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37KB ,
资源ID:49782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782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docx

1、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一)对“境界”一词之义界的探讨在王静安先生所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无疑的人间词 话乃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因为他早期的杂文 只不过是他在西方思想的刺激下,透过他自己的性格上的特 色,对传统之中国文学发生反省以后所产生的一些概念而 已。其较具理论体系的 < 红楼梦 > 评论一文,则是 他完全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的一种 尝试之作,其中固不免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至于人间词 话则是他脱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以后的作品,他所致力的 乃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 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所

2、以人间词话从表 面上看来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虽然 也并无显著之不同,然而事实上他却为这种腐的体式注入新 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也曾为中 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这种新旧双方的 融会,遂使他这一部作品在新旧两代的读者中都获得了普遍 的重视。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 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 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 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 所以人间词话 虽曾受到过不少读者的重视,然而却也曾引起过不少争议

3、和 批评。 见仁见智, 既然莫衷一是; 为轩为轾, 亦复各有千秋。 今日,要想重新衡定人间词话这部著作的功过得失,当 然我们首先就必须从过去一些纷纭歧异的解说和争论中,为 之做一番爬梳整理的工作,使其中的理论和精义都能得到明 白的解说,然后才能予以正当的评价。关于人间词话的容,根据现在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 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一百四十二则之多,其所牵 涉的容极为广泛,记叙也相当琐杂。然而我们如果仔细加以 别择,却也并不难整理出一些头绪来,只不过在整理时当注 意其容性质不同,需对之分别观之而已。在这三卷词话中, 后二卷之删稿及附录, 盖多出于后人之搜辑, 虽然片言只语, 亦复不乏精义。

4、然而其编排之次第则全以搜辑时所依据之资 料为主,并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当然我们也就难望其有什 么明白的体系和次第。至于其上卷所收的词话六十四则,则 曾经过静安先生自己之编订,早在他生前便以曾于国粹学 报刊行发表。这一部分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其他词话之分 条记叙者虽也并无不同,然而只要我们一加留意,便不难发 现这六十四则之编排次序,却是隐然有着一种系统化之安排 的。概略地说来,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分别为批评之理论与批 评之实践两大部分。自第一则至第九则乃是静安先生对自己 评词之准则的标示,其重点如下:第一则提出“境界”一词为评词之基准。第二则就境界之容所取材料之不同,提出了“造境”与 “写境”之说。第

5、三则就“我”与“物”间的关系之不同,分别为“有我之 境”与“无我之境” 。第四则提出“有我”与“无我”二种境界所产生之美感 有“优美”与“宏壮”之不同。为第三则之补充。第五则提出写作之材料可以或取之自然或出于虚构。又为第二则“造境”与“写境”之补充第六则论“境界” 非但指景物而言, 亦兼心之感情而言 又为第一则“境界”之补充。第七则举词句为实例,以说明如何使作品中之境界得到 鲜明之表现。第八则论境界之不以大小分优劣。第九则为境界之说的总结,以为“境界”之说较之前人 之“兴趣”、“神韵”诸说为探其本。从这九则词话来看,静安先生之欲为中国诗词标示出一种新 的批评基准与理论之用心,乃是显然可见的。所

6、以这九则词 话实在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至于散见 于人间词话其他各卷的一些零星的论见,则都可以看做 是对于这一套基本理论的补充及发挥。这是我们在研读人 间词话时首当掌握的重要纲领。从以上九则词话以后,自第十则至第五十二则乃是按时代先 后,自太白、温、韦、中主、后主、正中以下,以迄于清代 之纳兰性德,分别对各历代名家作品所作的个别批评。此一 部分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实践之部。至于人间 词话中其他二卷中由后人所收辑的静安先生一些谈词谈诗 的评语,当然也都可作为此一部分之参考资料。不过可注意 的乃是在个别批评中,静安先生却偶或也仍作些理论方面的 发挥。如其论清真词时之兼论“代字” ,

7、论白石词时之兼论 “隔”与“不隔” ,便都是个例兼及理论的例证。此外,在 其上卷之末,自第五十三则以后,尚有数则词话分别论及历 代文学体式之演进、诗中之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 之游词等,则是静安先生于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 论。最末二则且兼及元代之二大曲家,可见其境界说之亦可 兼用于元曲,为其人间词话作了一个馀意未尽的结尾。 从这种记叙次第来看, 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之理论体 系,然其批评理论之部与其批评实践之部,透过各则词话之 编排安置,却仍是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寻的。说到人间词话的批评理论之部,首先我们所要提出 来讨论的当然便是其所标举的作为评词之基准的“境界”二 字。静安先生在 人

8、间词话 开端就曾特别提出 “境界” 二字来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关于他所提出的“境界”一词,其含义究竟何指,因为他自 己并未曾对之立一明确之义界,因之遂引起了后人许多不同 的猜测和解说。举其大要者言之,约有以下数种:其一是以“意”与“境”二字来解说“境界”一词。以“意” 字来指作品中所写之“情意” ,以“境”字来指作品中所写 之“景物”,而“境界”一词即兼指二者而言。如任萍在其 境界论及其称谓的来源一文中,便曾云: “境界之含 义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 ”萧遥天在其语文小论 中也曾以为“境界”即使“意境”之意,因而批评静安先生 未能兼顾“情意

9、” ,仅用“境界”二字为“选词不当” ,说: “定词必要兼顾两方面,则意境 、意象都比境界 完美得多。”从表面看来,他们的解说和意见原是不错的, 因为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第六则中,自己就曾说过“境 非独未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的话。 所以“境界” 一词除“景物”外,实当亦兼指“情意”而言,若合称之为 “意境”,不仅没有什么不妥,而且较之“境界”一词似乎 还有更为明白易解之感。此外,静安先生自己在一般批评文 字中也曾屡次使用过“意境”二字。如其宋元戏曲史 , 在论及元剧之文章一节即曾说: “元剧最佳之处一言以 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10、”又如其人间词乙稿序也曾提 出说:“文学之事,其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 者而已。”又以意境评各家之词说: “温韦之精艳所以不如正 中者, 意境有深浅也。 珠玉所以逊六一, 小山所以愧淮海者, 意境异也。”如果按写作之年代来看,则人间词乙稿序 写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较人间词话 于戊申年 (1908) 之发表于国粹学报 ,约早一年之久。至于宋元戏曲史 之完成则在民国二年( 1913),较人间词话全部刊出约 晚三年之久。静安先生既曾用“意境”二字于发表人间词 话的一年之前,又曾用它于人间词话已脱稿的三年之 后,而且“意境”二字之表面字义又较“境界”二字尤易于 为人所了解和接受,那

11、么他何以在论词之专著人间词话 一书中,于标示他自己评词之准则时,却偏偏不选用一般人 所认为易解的 “意境” 二字,而却选用了较难为人理解的 “境 界”一词?以静安先生一向治学态度之严谨,其间自然必有 其所以选用“境界”一词的道理,也就是说, “境界”一词之含义必有不尽同于“意境”二字之处除了上面的解说,长之在其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一 文中,又曾以“作品中的世界”来解说“境界”二字。这种 解说初看起来也极为可取,因为“作品中的世界”一语可以 有极广之含义。无论作品中所写容之为在情意或外在之景 物,凡属于作品容之所表现者, 都可称之为 “作品中的世界” 然而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境界”与“世

12、界”二词之 含义实在并不全同。 “世界”一词只能用来描述某一状态或 某一情境的存在,并不含有衡定及批判的意味,可是静安先 生所用的“境界”二字则带有衡定及批评的色彩。所以我们 可以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却难以说“词以作品中的世 界为最上”。因此“境界”一词的含义也必有不尽同于“作 品中的世界”之处。此外,永在其略谈境界说一文中,则曾以“鲜明的艺 术形象”来解说“境界”一词之含义,并且举出人间词话 中所引的许多“语语如在目前”的描写景物之词句来作为例证。不过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曾说过“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话,而喜怒哀乐并无“形象”可言,因 此永乃加以补充说: “境界这一概念也包含着真

13、切感情这 个容。”其后氏又想到人间词话中所举的“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句词,静安先生所赞美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 出”的“闹”字,既非属于形象,也难以说是感情,它只是 一种“气氛” ,于是遂又加以补充说: “境界这一概念不 单有形象与感情的容,而且也有气氛这一意义。 如果像氏这样不从根本上来界定其含义,而却舍本逐末地从 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容表现来作解说,那恐怕再加一倍的解释 也难以为“境界”二字下一个兼容并包的确定含义。所以这 种解说的方式也是不妥的。又有人尝试从“境界”二字的训诂或出处来界定其含义。萧 遥天在其语文小论 中,就曾由训诂方面加以解释说: “境 的本字作竟 ,说文:竟,乐曲尽为竟,从音

14、,后人会 意,引而申之凡是终极的都可称竟 。”他更据此下结论 说:“文学的造诣的终极现象便称为文境、诗境。 ”然而 萧氏所说的“文学的终极现象”一语,实极为含混模糊,于是他乃又说:“比如单说境则这个终极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只是空空洞洞不可捉摸的。 ”据此他便批评静安先生之 用“境界”一词为“选词不审” 。继之,萧氏又企图从“境 界”一词的出处来作解释,引翻译名义集曰: “而焰, 又云境界,由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海。 ” 然后他又批评以“境界”译佛典“尔焰”一词之不妥说: “按 由能知之智是指含的智慧, 照开所知之境是指外射 的景象,境界的翻译,只说明外射的景象,却把含的智 慧这一

15、面忽略了,王氏袭用之,也同样站不稳。 ”萧氏的意 思乃是以为 “尔焰” 一词原指智慧所知之境, 只译为 “境界” 便只着重于外在的“境”而忽略了含的“智” ;王氏以“境 界”二字评词,此二字便也只能代表外在的景象而忽略了在 的情意,所以乃批评其用词为“站不稳” 。其实萧氏指为王 氏“选词不审”及“站不稳”的地方,原来并非王氏的错误, 而乃是出于萧氏的误解,这一点我们以下将加以仔细探究。 要想辨别以上各种说法的是非正误,我们必须对静安先生所 使用的“境界”二字有一种根本的了解。 “境界”二字既非 静安先生所自创,则此二字之出处、训诂以及一般人对它的 习惯用法,与静安先生采用它的取意,当然便都是我

16、们所应 仔细加以研讨的。先自出处来看,则“境界”一词本为佛家 语,这原是不错的。不过它却并非如萧遥天氏所指出的翻 译名义集 中的“尔焰”一词之意。“尔焰”之梵语原为 Jneya , 意为“智母”或“智境” ,意谓“五明等之法为能生智慧之境界者”。这在佛家经典中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术语,而一 般所谓“境界”之梵语则原为 Visaya ,意谓“自家势力所及 之境土”。不过此处所谓之“势力”并不指世俗上用以取得 权柄或攻土掠地的“势力” ,而乃是指吾人各种感受的“势 力”。这种含义我们在佛家经中可以找到明显的例证,如在 著名的俱舍论颂疏中就曾有“六根” 、“六识”、“六境” 之说, 云: 如于彼法,

17、此有功能, 即说彼为此法 “境界”又加以解释说: 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 六根也,六识,于彼色等有见闻等功能也。又说: 更能所托,名为“境界” ,如眼能见色,识能了 色,唤色为“境界” 。从以上的解说来看,可见唯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所具备的六识之功能而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 六种感受,才能被称为“境界” 。由此可知,所谓“境界” 实在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质为主的。换句话说,境界之产 生全赖吾人之感受之作用,境界之存在全在吾人感受之所 及,因此外在世界在未经吾人之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时, 并不得称之为“境界” 。如外在之鸟鸣花放运行流水,当吾 人感受所未及之前,在

18、物自身都并不可称为“境界” ,而唯 有当吾人之耳目与之接触而有感受之后才得以名之为“境 界”。或者虽非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外界之感受,而 为第六根意境之感受,只要吾人在之意识中确实有所感受, 便亦可得称为“境界” 。以上的认识对于了解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一词,乃是 非常重要的。虽然当静安先生使用此词为评语之术语时,其 所取之含义与佛典中之含义已不尽相同,然而其着重于“感 受”之特质的一点,也是相同的。其可以兼指外在之感受与 在之感受的一点, 也是相同的。人间词话 中所标举的 “境 界”,其含义应该乃是说凡作者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 ,在 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

19、 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所以欲求作品之“有 境界”,则作者自己必须先对其所写之对象有鲜明真切之感 受。至于此一对象则既可以为外在之景物,也可以为在之感 情;既可为耳目所闻见之真实之境界,亦可以为浮现于意识 中之虚构之境界。但无论如何却都必须作者自己对之有真切 之感受,始得称之为“有境界” 。如果只是因袭模仿,则尽 管把外在之景物写得“桃红柳绿” ,把在之感情写得“畅销 魂断”,也依然是“无境界” 。此所以静安先生又特别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其所谓“真” ,其实就正指的是作者对其所写之景物及感情 须有真切之感受。 这是欲求作品中 “有境界” 的第一项

20、条件。 有些作者自己虽有真切之感受,然而却苦于辞不达意,无法 将之表出于作品之中,正如陆机文赋开端所说: “恒患 意不称物,辞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所以有了 真切的感受之后,还要能用文字将之真切地表达呈现出来, 所以静安先生乃又提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 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我们如果仔细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若把“闹”与“弄”二字 换成一般的动词或形容词,则此两句词便只成了对于外在景 物的死板的叙述或记录。有此二字然后才表现出诗人对那些 景物的一种生动真切的感受,一种自我的经验。由静安先生 之所以说“着此二字”然后能使“境界全出”

21、也。此种表达 之能力,乃是欲求作品中“有境界”的第二项条件。所以一个作者必须首先对其所写之对象能具有真切的体认和感受,又须具有将此种感受鲜明真切地予以表达之能力,然后才算 是具备了可以成为一篇好作品的基本条件。因此静安先生在 人间词话一开端才特别标举出来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的意思便正是在说明“词”这一种作品,应当以能够表现 有作者经由外在经验所获的“境界”为最好,有了作者个人 的“境界”,然后自然才会有“高格” ,才会有“名句”产生 出来。所以“有境界”乃是称为一首好词的基本条件。这应 该才是静安先生以“境界”论词的根本主旨所在,也是我们 在讨论境界说时所当澄清的

22、第一个重要观念。除了以上由佛家语之出处为“境界”一词求得的这一语源上 的含义外,如果我们再从“境界”一词之训诂及一般人对此 一词之习惯用法来看,则我们还可为它找寻出其他的一些含 义。先从训诂来看,萧遥天所提出的“竟,乐曲尽为竟”以及“凡是终极的都可称“竟”的说法,实在不过只是“竟” 字作为“终竟”之解释的本义。至于当其引申为“境界”之 意时,则我们实当以说文 “界” 字之训诂为参考。 据说文: “界,竟也” ,段注云:竟,俗本作“境” ,今正。乐曲尽为“竟” ,引申为凡边竟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从这种画为界域的训诂的意思引申,在一般文艺评论中对此 一词之使用,大略

23、可归纳出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用法:一、用 为指一种现实之界域而言者,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境界章 之“三叠两段”之说,便是指画面上“一层山,二层树,三 层水”及“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 的布局上之现实界划。二、用为指作品中所表现的容之抽象 的界域而言,如公勇七颂堂词绎云: “词中境界有非诗 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 ”其所云“境界”便是一种抽象之 界域,是指诗和词因其体式而形成的表现上之限度。三、用 为指作品中所表现之修养造诣而言者,如德潜清诗别样裁 集论方山诗云: “淡然无意,自足品流,此境最是难到” 便是指修养造诣而言者。四、用为指作品中所写之情意及景 物而言者,如鹿乾岳俭持堂诗序

24、云: “神智才情,诗所 探之境也;山川草木,诗所借之外境也” ,便是指作品中所 写之情意及景物而言者。以上种种用法与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作为评词之基准的 “境界”一词之含义并不全同,不过我们如果能够对这几种 用法又所认知,则对于了解人间词话也有莫大之助益。 因为一则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境界”一词,除去开 端数则确实有严格的批评之基准的义界以外,在其他各则 中,静安先生原来有时也有按照一般习惯用法来使用的情 形。再则当“境界”一词被用为批评基准之特殊术语时,其 中往往也仍兼有以上种种习惯用法之多重含义。现在我们先 就“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援用一般习惯用法的情形 来看,如第十六则云: “境界有二

25、: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 之境界”,此所谓“境界” ,便当是泛指作品中一种抽象之界 域而言者。又如第二十六则所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所谓“境界” ,便当时指修养造 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第五十一则所云: “明月 照积雪、大江流日夜 、中天悬明月 、黄河落日圆 , 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时指作 品中所描写之景物而言者。 凡此种种, 静安先生都是只就 “境 界”一词之一般习惯用法来使用的。其次再就“境界”一词 作为评词基准之特殊术语来看,则如我们前面之分析,静安 先生之选用此词,原来就特别着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感受 及表达之特质,

26、而此种感受又兼在之情意与外在之景物而 言,是则“境界”一词盖原已含有一般作品中 “情意” 或“景 物”的习惯用法之意。而无论其为“情意”或“景物” ,既 已表现于作品之中,当然便也有一般习用的指作品中一种抽 象之界域之意。再就其可以作为衡量一篇作品的艺术成就之 基准言,当然也含有某一阶段或或某一层次的意味。凡此, 都是“境界”一词作为评词之基准之特殊术语时,因一般习 惯用法之影响而获致的多重含义。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静安先生选用了这一个既有出处又为一 般人所常用的“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之特殊术语, 实在是有其长处也有其缺点的。先从长处来说,第一,这种 选择合于中国文人选择用词时之着重于“有

27、出处”的传统惯 例,所以尽管其语意含混模棱,也依然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承 认和接受。 第二,这种选择可以使这一个极简短的批评术语, 透过其出处和一般的习惯用法而有极丰富的多方面的含义, 既足以概括一切作品的各种容,又可成为衡量各种不同作品 之艺术成就的基本准则。以上两点可以说是静安先生使用 “境界”一词评词的长处所在。至于就其缺点而言,则也可 以分为两点来看。第一, “境界”一词既曾屡经前人使用, 有了许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当静安先生以之作为一种特殊的 批评术语时,便也极易引起读者们的不同的猜测和解说,因 而遂不免导致种种误会。 第二, 静安先生自己在 人间词话 中对“境界”一词之使用,原来也就并不限于作为特殊批评 术语的一种用法而已,它同时还有被作为一般习惯用法来使 用的情形。这当然也就更增加了读者对此一词在了解上的混 淆和困难。以上两点可以说是静安先生选用此词作为其批评 术语的缺点所在。 由于这些原因, 所以我们在读 人间词话 时,必须对“境界”一词之作为评词的基准的特殊用法,及 其依一般含义来使用的各种不同情形,以及一般用法所可能 附加于这作为批评术语的“境界”一词之多重含义,都有清 楚的理解和辨别,如是才能对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有较正确的、 较全面的了解, 而不致发生混淆和误解的现象。 这应该是我们在探讨 人间词话 之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时, 所当具有的最基本的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