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9.90KB ,
资源ID:4969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69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创新素质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创新素质教育.docx

1、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创新素质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创新素质教育 前一个时期,教育界大都将人的素质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但进入21世纪,创新素质,已经是人才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已吐花蕾、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人才市场百舸争流的年代,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培养学习者创新素质,使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更为重要。一、创新人才与创新素质进入21世

2、纪,创新已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的特征,而创新的资源在于人才。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竞争的关键也是人才。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一定意义上,教育是未来的“孵化器”。正因为教育这种独特的重要意义,其自身的创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社会创新的“瓶颈”,倘若教育不能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就会沦为一句空话,其后果必然严重影响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创新,特别是高等教育创新、现代远程教育创新,看作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创新。

3、教育作为知识创新的基础,通过自身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教育适应于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需要。(一)创新与创新人才1、如何理解创新“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叔仪中就曾提过,“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其1934年出版的论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诸要素的组织与结合,包括引入某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在市场中不断引入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4、20世纪中后期,科技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性进步,创新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扩大,创新不再是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了,它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并且延伸着。创新从哲学的观点看,可以理解为,它属于意识范畴,而并非物质范畴。创新反映的是内化在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些思维特征,它是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的,并且外化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与能力、也即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从内在意识存在状态,转化为外在的物质存在状态。“创新”,中的“创”与“新”是有机的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努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介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

5、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在原有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东西。例如比尔盖茨是全世界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以超人的创新精神经营微软市场,到1999年时,他的资产价值达到4072.2亿美元,名列全球1000大企业榜首,超过了通用电气公司(3330.5亿美元),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

6、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2、创新在人才人是知识的能动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实现知识创新,除了需要有创新的物质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条件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就能进步;一个缺少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发展的机遇。美国的发达,举世公认,美国人抢人才,更是举世瞩目。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美国就开始了技术人才争夺战。诺贝尔奖颁奖100年以来,美国获奖者最多,其中就有相当多的获奖者是美国从世界各国吸引去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宇、丁肇中。由此可见美国人的聪明,在于用最小的成本获取了最具创新的人才,然后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做出影响世界发展的最具有创新的成果。中国的创新成果证明创新在人才。建国54年来,我国科技人员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内都有广大科技工作者闪光的足迹。建国初期,国家在短时间内集聚了一支“两弹一星”的攻坚队伍,凝聚了以邓稼先、钱学森为首的一大

8、批杰出的创新英才,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令全世界为之赞叹,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在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功勋们。再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发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因为有王应睐这样的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科学帅才,在他的旗帜下又聚集了一批邹承鲁这样的优秀专家,他们在原始性创新方面争得了一项世界冠军,他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3、何谓创新人才各行各业都有创新,有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知识和技术创新等等,而科研上的创新有原始性创新和改良性创新。如何

9、才能做最有价值的创新工作,根本在于有无人才,有无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可谓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的富有创新成果之人。用这样的方式来介定人才,就说明人才不受其学历、职称、职位、权势的限制,而主要看其创新成果的水平高低,人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创新、都可以成其为人才。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接见两院院士代表时讲:“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年轻人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又最少包袱,敢想敢干,特别要靠年老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从我国历史上看,许许多多人才都是在年轻

10、时候涌现出来的。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在1933年写出了震动当时戏剧界的多幕话剧雷雨,年仅23岁。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在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时,年仅24岁,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的第一部优秀诗集女神在1921年出版,当时他29岁;周恩来同志21岁在天津领导了学生运动,29岁领导了震撼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创办湘江评论时25岁,刘少奇同志领导安源工人运动时年仅25岁。从国际人才看,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5岁;玻尔从量子解释的普朗克公式,变成量子论时,27岁;1925年到1926年,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发展、薛定鄂37岁,海森堡24岁,费米25岁,泡利25岁,狄拉克25岁,完

11、成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1938年汤川秀树28岁创立了介子理论,建立了核力基础理论。1945年许温格费曼29岁、朝永振一郎39岁完成了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做出代表性工作时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45岁之间,化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50岁之间;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3045岁之间,因此说科学家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50岁之间。不同的历史时代,科学创新的最佳年龄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创新的最佳年龄区域会逐步拓宽。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代是创新的最佳年龄,但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都富有创新能力。例如歌

12、德在80岁完成了名著浮士德,法布尔92岁出版了巨著昆虫记,达尔文在他60岁的时候写出了著名著作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德国著名科学家洪保德75岁时才正式动笔写他的最重要著作宇宙,爱迪生在81岁时取得了他的第1003项发明专利,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82岁高龄时完成了中国近5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一般特征1、创新素质的内涵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良好基本素质,创新素质并不一定要学习者创造新事物,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精神。因此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积极的、富有成

13、果性的意识形式,而创造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的心理反映,它是一种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创新能力既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答策略的掌握与应用,又是多角度地求异、求新图解的集成,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技能层次的外化。创新精神,是指相信科学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辛、沿着崎岖小路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所指的这种人就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素质,主要在于激发学习者创新意识,开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产生创新行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14、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又有各自的特征。2、创新意识及特征意识,是指人们与动物心理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最高效、最主要的反映形式,是人自觉的认识现实、反映现实和精神上把握现实的形式。意识和存在是哲学的范畴。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激情等思想观念,它是创新起点,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意识,要具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求是求佳意识;具有求证否定、释疑解蔽意识。前者要求创新者带有质疑的目光,克服司空见惯的障碍,于寻常中见怪则怪;后者则要求创新者既不以己蔽人,更勿以人蔽己,对周围发展变化的事物,包括自身,不断地证实伪证,无畏权威,追求真理,与时具进。纵观历史,凡是对人类做出大的贡献的人都具有敢

15、于冒险、向权威大胆挑战的创新意识。例如:自19世纪中叶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整个18、19世纪,欧洲科学家们并没有再建立起新的大厦,虽然他们利用牛顿力学的原理成功地研究出刚体、流体、弹性体的运动规律,并准确地计算出哈雷慧星的回归年月,为人类立下了许多功劳,但这种对牛顿力学只加证实、不加证伪的方法,只是将牛顿力学的大厦修饰得更加完美,从而导致了200多年间整个自然科学只是在牛顿力学的轨道上缓缓徐行。其间,并非没有新的彩虹出现,只是这一切都淹没在牛顿“永恒定律”、“宇宙定律”的万丈光环中。直到20世纪,才有爱因斯坦正视了水星近日点的剩余进动与牛顿力学不相符;迈克尔逊莫蕾实验又否定了以太风等等这些新的

16、事实,用怀疑的眼光对牛顿力学作了证伪的工作。稍后十几年,玻尔、海森堡、薛定鄂等一大批青年学者,也在微观领域作了证伪,从而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把天上地下一切运动都囊括在三定律之下、其经典性与永恒性不可动摇的神话,揭示了牛顿力学只在宏观低速下适用,在宏观高速运动下要用相对论力学来代替,在微观世界要用量子力学来代替的新的物理观。从一支独秀、一统天下到新花竞放,鼎足成三,整个科学界因之而大开生面,进而带动了更加波澜壮阔的创新与变革。从物理学这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到:求证否定意识,是创新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推力,是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前提条件,前人的理论在证实与证伪中,被“扬弃”,在新的事实面前,由让步

17、而进步,发展起新的理论,人类正是在这样一个对事物反复认识、证实与证伪的循环中、完成着对真理的探索。从许多杰出的创新人物身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有如下共同特征: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所谓好奇,就是指人们想要了解事物本质真相的一种心理。由于好奇,不仅是对某一事物感到疑惑,而且进行深入地思考,以求弄清事情的原委,所以好奇是创新的起点、动机和驱动力。也是人们产生坚强毅力和持久耐心的源泉。由好奇心驱使而去观察往往是科学创造的前奏。法国科学界贝尔纳库图瓦,一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边吃早餐边思考问题,突然来了灵感,就走到一边去实验,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小猫不知什么时候近来,已经在吃他的早餐,而

18、且吃得很香,库图瓦没有惊动它,随手拿起两只瓶子,一只里面是浸泡着酒精的海生植物,一只是硫酸炮着一块生铁。恰在这时,小猫发现了主人,大概以为自己不该贪嘴吃掉主人的早餐,小东西惊慌失措地从台上向下跳。可它跳的太不利索,一下撞到库图瓦的手背上,只听“呼啦”两声响,库图瓦猝不急防,手中的瓶子打碎在地上。霎时间,奇迹发生了,两个瓶子中的液体发生了十分奇特的化学反应,只见一团紫烟袅袅升起。库图瓦被这奇特的景象惊呆了,当紫烟消失之后,他连忙弯下身去,意外地发现,这些紫烟居然在附近的物体上结成了淡紫色的晶体并闪闪发亮。库图瓦顺着这奇怪的现象深入研究,仔细分析,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这就是碘。再

19、比如法国科学家阿伦艾杰布里希发明的电镀技术,就是在他做实验的时候,一不小心将实验室里的小雕像弄翻掉进了一个盛金溶液的盆子里,当他做完实验去捞小雕像时,小雕像身上的金粉无论如何也刷不掉了。就此他反复思考,反复研究,最后他弄明白了在做实验时他将手中的两根导线放下,无意间恰好掉进了这个盛金溶液的盆子里,在电解的作用下,金溶液均匀地、牢牢地依附在小雕像的表面上,阿伦据此发明了电镀技术。无争的事实说明:历史总是偏爱那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具有发现问题意识的人,他们不仅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且对新事物的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在偶然中捕捉必然,在求实中寻求发展。第二,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求知

20、欲是指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程度。在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奥秘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力求掌握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相和规律,总是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来解释周围的各种事物与现象,这就激发人们去探索。因此,求知欲是促使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机。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的规律进行求解,捕捉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翻开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扉页。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感到惊奇,经过探求,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看到樗蛾扑火,在灯前翻腾,突然想到杂交。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地培养出了一种经济价值高、不吃桑叶的新蚕种。求知欲不仅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而且也是探索科学未知的钥匙,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要培

21、养和激发创新动机,就必须首先激发人们的求知欲。第三,敢于冒险和献身。追求真理、探索创新都充满着艰难曲折。风险和危险时刻都在向敢于从事这些事业的人们发出威胁。没有坚强的毅力和献身的精神,人们根本不可能开展这些探索并将其继续下去。冒险是创新活动的劲敌,古往今来,几乎所以的成才者都有可贵的冒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就以这样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态度,并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为了创新,英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古道尔只身进入热带森林,考察大猩猩的生活。她在大森林里考察大猩猩的生活行为长达10年,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她观察到

22、大猩猩社会有“头头”,是大猩猩群中的首领。她还观察到大猩猩社会里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边界,大猩猩的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有时也发生冲突。古道尔根据10年来的观察结果,写出了我在黑猩猩中生活,为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饱受宫刑之辱的司马迁完成了传世的史记,郑和率领着庞大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传播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创新事实说明,创新者为了创造出新的成果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贡献,就要发扬冒险精神和勇于献身精神。4、创新思维及特征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其表述方法也不同。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为:创新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与对立统一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创新思维是大脑潜能的释

23、放,是智慧的升华、也可以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思维结果的角度认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新奇性、独创性、而且对社会有一定的建设性和推动性。本书认为,“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在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人的头脑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的同时,产生出新颖、创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具有5种具体表现形式:提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提出新假设、做出逻辑论证、做出检查验证。创新思维的形式,是主体思维视角转换和触发的结果,是智慧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四种类型,即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类比思维和发散思维

24、。思维的多类型、多角度决定着人可以不受一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充分地获得解决问题需要的设想,可以采取多种的途径达到获取创新成果的目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思维广阔性,他们之所以能在各种学科中进行创新并取得重要的创新成就,是因为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采取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不仅在天文学、地理学、而且在数学、机械学、文学和绘画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成就,他不仅发明了水运混象地动仪,而且在文学上也还有创建,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他还善于绘画,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还是文学家、历史学家。他不仅在考古、

25、历史学上都有重要的建树,而且在诗歌、戏剧、小说、书法等领域也都有创建。创新思维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目的性和兴趣性。每一个创造发明和发现,都是科学家为了某一目的而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结果,绝没有无目的或无兴趣而盲目的、胡思乱想地进行的。由于创新目的明确、兴趣浓厚,因此能够敢于冒险、克服种种困难、攻克一道道难关。应该说目的性和兴趣性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歌德巴赫猜想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为我国在知识创新上赢得了荣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陈景润在创新探索阶段艰难困苦、错综复杂的心理历程。著名文学家与诗人徐迟在歌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1978年2月1

26、7日)一文中对此有所披露。“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歌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陈景润之所以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就是因为他对创新有强烈的目的性,他就是要对歌德巴赫猜想,同时也不排除他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第二,多向性和求异性。科学家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表现为他们能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以为有问题处察觉问题并提出问题,对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和权威的论断敢于提出怀疑意见。例如: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文采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

27、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再如人们之所以景仰哥白尼,是因为哥白尼独辟蹊径以日心说否定了统治西方长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人们崇拜伽利略,是因为伽利略不落臼,以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权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体落下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论断。刘禹锡、哥白尼、伽利略他们虽然不是一个国界一个时代的人物,但是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点是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思

28、维是多向的、求异的。第三,突发性和跨越性。在创新活动中,人们会有时突然表现出高强度的创造性,即其创新思维往往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突破和顿悟,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些长期追求、苦苦探索、迷惑不解的问题,经常会在某种契机的作用下使创造者的大脑就象在黑暗的房屋中拉亮电灯一样,豁然开朗,找到问题的答案。关于依靠直觉思维形成灵感和顿悟,从而实现科学领域理论上突破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阿基米德定理”的发现。正是通过直觉思维使阿基米德在坐下浴盆的瞬间突然领悟到(顿悟):浴盆中水面升高的体积很可能等于身体侵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和“身体侵入水中部分的体积”这两件事,从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是阿

29、基米德通过整体把握与直观透视方法,都在瞬间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积相等。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理”也与直觉思维分不开,“苹果落地”和“月亮绕地球旋转”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牛顿却从中领悟到苹果之所以掉到地上而不朝上飞,和月亮始终绕着地球旋转而没有脱离地球和太阳系飞向宇宙深处,都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都看到了两个表面互不相关的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广阔性和灵活性。思维结构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思路开阔、妙思泉涌、灵活多变,能够克服“思维定式”、“功能固定”的弊病。及时抛弃旧的思路、转向新的方向,及时放弃无效的方法,转用新的手段。人们都曾听说过欧洲的北爱尔兰阿

30、尔斯塔城市城徽的来历吧。这座城市城徽竟是在银盾的中心摆了一只血淋淋的红色的右手。若问起这只血手,却可以听到“壮士割腕”的故事。1015年,亨利奥尼尔同另外一个海盗首领争夺北爱尔兰的领土。出发之前,双方约定:不管是谁,只要最先用手摸到将要攻占的新领土,就算是那块土地的主人。于是,两只船队从同一地、同一时刻向海的对面出发。奥尼尔眼看对方的船队就要靠岸了,他急中生智、突然采取了一个令人膛目结舌的果断行为,他抽出佩剑,猛地一挥,砍下自己的右手,再用左手捡起来,就血淋淋地拼命往岸上甩去,血手飞过海面,在空中划了一个血弧,终于比对方早一刻触到了土地。奥尼尔以自己的果敢之举,不仅赢得了土地,也受到了人们的钦

31、佩,他成了阿尔斯塔的第一位首领。这个城市也将他的右手永远的留在城徽上。奥尼尔这一壮举,就是他及时果断地排除了旧的“思维定式”,机智灵活的采用了新的思维方式,采取了新的手段取得了攻占领土的胜利。3、创新精神及其特征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的素质核心。行为是思想的外化,是创新精神的外显。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把它转化为创新行为、付诸行动,形成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支配下。便形成了创新精神。如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她在其研究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历程中,遭遇到无数次失败,还要忍受丈夫去世、孩子夭折等家庭灾难的打击,但她痴心不改,在坚苦卓绝的条件下,从一吨沥青的油矿残渣中进行提炼、经过四十五个月辛勤劳动,1902年获得最终成功,提炼出1/10克镭,从此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人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她在创造过程中思维具有创新性、意识具有创新性、能力具有创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