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5KB ,
资源ID:49561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561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

1、最新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设计十、社戏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重 难 点: 同上2。教学设计:一、 引读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你小时候生活在哪里,你还记得你儿时的小伙伴吗?回想童年,你一定会记忆起那些奇珍异宝,读了本文以后,“他” 会告诉你的答案,相信你会有同感的。了解作者。回忆作答。学生回答、补充。二、 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段。标出你最欣赏的词、句、段。学生朗读课文一二遍,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又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提示:看社戏是中心

2、,盼看(13)-去看(430)-怀念(3140)。朗读课文,勾划圈点。勾划圈点。学生回答。学生浏览后作答。三、 合作探究、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请一同学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具体表现在哪里?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学生看书找关键词。先小组讨论,再班上讨论。(A 、我在这时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B、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C、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限乐趣。)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

3、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做鋪垫。)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五、 课后作业完成课时练习。社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理解小说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材料,安排好叙事的详略的。重 难 点: 同上2。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1.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2. 指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学生精读第二部分二、合作研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

4、分上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试着划分这部分的层次。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出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3.学生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4.一切问题解决之后,小伙伴自然要急忙赶去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5.齐读第二层,边读边想像。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但当小伙伴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默读第三层,读后可讨论一下。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

5、呢? 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偷罗汉豆)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9.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特点。10齐读最后一部分。默读课文一(5-9)看戏前的波折。二、(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14-21)去赵庄看戏。四(22-30)看戏后深夜归航。2.为看社戏做好充分铺垫。 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等特点。3. 齐读第一层第10自然段对小伙伴们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的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观,

6、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来表现看戏时的愉快心情。6.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三、小结小说有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如何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总结一下。四、课后作业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端午日学习目标:了解端午民俗,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 难 点: 同上教学步骤:一、设问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同。你知道我国有

7、哪些传统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学生回忆作答二自读感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1、 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习俗?你还知道其他什么习俗?2、 找出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哪个详写,哪个略写?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习俗,为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三、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分析赛龙舟的场面:请一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介绍了有关赛龙舟的哪些情况?你觉得哪些词较准确地刻画出参赛人员的外貌和动作?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或联想?分析追鸭子的场面用一句话概括段意。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追鸭子的场面?用语言想象描绘“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鸭子的人”的细节场景。起点终点、准备工作、船只的形式、存放等看书勾

8、划相关字词(目的、内容、规则)(注意运用传神词语,精妙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数词渲染气氛)四、课内小结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创新练习。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

9、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二)整体感知: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灶膛 zo 烙 饼 lo 簸箕 b ji 晾 ling 生疮chun栗子 l 疙瘩鬏g da ji 糖黏儿nin 糁儿shn 涿州zhu吆喝yo he 门槛kn 秫秸棒sh ji 鬼祟gu su 骚扰so ro穿梭 su 大吃大嚼ju 天麻麻亮m ma 渍酸菜z 阖家h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

10、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杀牲畜 备糕点 送灶王 换门神 除夕守岁 拜新年(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四)拓展延伸: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

11、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是中国

12、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介绍作者: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三) 诵读探究: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2朗诵全诗。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思考:(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

13、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四)课后学习:背诵三首诗词。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2.体会诗中的意境。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

14、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

15、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四)关于艾青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

16、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

17、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六)课后作业: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联六副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学习目标:1、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 2、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文学家纪晓

18、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

19、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看了这副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回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先生。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成为纪晓岚那样能对出妙对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六副,学完了也来对一对。前几天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大家搜集了什么?(1-2位生答)二、 梳理有关对联的知识:1、 看来大家搜集了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2、 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4、 展

20、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有关对联的知识:(1)、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

21、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

22、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

23、,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名胜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行业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集句联: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3)、对联的形式: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三、 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对联。1、 刚刚我们了

24、解了对联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赏析对联。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副对联,同时注意阅读对联旁的赏析文字,学习一下该如何赏析对联,看完之后告诉大家。这些对联配上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享受的同时,你是否也知道了该如何赏析对联,下面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对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1、对联丰富的内容。 2、上下联对仗的形式。3、对联深刻的内涵及深远的意境。2、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放声诵读对联六副,从中找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写下你的赏析。2、 学生诵读、体会。3、 请56位学生谈谈六副中自己最喜欢的对联的赏析。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适当记录,并做好点评。4、 从同学们刚刚

25、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产生对联,主要是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一字一音,一字一溢,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而其他一些拼音文字,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中华民族的这一特有的文学样式而感到自豪?(1) 运用所学知识对出所给上句:5、 好,我们了解了对联的很多知识,大家现在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要来对一对?好,我们先来帮一位古代秀才解决一个难题: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

26、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秀才还是在联尾添了一个字,又成了一副好对联。你们猜猜他又添了哪两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6、 通过这个简单的练习以及刚刚的学习,同学们能说说对联该怎样来对吗?7、 学生发言,全班讨论,明确:(1) 字数相同,断句一致(2)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3)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4) 平仄相反,音调和谐8、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联知识并运用对联知识赏析了课文中的几副对联。通过对它语言特点的分析,其实对对联也不很难,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9、 在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要求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对几副对联:(1)这一题对联题就差点成为去年的中考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耳闻夏蚊如雷 眼观群鹤舞空(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四、 布置作业1、 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为你的班级、学校、家庭或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等拟一副对联。2、 今天我们这一节课,我们对对联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丛中我们也领略了中国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我们的同学能继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