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1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4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 7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10劣币驱逐良币规律适当学学,自然会豁然开朗 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 ”,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
2、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 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
3、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
4、的主人将不再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
5、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 再给几个例子: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女孩最终选择了劣币。汉武帝时,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钱币,规定一块白鹿皮币值40万钱,强行卖给王侯宗室。在欧洲,对政府铸造的金币、铜币,也总有人想办法从边缘弄下一些边料,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法定货币,它们仍然能得以流通。总之,在每一个大规模的劣币驱逐良币
6、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货币”的身影 “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只要使信息流动充分,优劣区分明确,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应该说,劣币与良币是可以共存的,不同品质或等级的物品和行为共存都是很正常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几十块钱一双的运动鞋并不会驱逐几百上千块一双的耐克运动鞋,反之亦然。这里的关键是运动鞋市场上有一个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定价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不同的鞋有不同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各取所需。然而,如果乡镇企业的运动鞋可以私自挂上耐克的商标而不受到追究,所有的企业就都会去生产这种成本低、利润高的运动鞋了。这时,“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就发挥作用了。可以看出,充分的竞争环境和完整的信息是
7、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财经经济中有一个现象,如果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比例与其实际价值比例不符,法定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那种称之为劣币,法定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那种称之为良币,在流通过程中,劣币就会慢慢将良币逐出流通领域,劣币一币独大,良币被逼入冷宫。经济学家们通常将之称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光是不等值的货币,就算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同一种钱币,总是成色差的、用坏了的占多,而完整的、新的、良好的钱币少。人们都倾向于贮藏好的钱币,以致不久便只有差的钱币在流通。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称为格雷歇姆规律。是由托马斯格雷歇姆爵士首先发现,并报告给伊丽莎白女王。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我
8、国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由于封建时代,我们国家采用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存在,使得人们广泛保存黄金,使得碎银广泛流通,黄金日夕稀少,这也就解释了历史上黄金走然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中,在政治生活中,在普通的伦理道德中,也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例如:正直的人受排挤,小人得志,奸臣当道,君子含冤。我们知道,在儒家国家学说中,特别强调圣君贤相对治理国家的积极作用。孔孟曾提出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强调了道德的影响和组织作用。唐太宗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对魏征说过:“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
9、进矣”。但是,一个完全由正直的儒生按儒家国家学说组织起来的官僚机构,正如一个完全用直木编成的马厩一样,它们只是组织系统的理想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贪官总比清官多,曲木总比直木好找,而一旦曲木混入马厩,那么曲木选曲木,马厩会越编越坏,整个系统就会越来越快地偏离理想的组织状态。在官僚机构系统中,皇帝是核心。他好比编马厩时的第一根木桩,对全局影响很大。昏君选奸臣,奸臣选贪官,贪官选污吏,上一级机构是否腐化,对下一级机构是否腐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旦整个系统腐败到一定程度,无组织力量增长的不可逆性和自繁殖性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即使出现象唐太家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决不能挽救一个腐朽王朝的覆灭。明末
10、亡国时的状况就相当典型。为什么在伦理道德中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呢?因为君子按照规矩办事情,小人投机取巧,结党营私,不受王法,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君子按照常规出排敌不过小人的小动作,因此打击了君子的积极性,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陷于混乱,最终大家都不愿意当君子,因此整个社会礼丧乐崩,四分五裂。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是博弈的结果,信息的不对称。例如一个市场只能允许一个商家,如果出现了两家竞争的话,两家都会亏本,但是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商家,其中一个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一点,另外一个读过经营管理知道这一点。最终的结果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一点,因此继续留在市场,有文化的人撤出来了,因此没有文化的人发了才,读书多的人
11、反而转不到钱,这也可以解释暴发户现象和投机倒把现象。商品也是这样,盗版的商品远远流行于正版的,因此可以解释windows操作系统绝大多数是盗版的,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善于阿谀奉迎的小人总是混得比君子好。如果不能对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进行控制那么社会体系就会出现毒瘤。学科拓展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
12、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除了商业和金融领域,在社会上的其他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在新闻传播领域,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如黄色新
13、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又叫格雷欣法则。该定律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出于避险心理,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先将将手中的劣币赶紧出手,因为不出手存在贬值的风险,于是那些足值货币“良币”就自然而然地被收藏起来。最后,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良币将被市场驱逐。这个定律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虽然黄金和银子同为货币,但是由于相对于黄金来说,银子是劣币,因此人们常用的交换媒介“银子”而非“黄金”,黄金成为一种收藏品。直到现在,黄金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硬通货。
14、这个理论绝非一个简单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的历史、政治、人际关系问题。例如佞臣害忠良、反对派获胜、小人得志等等。我们总说,历史总有相似之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人和事。但是到底哪些方面是重复的呢?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出场人物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佞臣,佞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忠良要么成为政治牺牲品,要么隐退江湖;虽然佞臣最终遭受惩罚,但下一个朝代仍有类似之人出现,这是中国历史的特色,也是历史一再重复之处。政权更迭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政权在当政之时,绝非能处理所有的矛盾,于是反对的声音发出,反对派成立,成为当局的劣币。这就像两个小孩子搭积木,一个小孩子辛辛苦苦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搭建了安菲尔铁塔模型,另
15、一个小朋友往往会因为没被理睬而心存怨气,只是简单的挥动一下手臂就能把这个小孩子的劳动成果转眼间一击而溃。古语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与能力无关,与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有关。办公室政治也是如此。所谓小人得志,就是小人凭借打小报告等方式,虽然自己不会有直接的收益,但却能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为什么领导能够听从小报告而打压对手呢?因为在中国具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传统文化,大家都认为谁都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品的建立靠的是日积月累,但你的良好人品终究敌不过对手对你的恶意中伤,即使你干干净净,也抵挡不了别人的怀疑,最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再一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16、那有没有办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呢?其实也有,就是良币主动驱逐劣币,虽然难度很大。例如现在任何一个单位选择人员首先注重的是人品,通过主动驱逐的方式避免劣币进入到本领域。而在政治层面上,美中关系也是一例。美国为什么总和我国过不去呢?原因就是美国认为自己是良币。但是美国凭什么认为我国是劣币呢?因为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不自由的制度和不自由的社会,就是对自由制度和自由社会的一个极大威胁,因为奴役他人的制度总是对一些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想方设法模仿和移植这样的制度,让他人成为自己的工具。因此自由社会的最大敌人就是奴役他人的制度,不论它们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有的人会马上反驳,
17、其实我知道他们反驳的原因,但我却懒得解释。因为在一个不自由的社会里生活得太久,人们容易习惯各种奴役性的制度,甚至习惯奴役本身。比如,很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城管、户籍、高考、计划生育、国有土地的生活,想当然地认为,没有了这些制度,社会就会“乱”,就会面临危险。长久的奴役不仅容易使人遮蔽自己的眼睛,而且容易使人丧失想象力。总之: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
18、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类似现象。譬如:乘公共汽车时候,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捷足先登,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
19、辆一来,大家会变得争先恐后,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另如,社会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翻版盗版的CD、VCD成本低下,比起音质近乎完美但成本较高价格高的正版货来说,定价相对便宜。出于这个原因,不少人会选择盗版品。因为有市场,翻版盗版品就会越来越多,越多人进行这种购买行为的话,正版的音像制品就越没有市场,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的企业会因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而不得不也生产盗版品或者破产。再比如,官场上的腐败现象若不能遏止,就会如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倒变得好像不正常,一个团体中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会被视为异己分子,或被迫同流合污,或被排挤出局,或成为替罪羔羊,无法生存,结果,廉者就会越来
20、越少。这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个原理在网络里也显得普遍。网络恶搞,炒作就是典型代表。网络是博客的载体,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止2007年中国网民人数已逾1.37亿,占据人口总数的10%。而写博客或浏览博客的人数已经达到3000多万。那么毫无疑问博客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此巨大的客户群,使得许多人开始在网络里走红,木子美、芙蓉姐姐。她们走红的原因无外乎人们的猎奇心理,与投窥隐私心理。站在利益的高架上,难免会有人开始摇晃。木子美、芙蓉姐姐走红了后,不用想他们自然身价大增,于是开始有人效仿,流氓燕、荷花哥哥(劣币)。那么,倘若有如此影响力的人物加盟,那么网站的知名度自然可能会攀升,为
21、此,今天的网络上这些人的恶搞与胡言乱语已经占拘了大半壁江山。我们的周围没有了人文气息,我们每天在网络上接触的不是能提高自身修养的李白,不是苏轼,更不是鲁迅,余秋雨(良币)等文学大师。劣币驱逐良币。同样的,在人们的经验中,一直认为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这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在一些领域并不那么必然。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对我感触颇深的现象有很多,诸如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任何一家企业里都会有许多的员工,其工作能力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很能干,有
22、些人则可能比较懒惰,或者能力不足。当一批人来到公司的时候(假设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开始,公司付给这些人的薪水可能是差不多的,譬如每月2000元钱。当大家开始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有些人的成绩会大一些,而另一些人的成绩可能要少一些。理论上,素质或能力不足的人将会被淘汰出去。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工作成绩很难用简单的数字衡量,或者有绩效评估,但绩效评估的结果不是那么有效或准确。因此,结果是每个人的薪水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每个人的工作成绩。由于绩效评估和监督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并不确切知道每个人都干了多少工作,谁做的更好,谁更差一些。在一段时间内,企业也许只能是根据公司的整体效
23、益情况制订一个大体的工资标准,那么,大家的工资水平可能相差不多,甚至是大锅饭。很明显,最能干、业绩最出众的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他们来说付出与收益总是不成比例,结果只好跳槽去其他公司了。剩下那些能力不是那么强的员工乐于接受目前的工资水平,所以心安理得地留下了。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有趣了:由于能干的员工走了,剩余员工的总体工作水平明显下降,有可能间接导致公司业绩呈现下滑趋势,这时企业也许还会根据当前公司整体的业绩来降低工资水平,这样一来,那些次能干的员工又出现了和前一批员工类似的情况,收入水平下降了,而付出还是那么多,于是继续工作下去显得很不合算。结果,次能干的员工也辞职了。最后那些最不能
24、干的员工还是继续留下来,又进入新一轮的循环之中。这就是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劣币淘汰良币”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企业和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因为每个员工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但是企业未必知道的那么清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优质的商品(高素质人才)不断的被劣质商品(混日子的人)所淘汰,最终,经过一系列的“竞争”与“筛选”,企业中剩下来的人,很可能就是那些一无所长的没有用的人了。这和我们一般的优胜劣汰原则恰好相反。这告诉企业一个基本的道理:不能吃大锅饭,而且绩效考核必须公平准确。因此,在我们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想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充分且竞争充分的环境,二是要真正辨别出“劣币”与“良币”,并给予其真正的价值,差别待遇,让真正的“良币”顺畅地流通在市场中,健康、和谐地得到发展。劣币驱逐良现象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也消失过,在今天也的确存在着,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合理、措施得当,是同样可以消除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