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59.88KB ,
资源ID:498296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82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代出版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代出版史.docx

1、历代出版史先秦一、概述:1.我国在殷周时期已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和编篡活动,但这一时期“学术统于王宫”(特点)著书、编书、藏书以及利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有限。编辑出版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层的意志。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开始发展。3.著书立说成为风尚,出现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作。4.出现了影响比较深远的编辑出版活动。孔子整理删定六经。二、孔子整理删定六经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其先世是宋国贵族,后逃到鲁国。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先后整理、删定了六部著作,即易经、尚书、诗经、礼乐

2、经、春秋,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被奉为经典。2.编订六经的思想和原则去除重复,即去掉诗中重复的篇章。述而不作;只编次整理,不创作。无征(对没有验证过的证据,不轻易下笔)不信,多闻阙疑(对历史材料的阙文,对有怀疑的事情要保留, 让后人去思考解决,决不主观臆改)。3.意义: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出版活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编辑实践中所确立的思想和原则,对后世的编辑活动有教育意义。4.不足:(他的编辑思想和原则在实践上,并非无瑕可击)。为了肯定和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观点,存在曲解古代文献原意的现象。为了追求史事的平实可靠,对神话传类似记载进行排斥,造成文化流失。5.结论:孔

3、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尚地位,在指出其不足时,也要予以充分肯定。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带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编辑活动初具规模,形成多元格局,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秦朝一、概述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推行统一文字即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禁私学)。2.书同文:就是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因为文字异形与经济文化发展不适应,对封建国家的统一也极不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创制出笔形较简整的文字“小篆”。 除“小篆“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是对篆书的进一步改进,书写方便,很快代替了篆书得到广泛应用。3.禁

4、私学,焚书坑儒,这实质上是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然而这一野蛮的,用来打击异己文化的手段使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损失,对文化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二、评价/结论秦王朝在思想学术方面采取的严厉抑制政策使战国时期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一扫而空。文化教育事业和图书编纂传播活动遭到极大打击。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在图书编篡和文化传播方面建树甚微。西汉一、概述1.西汉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事业的繁荣;2.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著作(史记)3、儒家著作的激增是这一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藏书1.西汉旧有的藏书日渐增长;2.私人藏书也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因为禁书律令的取消使民间藏在山洞、墙壁里的书籍陆续出

5、现;3.政府开始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官藏出现;4.地方上收书聚书的活动也很活跃;5.然而,西汉一代聚集起来的图书到两汉末年又遭到王莽之乱的浩劫,没有很好的流传。三、编辑活动1.编辑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以及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它的设置意义重大。2.当时对兵家较为重视,对兵书的编校活动较多。3.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的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图书目录七略4.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程序:取本参校,即搜求一本书的不同抄本和校勘文字。编次定名,是编辑程序,包括删除重复篇目,

6、编定篇目先后次序、确定书名。撰写叙录,目的是向皇帝报告整理结果,内容包括校定本篇目、校勘编次情况、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评价等。杀青缮写分类编目,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意义与影响1.奠定了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2.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3.使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最终得到全面而系统的整理;4.标志着西汉图书编辑出版事业鼎盛的到来。四、图书流通1.汉惠帝解除挟书禁令之后,朝廷和地方藩王的征书活动便逐渐展开,图书贸易也在征书活动中渐露萌芽。2.两汉时期图书贸易正式开展起来的标志是书肆的出现。3.在长安太学附近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特点:一是定

7、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二是参与主体的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三是买卖物品不仅限于图书;四是有交往论学的功能;五是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专门设立机构管理槐市。意义:1.槐市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进行学术思想交流;2.进行买卖;3.对官方教育起到积极作用。4.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五、总结西汉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重建藏书之室,广开献书之路,图书的编纂出版活动相对繁荣,出版了一批辉映古今的历史文化巨著。东汉时,蔡伦完成了对造纸术的革新,莫定图书编辑出版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图书编纂活动,在图书种类和编辑体例方式都有所建树,为后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东汉魏

8、晋南北朝一、概述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年月,但是出版业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动荡而萧条,图书著作的内容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数量也增多了。二、藏书1.概述:这一时期的政府和私人藏书都有所增多,但因社会动乱、战争不息,图书也屡遭损失。2.秘书监(机构)校定政府藏书,进行分类,编制目录,完成了一部综合性政府藏书目录晋中经簿。该目录四部,以甲、乙、丙、丁为序。这一体例为后世公私藏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类体系奠定了基础。3私藏:私人藏书的来源、种类及质量各具特色;一方面为官府图书的整理、复制提供范本;另一方面也能为藏书家们提供方面,私家图书的整理和相互借阅现象极为普遍;这一时期私人藏书的发展还推

9、动了藏书整理和编目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私家藏书目录王俭七志。王俭七志主要依据刘向、刘歆的分类法,并参考了荀勖的晋中经簿,改四分法为七分法,在目录方法和著录内容上都有所贡献,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四、编辑活动(熹平石经)1.编书主体的官私共荣。2.编辑内容:数量多,范围广。历史和地理著作大大超过前代;别集与总集大量产生;文学批评著作开始出现;出现了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增多。哲学思想有了更大发展。宗教书籍增多。3.编辑事业地理分布出版业发达地区多集中于一些曾经作为国都的城市。如建康、洛阳。总体来说南方的出版业比北方发达。为什么差异大?1南方历朝政权藏书数量多于北方历朝。

10、2.南方图书流通繁荣的地区比北方多。3.南方造纸业也比较发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五、图书流通(佣书)1.这一时期书籍的流通进一步扩大。2.书肆已经相当普遍,出现了许多卖书的书铺,还有人背书沿街出售。3.普遍的图书发行,当时读书人的迫切需求,还补充了官私藏书4.洛阳、建康是这一时期北方南方的图书发行中心;洛阳书肆上还有许多珍本;建康的书肆也比较集中,尤其是朱雀桥附近书肆上所售图书品种很多。5.除了洛阳和建康,其他都会的图书贸易也比较活跃。六、结论纸对出版业的影响。1.纸书取代简书,促进建安文学;2.促进书法绘画,字体向楷体转变。3纸书的应用使民间拥书量增加。4.寒门学子都有学习机会。5为科举制度

11、奠定发展基础。6.对中国古代的传承。隋唐五代一、概述1.在常规图书编纂的同时,一些新的图书编著形式在这一时期日渐成熟,出现了韵书及政书,以刘秩的政典和杜祐通典为代表。2.图书出版方式和装订形式的划时代变革,与印刷术相辅相成,从卷轴装到册页装,还出现旋风装、蝴蝶装等。3.图书出版与校勘、编目相结合。4.编撰、出版、发行一体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二、藏书1.隋唐政府非常注意对图书的整理和搜集。2.开始有了图书以经史子集分类入库贮藏的制度,有了“四库”之称。3.唐代的私人藏书也比之前有更大成就,且其藏书质量往往不低于官藏。4.私人藏书有很多复本,可见当时图书事业发展的盛况。三、编辑活动1.机构:隋唐五

12、代政府的编纂机构有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等,建制完备、职责分明。2.编篡活动:编纂类书:隋唐是古代类书编纂的重要时期,在编纂史上有重大影响,以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为代表。刊定五经:由朝廷组织的勘正五经文字、撰定五经义疏的活动。首创政书体制,刘佚所编的政典及杜佑所编的通典,奠定了编纂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地志的发展。隋唐时期这类著述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图与地志合刊并行。二是形成了地理总志的新体式。3.编辑特点:严禁私人修史,设置史馆,确立官修史书的制度。四、刻书事业1.唐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开端。2.刻书地区仅限于长江流域,成都是我国最早的刻书中心。3.刻书主体既有寺院又有民间坊刻,后者居

13、多,未能出现官刻。其原因有,一是统治阶级对民间大众发明的东西不感兴趣,二是下令禁止民间私置印历版,三是当时尚缺乏一定数量的技术熟练的雕字工匠,在质量上还赶不上抄写本;四是统治阶级只重视经史子集大部头书,这些书的雕刻印刷需要相当多的经费和工时。4.从刻书内容看,唐代刻印最多的是历书和佛经,字书、小学和诗文集刻印也较多,以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5.写本书仍然是主流,印书本只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6.五代时期是写本书向印本过渡阶段,刻本者也由民间进入上层统治阶层,出现了私人刻书和政府刻书。以冯道刻印九经为标志。“九经”即易、书、诗三礼、三传。意义: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

14、将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刻书范围由民间杂志上升到在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五、图书形制的变化1.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制过渡。2.出现旋风装和经折装,反映着书籍制度由旧形式向新形式的发展、过渡。3.成册书的出现是同印刷术的应用相辅相成的。4.它标志着我国的图书发展历史进入印本书时代。六、总结隋唐的统一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事件:印刷术的发明、大规模刊行儒家经典、史馆修史和大臣监修制度的建立,都促进了图书编辑出版活动,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事业进入崭新的

15、历史发展阶段。宋朝一、概述1.宋代出版事业的繁荣是与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风气有密切关系的。2.宋朝时全国再度统一,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3.奉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并推行了一套文化政第,使宋代学术文化风气浓郁。4.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图书出版事业。5.宋代的学术风气比较自由。6.学术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著作大量出新,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编辑事业的高度繁荣。7.对图书的生产和流通实行严格的限制,发布禁令是通常的做法。8.宋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精品图书。三、编辑事业1.编纂机构:崇文院与三馆、秘书省。2.编辑活动: 整理编目;校书,以经部、史部居多。3.成果:四部大书太平御览、文苑

16、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史书与地志:欧阳修新唐书、乐史太平寰宇记。三、刻书事业1.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和规模,形成官、私、坊、寺院、书院刻书系统。2.刻书地区遍及全国,刻书中心进一步增多,刻书内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3.五大刻书体系简介官刻,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官刻机构以国子监、崇文院为主。宋初出版业为政府所垄断,校勘及刻印统由国子监操办,其所刻之书称为“监本”。宋代皇帝重视国子监的刻书事业,因而其规模发展很快,刻书数量也很多。有的部门则刻些与本职权相关的书籍。总的情况是,各部门刻书仍以经、史著作为主。私刻亦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刻图书。质量一般比较高,往往选择优

17、秀的著本作为底本进行翻刻,进行精细的校订。家塾本也属于私刻的一种。坊刻,是指书坊刻书,书坊是古代卖书兼刻书的店铺,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私人出版发行单位。坊刻在刻书业中开始得最早、地域分布最广,其印刷量也最大,最先采用雕版印刷术,规模很大,书籍生产效率很高。官刻和私刻都是在坊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坊刻以建安余氏为著名,建安余氏世代刻书,绵延数百年之久。坊间还出现了牌记,牌记是维护著作权的重要方法。书院刻书: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兴起于北宋,绵延至清末。宋代书院刻书事业非常发达。宋代书院官私兼办的性质决定了书院刻书与政府及私坊刻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内容的广泛性,包括经、史

18、、子、集、丛诸部,又有较强的目的性,重点为本书院的师生自用。寺院刻书,是指佛寺道观刊印本教典籍的出版活动,所刻典籍称为“佛藏”和“道藏”。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民间坊刻,另一条是佛教传经需要,两宋,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寺院刻书随之活跃起来,进入了大发展、大飞跃的新阶段。(宗教出版的关系)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有组织有系统的汇集成一部大丛书。它的刻印流传,对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的发明、刻书中心的形成、书籍制度的演进以及印刷术的传播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刻书事业的地理分布宋代的刻书业几乎遍布全国,最为著名的是四川、杭州(一直占领先地位)、福建、汴梁四大刻书

19、中心。刻中心由北及南,由中部及沿海,北宋初年,蜀刻最盛;南宋时,闽刻数量居全国之首。5.宋刻本特点(出著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字体多用欧体,后流行颜体、柳体。墨色和刀法,宋本用墨质料精良,多色浓如漆。对刻工要求严格,刀法精致认真,字画一丝不苟。用纸有竹纸和皮纸。佛经主要用厚硬的黄纸。版式上,早期多半是四周单栏,后来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行宽字疏,白口。有此宋版书小题在上,大题在下。装帧上,主要采用蝴蝶装,少数是旋风装和经折装。南宋时出现包背装。避讳情况上,宋人(与清相同;与元相反)避讳尤甚。反映在官刻书上,有很多讳字。四、宋代的图书流通宋代图书发行事业有很大发展。印本书以丰

20、富的品种、多样的规格,成为书籍市场的主流。官府、坊肆刻售书籍盛行,一些学校官员、文人也都参与图书的生产和售卖活动。书籍的中心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南移;书辅网点增加,销售形式多样;不仅遍及全国,还广泛流传到辽金、西夏等地区及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家。宋书价格便宜,尤其是国子监官刻书便宜(重文轻武)。出现了广告和版权意识。(牌记)五、总结宋朝几位君王都重视图书编辑出版事业,政府倡导“文治”,健全政府图书编纂机构,组织大规模的图书整理、抄写和编纂活动,并推动印刷术介入图书的出版,使众多图书新品和巨帙大书相继问世。社会出版业形成五大刻书体系,图书出版发行和文化传播事业空前繁荣。元朝一、概述1.元是我国第一个

21、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它使多年的分裂局面重归统一。2.元朝统治者采用一系列文治措施,以图巩固其统治。客观上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术、物质和技术条件。3.对兴学立教十分重视,鼓励兴办书院,以作为正规学校的补充,教育的发展,为图书事业发展造就了人才。4.政府推行保护百工的政策,使一些以刻书为业的人保存下来,为出版事业打下技术基础技术。二、编辑事业(重视图书编、出事业是元代文治的重要内容)1.编纂机构:以翰林国史院、奎章阁学土院为主。2.编辑活动与成果:元代官修图书包括正史、编年史、政书、农书等。其中会要体史籍元典章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而农书农桑辑要的颁行对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农业

22、生产起了积极作用。私人修书,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为著名。此书与唐.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合称为“三通”。三、藏书事业1.元朝藏书数量多,主要来源于宋、辽、金等的图书文化。2.对图书的利用不够,沒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3.编辑成果相对较少。四、刻书事业1.元刻书系统也是五大体系。2.官府刻书机构是秘书监的兴文署,刻本以兴文署刻本最著名。地方官刻以儒学十七史为最著名。3.私人刻书也不逊于宋朝,十分活跃。4.坊刻比官刻、家刻规模大,建阳延袭宋代的刻书风气。5.书院刻本在元朝影响很大,书院在元代发展很快,刻书往往优于宋版。元书院刻书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尤以西湖书院为最。6.宗教经典刻印也颇为兴盛,尤以

23、佛教经典为多。(赵城金藏)7.刻书地理分布:大都、建阳(南宋)、平水(金)、杭州为元四大刻书中心。8.内容进一步丰富,官刻的农书,私家、书坊所刻医书增多,官府多次刊刻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类书也是元代刻印较多的一种,元人诗文集、戏曲小说被刊刻也很多。9.刻点: 字体,多用赵体,用字无讳,且多简字、俗字。版式,元初接近宋本,后为省纸行格渐密,由白口黑口。装帧,盛行包背装,蝴蝶装仍兼而有之。用纸,以建阳书坊本为多,福建纸质地粗糙。五、结论元政权受汉文化影响,加之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上大多沿袭宋代定制,儒家经典、子史和文集类继续得到出版行,通俗作品的出版则是异军突起。雕版印刷术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木活

24、字印刷术逐渐走向成熟。明朝一、概况1.明朝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时期,管理环境较为宽松,刻书事业发展兴盛,刻书蔚然成风。明代不仅刻书数量惊人、内容丰富,而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多方面的技术都有长足进步。2.管制:明朝对出版的管理较为宽松,明政府非常重视出版事业,利用出版为巩固皇朝的统治服务,从而带动地方官刻、坊刻、家刻的全面繁荣。私人撰写的国史、官史也公然出版。但明政府不是毫不过问,在书籍校刻质量及流通价格上,仍发挥着良好的监督功能(客观把控)。3.在书籍刊刻质量上,颁布了标准的政府范本,并规定给翻刻有差讹者沦以重罪。4.流通价格上,政府一般不加干预,官刻书也没有高价售卖的情况。永乐南藏是特例,按用纸

25、、用墨及装潢质量将藏经分为三等九号,规定最高限价,保护购买者利益。二、编辑活动1.明政府主导的编篡活动比较频繁,永乐大典类书。2.明后期开始,著作范围更加广泛,学术活动更为活跃。主要成果有:农书类马一龙农说黄省曾养鱼经、徐光启农政全书;医书类李时珍本草纲目;戏曲小说类“三言二拍”;汤显祖“四梦”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3.戏曲小说得到空前发展的原因:印刷技术的相对成熟;人们知识水平有所提升,识字的人增多。小说文体的完善。三、刻书事业1.官刻:大概有三个系统,一是经厂(内府),二是南北国子监,三是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刻、藩刻。经厂是专门刻书的机构,明代内府刻本全由经厂负责,刻

26、本称为“经厂本”。内府还刻印“制书“或称“本朝本”,即皇帝御撰、御注或命儒臣纂修、皇帝审定的书。内府刻书虽形式好,但内容不精。南北国子监,都从事刻书,但以南京国子监影响较大。南监多就其所藏的宋元旧版修补印行,其版新旧不一,故有“大花脸本”之称,其中以十七史最为有名。地方官刻多为地方志及所谓“书帕本”。书帕本,是明代地方官刻的一种,是明代版刻中较为特殊的类型。明代地方官任满进京入觐,或中央官吏奉使出差回京,都要以一书一帕馈赠给相应部门的官僚,其所赠之书即名书帕本。藩刻是明代官刻中质量最好的。藩府刻书,以蜀府为最先。2.私刻:在明代刻书业中技术最高。刻本质量最好。贡献突出。明代前期私刻不多,印书较

27、少,明中期私刻异常活跃,翻宋、仿宋刻书热潮,就是先由私刻发起而又延及官刻、坊刻,并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全国;后期,私刻业愈加繁荣。明中私刻责任明确、分工较细。明代私刻以毛晋汲古阁刻书最著名。私刻主要分布在江、浙两省,因为这个地区是私人藏书家聚居地,有精良的底本,刻书方便,质量也高,发展较快。内容以历代文集所占比重最大,也刻了-些平话小说。3.坊刻:明代对出版业管制较为宽松,民间坊刻兴盛。特点: 历史悠久;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内容丰富,面向民间;旨在牟利,质量不高。编、刻、售、合一,发行较快。4.刻书地理分布与内容明代刻中心发生了变化:四川、平水,印刷事业衰落,建阳、苏州仍称盛。北京仍是北方刻

28、书重地。全国刻书业集中到江苏、浙江、福建三地,且以江苏为首。内容,则相当丰富。儒家经典、文字学类的洪武正韵;书坊刊行类书增多,翻刻宋元旧书风气日益兴盛,戏曲小说刊印日多;新编类书、丛书日渐发达。各种文学流派不断出现,刻本个人文集、诗文选集层出不穷;地方志的编篡与刊行比宋元时代更加发达。5.明刻本特点字体:明初流行软体赵字,至明末字趋方正,形成“宋字。版式:一是以经厂本为代表的疏朗型,即字体大、字距宽,适用于经典、正史;二是紧密型,即字体小、字距小,适合排小说、戏剧。明初图书版式多为黑口,后期白口盛行,版心上方记有字数,下方有刻工姓名,可以作识别版本的辅证。装帧:多是蝴蝶装和包背装,逐渐由包有装

29、改为线装,且插图增多。用纸:主要是竹纸和皮纸。六、图书流通两种渠道:一是赠送,二是通过图书销售市场。明代北京、南京、苏州、建阳等地售书业都很兴盛。比时图书贸易中心与出版中心已逐渐分离。而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则逐渐形成了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格局。价格:明清时期图书售卖价格形成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影响图书定价的因素大致有:物质工本因素(手抄、雕版、用纸);形式因素(精粗、美恶);内容上的因素(正伪,时代远近);发行因素(是否畅销、罕见)等。出现图书宣传以及抵制假冒伪劣图书的仿伪措施,约万历年间,出现了现代意义的防伪标志。在印本时代,写本书仍然发展,占据部分市场,官私手抄扩充图书发展。七、结论尽

30、管明朝图书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人对明本非议较多,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勘不精、脱误甚多;二是妄议书名,随意删改内容;三是伪撰古人评注;四是无用的序跋太多,连篇暴牍,徒费纸墨,明代刻本虽有许多流弊,但其成就是主要的。明代的雕版、活字、套印、版画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作用。这时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永乐大典一、定义: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篇幅最长的类书。二、背景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帝位,改元永乐。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大开杀戒,另一方面以文治来笼络天下文士,编篡永乐大典即其修文拢士的手段之一。三、编纂过程明成祖指示,汇集学者百余人,博采众书,分门

31、别类,依韵纂辑了一部大类书,成祖赐名文献大成,后命重修,于永乐五年大体定稿,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誉抄全书。至永乐六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四、内容其收录范围相当广泛,不但收录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还收录天文、地志、技艺、戏曲、小说等,这是其他类书所不能比的。五、编纂体例首先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的韵部编排,其后不断延用。全书结构清晰,栏目清朗,在编辑技巧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六、价值它收集了许多后世无传本的书,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籍,永乐大典保存了不少农学、科技、手工业、民俗文学、释藏、道经等作品,而这些又是后来四库全书不以为重的著作。永乐大典雅俗兼收,对于历史典籍的整理和保存,是具有巨大价值和功绩的。永乐大典所辑之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