顺从的,她也是有个性和主见的,她也会主动追求甚至反抗,从这个角度说,她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4、夏洛特也算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只是“长到二十七岁,从来不曾好看过”,加上家里又没有什么钱,所以连她的兄弟也曾“担心她会当一辈子老姑娘”。对夏洛特来说,嫁人是她惟一的出路,因为“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惟一的一条体面的出路,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宜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所以,她之所以答应嫁给愚蠢自负的柯林斯“纯粹为了有个归宿”,尽管“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不过,她还是要他做丈夫”。所以,夏洛特对于这桩婚事“大致还是悲剧满意”,而且觉得“无比幸运”。 这种完全建立在经济基
5、础之上的婚姻历来受到人们的反对和指责,但必须承认,夏洛特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最理性的一个人,她不像简那样缺乏主见,也不像伊丽莎白那样容易产生偏见,她有自己的主张,并且一旦确定目标便毫不犹豫地追求。对于自己的婚姻,她自有一套看法:“我不是个浪漫主义者,从来不是那种人。我只要求能有一个舒适的家。就柯林斯先生的性格、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来看,我相信嫁给他是能够获得幸福的,可能性之大,不会亚于大多数人结婚时夸耀的那样。”当然,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近乎实用主义的婚姻观,但我们又必须承认这是当时英国社会中无财无貌的女子们或多或少所持有的一种对婚姻的看法。对于她们来说,这种婚姻爱情观是明智的,一味追求罗曼蒂克的
6、爱情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没有什么财产而又受过一点教育的女子来说,美貌几乎是她们获得理想婚姻的惟一有力的法宝,特别是夏洛特、简、伊丽莎白那样住在乡下的女子,平时活动的范围很小,接触的人也不多,所以,以致“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应得的财产。”而且她们与这些单身汉们的接触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如果自己的父亲不去拜访他们,自己就不能与之接近,更何况也只有寥寥几次舞会提供男女交往的机会。在舞会这种场合,光凭才智是不行的,外貌是决定性的因素。简就是因为是舞厅里最漂亮的一位小姐,才引起宾利的注意。而达西也是因为发现伊丽莎白“那双黑眼睛透
7、着美丽的神气”,才觉得她“整个脸蛋(因此)显得极其聪慧。”但是夏洛特缺乏的恰恰正是迷人的外表,所以谁也不会注意她,“谁也不会对她有意思”。那么,对于像夏洛特这样外貌平庸的女子来说,即便有新的单身汉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自己也无法有结识其中像宾利、达西那样有才有貌的男子的机会。况且即使像简那样漂亮的女子也必须抓住机会,否则就会像劝导中的安妮一样挑到28岁还是嫁给了第一位求婚者,更何况夏洛特呢?在这种既无机会又无选择的情况下,夏洛特嫁给柯林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然她就很可能变成一个老处女,过着“挨冻受饥”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能苛责夏洛特对婚姻的看法,她的行为确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无奈,但同时也反映
8、了在父权社会,婚姻已经成为女性人生价值衡量的惟一尺度和最终归宿这一残酷的事实。只是小说中,夏洛特的无奈已经被简和伊丽莎白的理想婚姻所掩盖,这正如列奥基尔什鲍姆所说的那样:“夏洛特的故事是严格的、毫不含糊的现实主?濉?是生活,而不是罗曼史。” 如果说小说中突出的是夏洛特的弱者形象,那么在对于她的婚姻描写中却又强调了其精神上的优越性和反抗性。如果说简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等”来的,那么夏洛特的婚姻则是她主动争取来的。波伏瓦在第二性里曾指出:“父权制社会把男性看做主体与超越,而女性则是作为男性鉴赏并证明着男性存在的第二性,是一种对象和延续。”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夏洛特并没有选择的权力,她只能被柯林斯这样
9、男性社会的代表所选择,但是她充分发挥了被选择中的主动性,并且在婚后也很好地延续了这种主动性。 论才智,夏洛特并不逊于简与伊丽莎白,这一点从她在婚后对家庭生活的安排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她不仅聪明、能干、贤惠,而且目光敏锐,是她第一个指出简过分掩盖了对宾利的爱慕之情,而这很可能影响与宾利的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遮遮掩掩的有时也划不来,要是一个女人采用这种技巧向心上人隐瞒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那就可能没有机会博得他的欢心。”在夏洛特看来,“男女恋爱大都会含有感恩图报和爱慕虚荣的成分很少有人能在没有受到对方鼓励的情况下,而敢于倾心相爱”,所以,她“警告”伊丽莎白:“宾利喜欢你姐姐可是你姐姐不帮他一把,
10、他也许充其量只是喜欢喜欢她而已”,她认为简应该“时刻留神,一有可乘之机,就要争分夺秒地加以利用。” 对夏洛特来说,把自己嫁出去是她一贯的首要的任务,而她无钱又无貌,所以一直耽搁到了27岁还是待字闺中。她是伊丽莎白的密友,也许夏洛特早先也曾渴望拥有一段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也许也像伊丽莎白那样认为“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随着青春的逝去,她已不可能像美貌的简、年轻的伊丽莎白那样左挑右选了,为了不变成一个老处女,为了不过忍饥挨冻的苦日子,为了找一个安稳的“归宿”,对夏洛特来说,婚姻已不再是爱情问题,而“完全是个机遇问题”了,她认为“听其自然”的恋爱是“不保险的”,要先把对
11、方抓到手,“再尽情地谈情说爱也不迟”。 同时,为了实现把自己嫁出去的目标,夏洛特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早在柯林斯先生刚到郎伯恩不久,在宾利先生举行的一次舞会上,当柯林斯硬缠着伊丽莎白不放时,她“常常来到他们面前,和善可亲地同柯林斯先生攀谈”,从而使伊丽莎白十分感激她的解围,当然,我们不否认夏洛特的这一行为确有善意的一面,但也不否认她有别的目的。她不难看出柯林斯有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打算,作为伊丽莎白的密友,她也深知伊丽莎白是决不会答应的。对夏洛特来说,尽管柯林斯又愚蠢又自负,结婚以后肯定毫无幸福可言,但他的身份和财产绝对可以保证自己今后衣食无忧。所以,这对夏洛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柯林斯被
12、伊丽莎白拒绝后,她又跑到贝内特家,“彬彬有礼地听他说话”,使得柯林斯将早先对伊丽莎白的百般殷勤转移到自己身上,这不仅可以培养柯林斯对自己的好感,又可以使贝内特一家“特别是让她的朋友大为欣慰”。当贝内特一家到卢卡斯府上吃饭时,夏洛特更是在别人看来是出于“一片好意,整天陪着柯林斯先生谈话”,她的计谋“玩弄得非常顺当”,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既可以加深柯林斯先生对自己的好感,又可以让伊丽莎白对自己充满感激,更可以使得柯林斯不再去向伊丽莎白献殷勤。正是夏洛特的这种对时机的充分把握,加上对方“那炽烈而放荡的性格”,使得柯林斯三天内第二次求婚,并且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接待”:夏洛特不仅“装出偶然相逢的样子”
13、,跑到他来的那条小路上去欢迎他,而且也得到了自己父母的满口应允。也许夏洛特的这种在婚姻时机的把握上的心计让人觉得可笑,但也是可悲可叹的。 在“争取”到婚姻后,夏洛特并没有完全因为屈服于世俗的利益而变得冷漠和麻木,她继续延续着自己的主动。她“管管家务、养养家禽,还有许多附带的事情”,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使生活向好的方面发展,这种努力从夏洛特对起居室的安排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对于丈夫,夏洛特努力让他变得懂分寸、识进退。最后连伊丽莎白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生活“看起来过得很舒适”。 夏洛特在婚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敏感和主动决不是她先天就有的,而是她在现实环境、现实条件下的一种无奈的反应,她的婚姻观是一种在现实
14、生活中无奈的选择。 在小说中,伊丽莎白和夏洛特的婚姻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丽莎白追求的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她忘记了,即使是对于她自己,可供选择的领域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婚姻,而这种选择又要受到一个贪得无厌的社会的各种强大而使人麻木的压力。”伊丽莎白和夏洛特都没有高贵的地位和金钱,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几经努力,终于在作者的安排下,缔结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婚姻。而夏洛特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追求舒适生活的愿望。她抓住了生活对她的“恩赐”这就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并没有花很大的篇幅去刻画夏洛特这个女性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现实具有服从和反抗双重性的女子,真实地展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所受的社会压抑和痛苦。在夏洛特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矛盾,某种程度上也是奥斯丁自身矛盾思想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 美安特妮•T•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M.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林晓青(1980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