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5.96KB ,
资源ID:49723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72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32页.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32页.docx

1、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32页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50,单位

2、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毒 性 划 分 剧毒 高毒 中等毒性 低毒 实际毒 无毒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

3、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大多数无机氰化物 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 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

4、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 成的。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

5、措施 氰化物对温血动物 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 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小 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表-、表-。 刺激皮肤和通过皮肤吸收,亦有生命危险。在高温下,特别是和刺激性气体混合而使皮肤血管扩张时,由于容易吸收HCN,所以更危险。表 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mg/L) 暴露时间 伤害浓度 半致死浓度 致死浓度 3秒

6、15 15秒 1.52.0 2.52.75 3.03.5 30秒 0.5 1.01.5 2.52.5 1分钟 0.40.5 0.7 1.5 2分钟 0.250.3 0.5 0.7 5分钟 0.15* 0.20.3 0.40.5 15分钟 0.1 0.150.20* 0.3 原资料数据明显错误,作者参考有关资料进行了修改。表- 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空气中氰化氢的浓度 作用效果L 03 270 很快死亡0.120.15 110135 0.51小时内急性死亡或在其后短时间内死亡0.050.06 4554 吸入0.11小时不发生障碍0.020.04 1836 吸入6小时不发生障碍如长期吸入则有障碍表-

7、 人对空气中低浓度HCN的反应(估计)HCN浓度(ppm) 发生的反应518 头痛、眩晕513 疲劳、头痛、无力、手、脚震颤并疼痛、恶心4.212.4(平均8.3) 头痛、虚弱、嗅、味觉改变,喉头刺激、恶心、呕吐、呼吸加快28(平均5) 甲状腺增大,血尿SCN-含量增加,但仍低于吸烟者07(平均4.9) 没有观察到作用0.10.9 没有观察到作用023 平均暴露5、年后,白细胞、细胞色素氧酶,过氧化物酶、琥 珀酰脱氢酶活性轻度降低。 氰化物对人体的致死量从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看,每个人耐受力相差很大,小者0.5mg/kg体重即可致死,大者达 3.5mg/kg体重。一资料介绍,氰化钠的平均致死量为

8、150mg,氰化钾200mg、氰化氢100mg左右,另一资料介绍,人口服氰化钠的致死量为 100mg,氰化钾为120mg,或人一次服用氢酸和氰化物的平均致死量为5060mg,总之,少量的氰化物就会置人于死地。见表-。表- 氰化氢氰化钾氰化钠对人的毒性毒剂名称 中毒途径 致死剂量(L)氰化氢(氢氰酸) 口服 50100氰化钾 口服 200250氰化钾 口服 150250 天然水体中不会有 氰化物,但一些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少量以糖甙形式存在的氰化物如樱、李、桃、杏、枇、杷、苹果等果仁中就含有这种氰化物。因误食此类果仁而发生不幸者并不鲜 见,特别是由于小孩食苦杏所引起的中毒实例尤多,此外,我国南方有一

9、种木薯,别名葛薯,其表皮、内皮、薯肉与薯心均会有不同量的氰甙,尤其是内皮最多,如 食用前未用水充分处理,可引起中毒,南方还产有棉豆,其中也含有氰甙,家禽吃了亦能中毒,文献介绍,苦杏仁成人服4060粒,小孩服1012粒就能中 毒或死亡,吃未经处理的木薯36个能引起严重中毒。 土壤中的腐植质也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生成氰和酚,并随土壤的深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土壤中CN含量为0.0030.13mg/kg。 尽管氰化物毒性之 大,但除自杀者外,大部分中毒以致死亡者并不是误食固体氰化物或氰化物溶液,而是吸入氰氢酸气体所致,这与牲畜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固体、液体氰

10、化钠 管理严格,另一方面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致于误食,也不致于让皮肤常时间与其接触。即使是氢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总之,因 氰化物中毒而死亡者极少,但由于工作原因导致慢性中毒者相对较多。 氰化物的危害、症状和体征 由于氰化物的性质 和中毒途径的不同,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也不一样。人对空气中不同浓度氰化物的反应见表-、表-、表-,几乎所有报道的病例或调查结果都可发生在 包括神经消化和呼吸等系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肌肉酸痛,活动受限及皮肤刺激等症状亦有最终导致失能残废和死亡的症例。 在氰化物的慢性作用下,由于组织供氧不足,可引起一系列反射性改变,如红细胞血红蛋白代谢性

11、增高,血糖升高以提高血氧容易,加速能量代谢的恢复,由于体内增 加,还可由此引起血压下降,并抑制甲状腺聚碘功能,干扰碘的有机结合过程,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并能增加碘由肾脏的排出,减少体内碘的储备,从而引起甲 状腺机能低下,致使脑垂体前叶代谢性地加强分泌促甲状腺素。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另外,氰化物慢性中毒的发生与机体。整个营养状况也有关,如维生 素B12缺乏,蛋白质营养不良,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的缺乏可使机体用于CN解毒的、及减少这些因素均可使摄入体内的CN毒性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慢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一神经系统 由于CN可 使神经纤维蜕髓鞘现象和脑组织坏死及空泡变性等退行性病变发生,

12、所以可出现头痛、眩晕、注意力分散、健忘、无力、睡眠障碍、视力减退并出现五彩视、皮肤感 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还可发生热带性神经病变,弥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侯群。由于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及影响骨髓感觉神经而引起共济失调等,如患烟草性弱 视神经萎缩等疾病。 二呼吸和消化系统 咳嗽、呼吸急促、有窒息感。嗅觉和味觉改变,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及胸腹都有压迫感。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过敏性哮喘。这类症状休息后大部分可消失,严重者还发生胃炎和肝脾肿大。 三心血管系统 心动过速或过缓、心悸、心前区疼痛、血管紧张力降低及血循环变慢,心音低钝,血压普遍降低,部分人可出现心电图变化。 四肌肉和皮肤 以运动肌为主,大多以腰背

13、两侧开始,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强直、僵硬、动作不灵活,最后活动受限等。皮肤常可出现皮疹(斑疹、血疹、泡疹)或溃疡并极痒。 五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三致”反应尚无定论,最近动物实验证明长期经口摄入微量KCN对小鼠繁殖有影响,动物的子代(一、二年代)死亡率升高,妊娠次数明显下降、死胎可增多。丙烯腈等有机氰对动物证明有致瘟和诱变作用,对人尚未证实,故仍不能轻易推论到人。 人体对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 氰化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呼吸道吸入氰化氢气体或含氰化物的粉尘,二是通过口腔进入胃中,此时口腔粘膜和胃肠道吸收,三是破损的皮肤与氰化物接触直接进入血液,潮湿的皮肤与高浓度的氰化物接触时,

14、也会吸收氰化物导致中毒。非致死剂量的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能逐渐被解毒,其机理为体内的巯基丙酮酸在断裂酶的作 用下释放出的硫能被体内代谢产生的亚硫酸根所接受,生成硫代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与氰离子在硫氰生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从肾脏(尿中)排至体 外,这是氰化物在体内的主要解毒途径,大约的硫氰酸盐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解毒能力的强弱与体内供硫的多少有关,解毒速度的快慢由组织中含硫氰生 成酶的量决定。人对氰化物的敏感程度也与体内硫氰生成酶的含量多少有关,含硫氰生成酶少的人对氰化物就敏感,可见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体内的氰离子还能 与胱胺酸结合形成-亚胺基噻唑烷-羧酸,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与羟

15、钴维生素作用生成氰钴维生素,也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也可以氧化成氰酸,再经水解生成 二氧化碳和氨由肺呼出;氰离子氧化生成甲酸,一部分参与单碳代谢,另一部分由肾脏排出;氰化氢也可以直接从呼吸道呼出一部分。氰化物在体内解毒是有限的,如摄入的氰化物超过了解毒的负荷,达到中毒的浓度便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氰化物在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见图-。 少量氰化物经消化道长期进入人体,会引起慢性毒害,动物试验所得的阈下浓度为0.005mg/kg,流行病调查得知,有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受氰化物污染(含CN0.14mg/L) 的地下水,出现基理代谢降低,脸色苍白浮肿、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心悸、反应迟钝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神经

16、系统发生细胞退行性变化所致,这些居民的甲状 腺肿发生率显著上升,可能是由于体内长期蓄积硫氰酸盐所致。因为硫氰酸盐能妨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影响甲状腺的功能,导致甲状腺代谢性肥大,这也说明,硫氰 酸盐本身对人也是有毒的。 氰化物 主要途径 次要途径 1.直接排泄 a从吸收中排泄 b从分泌中排泄 氧化作用 a 排泄 还原 单碳化合物代谢库 (转硫酶) b 排泄 a 金属结合: 排泄 胱氨酸 缩合: 硫氰生成酶 排泄 和还原的硫 亚氨基噻唑烷羟酸 硫氰氧化酶图- 氰化物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 氰化物的毒理作用和影响中毒的因素 氰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在机体内代谢能否迅速放出氰离子有关,如氰氢酸氰化钾、氰

17、化钠、丙烯腈等能在体内迅速析出氰离子,因而毒性大,极易引起急性中毒,而腈胺及二腈胺、氰酸酯,异氰酸酯在体内不析出氰离子,不具备氰化物特有的毒性,仅表现局部的刺激症状。 氰类化合物被卤族取代后除毒性作用外还具备有明显对眼、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如氯化氰、溴化氰、溴苯乙腈等。在中毒后除按氰化物进行抗毒治疗外,还要对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引起的肺水肿进行治疗,防毒面具对氯化氰防护作用是有限的,其防护时间也很短。 氰化物引起中毒的关键在于氰离子CN与细胞的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细胞摄取和利用氧必需的酶当与氰离子结合时,则细胞就会丧失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从而产生细胞缺氧和窒息,导致呼

18、吸中枢抑制而死亡。 我们知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色毒氧化酶含有二价铁色素Fe,二价铁色素与氧结合时变成三价铁(Fe),待三价铁将氧榆送至组织细胞供细胞利用后,可还原为二价铁,但进入人体的氰离子增多时,氰离子与三价铁结合后,由于它的亲合力很强,阻止了细胞色素氧化酶内三价铁的还原及二价铁的氧化,使组织细胞不能及时地得到充足的氧,形成内窒息,这一过程表示为: 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氰离子氰化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 氰离子与人体内的 硫、钴、葡萄糖醛酸也能结合,这些结合都是可逆的,其结合的程度取决于人体内的氰离子浓度。氰离子与硫结合成为低毒的硫氰酸盐,与钴盐结合成低毒的氰高钴 酸盐,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

19、合成微毒的腈类化合物,这些生成低毒物质的反应对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际起到了天然的保护作用,缓冲中毒的程度。 由此可见,氰化物 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中毒,取决于侵入人体的速度与体内解毒作用及排泄的速度,小量慢慢地及收,不超过人体内解毒作用与排泄的速度时,则不会引起中毒现 象。如在一个时期内,进入集体的量稍微超过解毒作用及排泄所有消耗的量时就会有部分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与氰离子进行可逆性的结合,只要很快脱离对氰化物的 接触,人体内的氰化物浓度就会随着的解毒作用和排泄而逐渐减低,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就可以从氧化含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中分解出来,即使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自 愈。如果进入体内的剂量超过人体的生理解

20、毒作用与排泄所能消耗的量很多,则会发生较严重的中毒,除脱离氰化物的接触外,必须进行药物紧急治疗。 氰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生产和使用氰化物的单位,其职工以急性中毒者为多见,大剂量中毒者无任何先兆症状,突然发生昏迷及呼吸心跳停止。致死剂量中毒而未能及时抢救者,病情可延续小时,最后用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中毒病人多依次出现下列表现: )口服者,口内有苦辣味及烧灼感,继之咽喉部有束紧感及麻木感,口涎增多及恶心吸入中毒早期有咽喉烧灼感,发痒、流泪、眼痛。)精神过虑、神志恍惚,头痛晕眩,且常感下颌运动不灵,有僵直感觉。 )呼吸困难及快速。 )呼出气体及呕吐物有苦杏仁味道。 )在中毒早期,血管运动

21、神经的张力增加引起反射性的心律变慢及血压升高,以后发生麻痹作用,血压下降及心跳无力,心律不规则。 )神志丧失、猛烈抽搐、大小便失禁,紧跟着进入麻痹状态,全身大汗、眼球突出,瞳孔放大、口吐血色泡沫、皮肤潮红、呼吸严重困难,最后,呼吸心跳停止。 以上表现可分为四期:前驱期呼吸困难期惊厥期麻痹期。 二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系小量长 期接触所致,或反复多次地发生轻度的急性中毒,从而引起人体的一些反应,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及注意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痛、便秘、 尿频、心前区压迫感、血压低心悸、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酸痛或刺痛、病情发展则精神萎糜,智力减退,甲状腺增大、性功能减退、皮肤接触可产生

22、斑疹、丘疹和疱 疹等。 氰化物中毒应与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中毒相鉴别,以防止误诊误治,具体见表-。表- 氰化物与其它毒物中毒鉴别诊断表类别 氰化物 有机磷农药 一氧化碳鉴别项目接触史 有 有 有气味 苦杏仁味 水果香味或特殊气味 无味中毒症状 严重中毒有四 有毒 碱样,烟碱样 迷昏无惊厥 个期的中毒表 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皮肤淡红或 现皮肤粘膜呈 苍白 红色化验检查 血中检出氰离 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下 血中碳氧血 子尿中硫氰酸 降 红蛋白升高 盐增多对抗毒药 对高铁血红蛋 对解胆碱能药重活化 没有特效治 白形成剂硫代 剂(酶复能剂)等有 疗药物,用 硫酸钠等治疗 效 对症治疗处 有效 理 注:小

23、时正常直非吸烟者尿中-L;吸烟者L。 氰化物中毒病人的救护与治疗 急性治疗方法 一对氰化物急性严重中毒应分秘必争及时进行急救,切不可错过抢救时机,对抢救人员如进入染毒区必须穿戴防护器材防止自身中毒。 )离开染者区环境,避免与毒物接触 氰化物由呼吸道吸入中毒的人员,应立即戴上防毒面具将中毒者抬到上风方向进行抢救。对液态氰化物中毒者,应立即脱去染毒衣服、鞋袜防止继续吸收中毒,对误服或误食氰化物由消化道引起中毒者应立即催吐用0.2%的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或5%的硫代硫酸钠洗胃。 )立即给急救药物 根据中毒者中毒严 重程度,是否呼吸、心跳停止,相应给予急救,如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在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

24、压的同时,吸入支亚硝酸异戊酯或肌肉注射抗氰急救针剂 一支,实验研究表明,血中氰化物浓度升高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对氰化物比循环系统更敏感,呼吸首先停止,当氰化物在血中浓度下 降后呼吸还可以自动恢复,在抢救时只要能迅速形成高血红蛋白使血中氰化物浓度降低,就能显示急救的效果。 )给予呼吸兴奋剂和心脏复苏药,有条件加压吸氧能增加抗毒急救效果,但氧气不宜与亚硝酸异戊脂同时使用,如果亚硝酸异戊酯使用后血压不低于80mmHg时,如病情需要可再用,如果血压已低于80mmHg时,则应停药观察。 二中毒的治疗 如中毒者经过抢救后症状已缓解,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抗毒治疗,测定血中氰离子浓度,

25、或测定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治疗十分有帮助。 当中毒症状仍较严 重,血中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又较低时,应给予亚硝酸欠静脉注射再给硫代硫酸钠加强抗毒效果,使用亚硝酸钠的同时注意血压不得低于80mmHg,也可以给抗氰 急救针剂支再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使之抗毒效果更好,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者皮肤颜色变化,为使用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作参考,也可用依地酸二钴(乙二胺四乙酸 钴)进行治疗,最常用治疗药的用法及量剂见表-。表- 几种抗氰药剂的常用方法名称 浓度 剂量人 机理硫代硫酸钠 25 12.5 供硫剂亚硝酸钠 3 0.3 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 2.510.0 0.20.25 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依地酸二钴 3

26、0.30.6 直接与氰化物结合 三对症治疗 )对氰化物中毒者吸氧治疗问题虽然机理不十分清楚,但从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如给予中毒动物超压吸氧,能提高氰化物治疗药物的效果,增加机体的耐性,促进氰化物氧化,改善继发缺氧,防止呼吸循环衰竭,对于呼吸困难者吸氧可以预防缺氧引起的并发症。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使用呼吸兴奋剂、复苏药和升压药对症进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使用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过量引起的血压下降,可以给麻黄碱来升血压。 )对于氯化氰中毒者引起的呼吸道、眼粘膜刺激,症状除进行对症处理外,还要给抗氰治疗药。特别对于氯化氰重度中毒者千万不可忽视预防和处理肺水肿,对于氯化氰中毒的急救治疗比其它氰化物中毒

27、的治疗,更加复杂多变。 防止氰化物中毒的措施 一生产过程应尽量采用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连续化的设备进行,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尤其是车间内空气流通差或不流通的死角。 二生产过程必须有全套切实要行的安全操作规程,有专人负责检查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安全设备及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三进入有高或中等浓度氰化物的场所工作时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护用具,同时必须有专人负责进行监护,必要时提前半小时再服用抗氰预防片,可维持小时。 四含氰化物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排水必须与酸性废水分开,以免引起氰化氢气体逸出使人中毒。 五各生产车间都须设有急性中毒急救箱,备有抗氰预防片,抗氰急救针或亚硝酸异戊酯等。操作工

28、人应尽量做到人人会现场抢救,每天定人负责值班。 六生产车间内禁止吸烟、饮水、进食。饭前洗手,工作完毕后,应洗澡换衣。 七定期作预防性的体格检查。 八凡患有肾脏、呼吸道、皮肤、甲状腺等慢性疾病以及精神抑郁和嗅觉不灵者匀不宜从事氰化物工作。 九对于不能保证上述预防措施有效而临时又必需进入并进行一段时间工作的地点、场所,如果危险性很大要预先服用抗氰预防片。 十停车检修时对于那些可能积聚氰化氢气体的容器等,应先通风并测定氰化氢的含量,当氰化氢的含量低于0.3mg/M时方可进。尤其是含氰化物的液体和矿浆,停车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中的碱发生中和反应,使液体的pH值逐渐降低,产生的氰化氢不断地逸入气相,

29、其浓度很高,如果不采取通气排气措施,将使进入该场所的人在数十秒至数分钟内昏迷、死亡。这在我国是有先例的。表- 某些氰化物对动物的毒性氰化物种类 动物种类 中毒途径 致死剂量(L)氰化氢 蛙 皮下 60(氰氢酸) 小白鼠 皮下 5.310 豚鼠 皮下 0.1 兔 口服 4 猫 皮下 1.1氰化钾 蛙 皮下 149 鸽 肌肉 4 小白鼠 皮下 310 大白鼠 口服 1015 狗 口服 1.65.3 兔 肌肉 3.0氰化钠 蛙 皮下 6065 小白鼠 皮下 10 兔 肌肉 5 狗 肌肉 3 氰化物对牲畜的毒性 高等动物的 急性中毒症状有共同之处,即最初呼吸兴奋,经过麻痹,横转侧卧,昏迷不醒,痉挛,窒

30、息,呼吸麻痹,最后致死。对狗、猫和猴则是现有规律性的呕吐。据文献介 绍,牛一次摄入氰化物的致死量为0.390.92g,羊为0.040.10g,马为0.39g,狗为0.030.04g,羊一次摄入的致毒剂量为 1.05mg/kg体重。氰化氢对牛的吸入致死浓度为103mg/L。狗为0.35mg/L,猫为0.12 mg/L,小鼠0.044 mg/L,大鼠0.12 mg/L,家兔0.35 mg/L,鸽子为0.1250.150 mg/L,对狗、猫、猴的吸入中毒浓度也与人的中毒浓度相近。表-为某些动物氰化物中毒情况。 牲畜由吸入氰化氢气体中毒或死亡的实例较少,这主要是在正常生产时,从液相逸出氰化氢的量极小,而且氰化氢在空气中很快逸散,一般不会形成局部地区有较高浓度氰化氢的情况,况且牲畜一般不会进入生产、使用氰化氢的场所附近。 牲畜由摄入含氰化 物废水而中毒,死亡的事件相对较多,其原因主要是含氰废水因跑、冒、滴、漏形成流股或流入低洼的地方形成积水,牛、羊等饮此水导致中毒死亡,而在正常生产 时,排放的含氰废水由于经过处理,含氰很低不会使牲畜中毒死亡,只有在处理设施管理不严,设计不合理或无药剂时才能使排水氰化物严重超标导致牲畜中毒。牛 等大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