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54KB ,
资源ID:49648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648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docx

1、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_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2010-01-28 13:08:32) 转载标签: 旅游民居村落侗族建筑中国房产分类: 文物保护 一现代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现代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现状. 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3 个阶段,分别是20 世纪80 年代初期、90 年代初期和21 世纪初期。通过这3 个阶段,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明显的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而言,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察中国的农村建设中的楷模,凡是比较闻名、比较有规模的如江苏淮阴县的华西村、

2、成都郸县的农科村等,都不是以传统文化、传统民居而是以现代化和富裕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最早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景区都是城市近郊率先富裕起来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村镇。他们体现自己的现代化和富裕程度的方式都是以城市文化为榜样的,不仅有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电器、家具,民居也是模仿城市的钢筋水泥的楼房1。由于媒体的宣传,由于这些先富起来的村镇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后起的中国农村富裕村镇在民居建筑方面都是仿效了他们的模式。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就城市居住条件而言,仍有较大差异,归结为一点:建设布局还显得零乱。农民随意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合理的功能分区划定,造成住宅的功能划分不合理,用地浪费。在农民房屋建设中,有不少

3、令人遗憾之处,我们所到的地方,很少能看到传统的中国民居。以通道侗族建筑民居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侗族古村落的生存正面临及其严峻的考验,“人为的建设性破坏”正在破坏着侗族村寨的和谐之美,使得一个个侗族村落面目全非。有些村民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原有的住宅进行改造,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建起了土不土、洋不洋的新式民居,同原有建筑极不协调;有的为了扩建,随意侵占公共场地甚至把村寨中用于防火的池塘填平;凡此种种,使得古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多年

4、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描述都是花园洋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国家的模式,而没有自己对于民族的现代化的蓝图描绘和标准模式,中国追求的现代化在很多人心目中往往被理解为追赶西方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所以中国可能在追求现代化的匆忙的脚步中遗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特色。过分地关于西方“先进文明”的宣传,使很多人认为,所谓富裕就必须像西方一样,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和模仿,导致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民族文化的遗失。 在现代,只要不是交通十分困难、信息十分闭塞的地方都很难维持传统的风俗和文化。更何况近在咫尺的城市郊区,中国的都市周边地早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市属的每个区还有市内公

5、交直达车,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农村,受到都市生活方式的侵袭和影响是严重的。 (2)土地问题使农民选择占地较少的建筑形式。对于侗族地区而言,侗民族主要居住在大山区,山多平地少,水田不许占,山地是承包的,找宅基地比较困难,只好在原地拆除重建。据调查,通道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所在地“芋头村”,近十年内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住房就有70 多户,而当地居民不过就是一百多户。再加上传统建筑材料(例如杉木)的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建房的需要,所以出现了传统民居的种种问题。 (3)缺少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旧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少数村民法制意识淡薄,比如“老屋场私有”的观念,增加了村寨建设的规划难度,导致了国土法、文物保护法的执

6、法难度;旧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比如旧制度下侗寨聚居形成的“恋团寨”观念,使得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故土到村子以外去建房。这些都放映了我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宣传不够,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既能保护民族文化又不影响人们群众生活的路子,所以目前的文化保护工作还处在专家学者呼吁的阶段,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二我国传统建筑民居的价值 (一)传统建筑是集中了地方性实用技艺精华的最高典范 民居建筑沉淀了多年的古老艺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历史文化性。它们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并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例如被称为“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祁县乔家堡乔家大院,

7、是对山西民居建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好译释2。再如晋东南及晋西北的黄土丘陵地带,窑洞是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充分体现着当地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及朴素、简洁、实用的民居色彩。湘西侗家吊脚楼多悬于悬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水相映成画,妙不可言3。 (二)传统建筑体现了伦理和宗教的涵义 传统民居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多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住是一个复杂的物质文化现象,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各有差异。表征着各地方、各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对外交流学习的演变历程,见证与记载着各历史时期人们物质

8、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民俗充分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融入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表现出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的群体关系就非常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例如,侗族村寨中,除了民居外还有鼓楼、寨门、井亭、古戏台、寺庙、祭祀坛、土地祠等,村头寨尾还有福桥(风雨桥)、路边的凉亭等大量的公共建筑设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注重建筑外形、内部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很强的伦理和宗教意义。 (三)我国建筑民居的旅游价值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作

9、为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它不仅是重要的观光资源,同时作为旅游者的行为的必然要素,时时渗入旅游活动,引导着旅游者去发掘地域独特的传统文化。 (1)风情各异的民居建筑是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无论在繁华的城市或偏僻的乡村,民居建筑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源远流长,它们广泛地集中了民间的传统建筑经验,强烈地显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特征。其中,千差万别、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居家装饰和陈设,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侗族建筑是最有特色的侗族文化。侗族喜聚居,少的十几户、几十户,多则几百户、上千户住在一起,都是清一色的木质“杆栏式”吊脚楼,形成一个个依山傍水

10、的村落。这些侗族村落不论是山脊型、山麓型,还是坪坝型,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侗族“天人合一”的观念。所有这些建筑全用杉木船榫构筑,不用一钉一铆,充分反映侗族人民擅长于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既符合美学规律,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例如通道侗族自治县享有盛誉的“百里侗文化长廊”,就有堪称侗族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鼓楼163 座、寨门61 座、福桥71 座、吊脚楼民居13000多幢、村寨之间驿道上的凉亭156 座,形成里一个较大的古村落群。并且,其中的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平坦河风雨桥(共九座桥)已经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横岭鼓楼、阳烂寨门已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侗族村寨,就是一个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 (2)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住宿是旅游者的基本要求之一。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及旅游形式的变化,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住得舒适、方便,他们对住的环境、氛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青睐于那些充满文化意蕴,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住处。到了北京,住住四合院,感受京腔京韵;去陕北,住进窑洞,体验黄土高坡的粗犷;踏进草原,到蒙古包里坐坐,在欣赏其特色的同时,能更好领略草原风情;在江南,在烟雨迷蒙、如诗如花般的风景中,在亭台楼阁中,找回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在欧洲,看教堂,住城堡,想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浓情

12、蜜意。在居住中找到旅游的真实感,找回旅游中的自我。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体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住宿已经成为旅游者们的基本要求之一。(3)居住民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观赏与亲自体验来认识居住背后的地域文化是旅游者的一种普遍需求。很多的居住民俗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所谓体验旅游,主要是通过营造一种独特的旅游氛围,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体验旅游强调旅游者的参与性与融入性,注重精神领域的追求与满足,是继观光旅游之后的一种更高形态的旅游方式,从广义上说,体验旅游是休闲旅游的一部分,是发生在一些高素质旅游者群体中的休闲旅游,是旅游者对生活、文化的追求与感

13、悟的途径。体验旅游往往寓于观光旅游之中。例如,游人在观赏侗族民居的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侗族人的精神境界。当然,体验旅游具有更高的精神层次,对旅游者的自身素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要求更高。 总之,发展旅游如果要更上一层楼,它们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如何进一步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有特色的旅游景区,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的旅游能否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迫切问题。建筑民居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旅游活动联系紧密,具有相当重要的旅游价值。通过对居住民俗接触,人们会发现了解更多的地域民俗风情,会获得更大的旅游感受。通过对地域居住民俗的切身体验,人们会进一步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提升

14、旅游的层次和境界。三对传统民居保护的建议 任何一个地方的传统民族建筑,都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基本表征,是社会和它所处地区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对建筑保护具有文化和现实意义,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地深入实施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如何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各种民族传统建筑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科学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显现出其对人类的珍贵。传统建筑民居是体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运行机制的典型实例,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学习和借鉴运用的。因此,在提倡生物多样性

15、保护的同时,提倡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发掘和总结作为地方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技艺精华、地区性特征、历史发展演变及其文化传承基因,这对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存的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建筑及其文化遗产“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留住信息,要留住信息,就更要保护好各种信息的承载体。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民族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对各种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保护和保存一种民族文化基因,使其具有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不同形

16、式的民居住宅是众多地方性实用技术和乡土材料的忠实体现者,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其生存的空间环境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应该将保护建筑看成是保护环境的完整系统的一项。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封闭,而应敞开大门,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在谋求保护与发展的相平衡前提下,促进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下的对策和建议,作为传统民居保护的一点意见,即:(一)以人为本,切实考虑村民对民居环境的需要“发展才是硬道理”,各地方、各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村落和城镇,是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础十分薄弱,尽管环境优美,地域特色鲜明,但其“老化”的现象日益

17、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的规划和建设如果不重视解决“老化”问题,忽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或者以牺牲地方民族历史文化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发展都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扬传统的民居文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段、建筑材料,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一种既适合现代人居住,又具有传统民居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使农村建设真正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因此,对民居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保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和地域风貌特色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满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满足发展文化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满

18、足改善卫生保健、供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要,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满足节约建设用地,降低建筑造价,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适用性传统建筑技术经验进行民居环境的建设。 (二)借鉴成功经验,展示独特的地方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独特文化的景区就没有特色,就不能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旅游愿望和不断提高的旅游欣赏水平,就难有预期的吸引力,就难以吸引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当然就更不能发展为吸引境外游客的入境旅游。如果只局限于满足本地低档消费的游客群体。中国的“农业旅游”就只是国内贸易只能作到国内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和流通,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大气候,不可能发展为真

19、正的国际贸易,不可能实现国际间的经济利益再分配,不可能提高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也就不能实现预期的使旅游成为支柱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韩国的“农村观光”景点也和中国的“农家乐”一样,主要是以农民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作为开发旅游观光的资源。不同的是,他们的“农业观光旅游”主要突出的不是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而是一种古朴原始的传统生活的再现。无论是他们的农家建筑,还是农舍中的陈设,都表现出他们追求的是返朴归真的意境,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他们的民居有意识地恢复了传统民居的风格。黄土筑墙茅草盖顶房,里边是原木的家具,没有刨光,更没有上油漆,一切是那么古朴自然。灶台连着地炕,是古代生活的再

20、现:房前的小路不是像中国农村通常的那样是水泥的,而是用白色碎石铺成的。唯一现代的标志是屋中的电扇,但它在墙角没有破坏屋中的古朴氛围。只有屋外白色的塑料椅与茅草房有些不协调,但那是因为不能滥砍树木。到处显示出自然生态、环保和民族化的特点众,韩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都超过中国,是亚洲率先富裕起来和最旱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民俗文化的态度,实在令人吃惊,得中国学习。韩国的情况说明,他们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觉和清醒的认识4。他们的情况也说明,实现现代化和保持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只要你自己有这种文化自觉。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没有因为现代化而抛弃

21、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是保留和发扬光大它,使韩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以及简朴健康合理的生活理念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值得借鉴的。 (三)加强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条件。物质条件是古村落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非物质文化是古村落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没有非物质文化,古村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要注重古村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就通道而言,一是要由文化部门牵头对侗族大哥、枇杷歌、芦笙舞、哆耶舞、侗戏等为代表的侗族民间舞蹈戏曲进行搜集整理提升,指导乡村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

22、活动,并会同教育部门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工作,培养传承人,以解决民族文化后继乏人的难题。二是民族宗教等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开展侗族民俗节庆活动,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加强古村落的自我“造血功能”,多方筹集资金保护传统民居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对古村落的投入。政府的、民间的资金,多方面的筹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合理利用古村落的文化资源,更是积极保护的重要渠道。例如通道皇都侗族村落自1996年开始运作以来,每年引来数万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保护的资金渠道。收入提高后,村民更自觉地保护传统建筑民居。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加大执法力度,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23、朱淼,罗源,周建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2674-2676.2薛文礼,杨秀峰.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5,(3):41.3卢家鑫.贵州民族民居与地区旅游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02-106.4刘逢春.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6.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C700)“侗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研究”成果和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ZK303)“大湘西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文红(1967),女,湖南沅陵人,怀化学院经管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文化。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