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8.54KB ,
资源ID:49396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396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语第二章为政.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语第二章为政.docx

1、论语第二章为政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注释】(1)德:道德、德行、德治。(2)北辰:北极星。(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2、。”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反之,则会众叛亲离。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原文】22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觉后者解释更妥。邪读作xi。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

3、有邪念”。【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尤其是2001年由上海博

4、物馆收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重新问世,使得诗经为孔子最后编理而成的传统说法变得更加可信,我们可以得出“诗经是孔子晚年为传播其诗教而在周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而成的。是孔子借助诗经的编辑而寄寓了自己的儒家理想。”的结论。萧民元先生在他的论语辨惑中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是孔子在总评三百诗篇的内容,而是在说他选诗的标准。”【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1)之以刑,民免(2)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注释】(1)齐:整齐、约束。(2)免:避免、躲避。(3)耻:羞耻之心。(4)格:常见解释为“正”,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亲近、归服、向

5、往”二者均可。【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整顿百姓,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但却没有了廉耻之心(因为他只是害怕一系列的严刑酷法);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约束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有了羞耻之心,而且做事也会很守规矩了。”【评析】本节主要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做比较,并得出二者的差别:“以法治国”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以德治国”的结果是“有耻且格”。这实际是孔子对于德行统治高于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的时代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但对于后朝来说,却显然夸大了德治而忽略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其消极地方,这点恐怕是孔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原文】2

6、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立、自立。(3)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而不反感。(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同“纵”放纵,钱公煜也谈“从心”解释为“随”实际是一样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有什么不顺耳的;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去做事,但不论怎么做事都不会越出规

7、矩。”【评析】在本节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中的学习和修养的各个阶段。后来,我们就把孔子对自己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特征拿来做了年龄的代名词。比如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耳顺”等等来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等。孔子讲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长经历,而是用自己一生的体会来引导弟子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原文】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1)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

8、向孔子学礼。是孔子早年的学生。后来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主张堕三都,何忌最先抗命。所以后来人们不把何忌列为孔门弟子(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说:“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原文】26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注释】(1)孟武伯:孟

9、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是典型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唯忧其疾”。这个句子历来有四种解读,关键是看“其”指代的谁。前三种解释认为“其”指代儿子,解释即为:父母担心孩子的疾病,做儿子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第二种解释为:做孩子的只有生病一事让父母担忧,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而不让父母担忧,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还有一种解释为:对待父母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生病一样照顾,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还有一种解释的“其”指父母,一种解释说做孩子的担心父母生病,让父母健康生活就是最好的孝敬;这两种解释,“父母”之后是要有语气停顿的。笔者以为当以第三种解释为妥。

10、【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像父母对待孩子生病一样去照顾。(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孝顺了。)”【原文】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孔子45岁。(2)养:读作yng。【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但是,就对狗和马都能够养活。如果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对父母尊敬,那么养活父母与养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注释】(1)色难:色,颜

11、色、脸色,这里指和颜悦色。难,不容易的意思。(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4)馔:读作zhun,意为饮食、吃喝。【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难的就是对父母能保持和颜悦色。有了事情的时候,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吃的喝的,让父母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评析】连续四节都是别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对孟懿子,孔子提出孝敬父母要以礼孝之;对孟武伯,孔子提出要对父母真心关爱;对子游,孔子提出要尊敬父母;对子夏,孔子提出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对同一个问题的不

12、同回答,其实都是孔子针对这几个人在孝敬父母父母的缺欠而说的,并非“孝”没有标准。如果将几个问题全部结合起来,其实就是孔子对“孝”的一个具体解说。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和各种层次上,这既是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也能适应后来社会的发展。真正的“孝”不仅要有形式上的按礼的原则孝敬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爱和孝敬。【原文】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小孔子30岁,鲁国人,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2)不违:不违背,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3)退而省其私:本句没有主语,故后来有两种

13、常见解释,一种认为主语是孔子,解释为: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另一种主语是颜回,解释为:颜回从孔子处回去后私下里认真反省。笔者以第一种解释为妥。【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整天都不会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个傻子一样。可是等他离开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一点也不愚蠢啊!”【评析】这一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其实,孔子是他不满意颜回那种“终日不违”的学习方法,到现在的教育者也是这样,不喜欢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而是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但同时孔子也提出,教育

14、者不仅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课下生活,这样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注释】(1)所以:所做的事情。(2)所由:做事的方式。有人译为所走的道路,似为不妥。(3)所安:做事之后的心境。(4)廋:读作su,隐藏、藏匿。【译文】孔子说:“看看一个人所做的事情,看看他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看看他做完事情之后是否心安。(通过这些就能详尽的了解一个人,)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本性呢?”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本性呢?”【评析】本节中孔子主要提出如何识别人的问题。识别一个人本性是好还是坏并不需要亲自和

15、他打交道才能看出来,看看他都是做什么事,是如何去做的,做完之后是否心安理得,通过这些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是好还是坏。人的本性好坏是他自己无法掩藏的,总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乃至行事方式表现出来。学会了识人,就学会了与人交往。孔子连用两句话来重复,表明了他对人事的观察之深刻和理解之透彻,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当时那些表面冠冕堂皇却实质混蛋的那些的鄙夷和无奈。【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注释】(1)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评析】第一章第一节我们才谈到,人是不愿意“温故”的,很多人都不能再“温故

16、”中找到快乐。但并不是所有的“温故”都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比如有些经典作品就需要有人去经常地“温故”并通过“温故”而达到“知新”的境界。其实很多经典的很多蕴含确实不是一时或者一次能把所有都读懂的,不断的“温故”过程中还是可以获得不少新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知新”。但这种“温故知新”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只有那些有心的人才可以。这样的人,确实可以为人师而给人讲学,给人讲自己的新的理解。所以“温故而知新”应当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对现在的教学、学习乃至研究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1)。”【注释】(1)器:器具、器物。【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

17、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完美境界的人,而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君子”要能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还能够应对四方,不辱使命。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孔子的这种思想在今天虽然还有可取之处,但我们应明白,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全面人才的“君子”,同样还需要“像各种器物一样的”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因为孔子说“君子不器”就瞧不起各种专业人才,也不会去做专业人才。人能全面发展固然不错,如果做不到,做一个“器物”一样的专业人才也不错

18、。在后面第九章我们谈到子贡的时候还会说到这一点。【原文】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1),而后从之。”【注释】(1)先行其言:有两种解释,钱穆先生解释说“行在言先,言随行后,亦敏于行而讷于言之义”即,做了再说,不做不说的意思。何晏的解释说“言行相副,是君子也”意思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二者从语意上有所区分,一个讲究做了再说,一个讲究说到做到,虽然存在言行先后的问题,但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关键核心是不妄说,最好能先做再说,最起码要能说到做到。【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做,做了再说出来,做到言行一致,(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孔子在本节提出,作为

19、君子,不能只说不做,空发议论而于事无补,君子要能做到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只有言行一致,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原文】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注释】(1)周:合群。钱穆先生等人解释为“忠信”,似为更好。(2)比:读作b,勾结。(3)小人:在论语中,只要和“君子”一起出现,“小人”指的就是“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和社会地位无关。【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忠信但不结党营私,与人勾结,小人只爱结党营私,与人勾结而不讲究忠信。【评析】孔子在这一节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而不讲究忠信;而君子则恰恰相反,他们胸怀广阔,

20、讲究忠信而从不与人相勾结,从古到今,这都可以当做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分。【原文】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惑糊涂之中而没有什么收获;只想象而不学习,那就只能更危险。(因为他就没有思考的本钱,只能是空想或者妄想,反而更容易让人陷入虚无的境地。)【评析】孔子在本节提出学习中的“学”与“思”的问题,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说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实际上说明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而应是“学思结合”。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原文】216子曰:“攻(1)乎异端

21、(2),斯(3)害也已(4)。”【注释】(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二者同样有道理,在此,两种解释并列共大家理解。 (2)异端:本意为另外、不同的一端。在这里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行动。(3)斯:代词,这。(4)也已:这里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强调作用。【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或行动,那些祸害才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专心钻研那些不正确的言论或思想,这对自己是非常有害的。”【评析】不论按照那种理解,本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如果按照第一种理解,那些不正确的言论或行动,必须有人对其展开讨伐攻击,这也是一种民意的反映。否则,那些祸害的东西只能越来越猖狂,而不会主动停止祸害。按照第

22、二种解释,一个人如果思想偏激走极端,钻到那些错误的言论或行动中不能自拔,反而以错为对,最终只能是误入歧途,害人害己。【原文】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年龄最大的弟子,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他长期追随孔子,是孔子最坚定的支持者。(2)女:同“汝”,你。【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诲你的(话)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啊!”【评析】本节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所有应该知道和自己喜欢的知识,人们都应当本着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这样虽然可以避免一时

23、的出丑,但只能让人更多的陷入无知的境地而不能自救。所以,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原文】218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1)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小孔子48岁。(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4)疑:怀疑。(5)尤:过错。【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觉得有危险

24、的事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之中了。”【评析】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相反,他其实是一直积极主张做官的,因为做官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所以在后面孔子还提到“学而优则仕”。按照孔子的观点,要做官且做好官,一定要做到多听多看,同时做到谨言慎行,这样才可以少犯错,少后悔。这既是孔子提出的为官之道,也是孔子主张的做人的方式。【原文】219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3)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

25、(2)对曰:古时对国君及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3)错,同“措”,放置一边。【译文】鲁哀公问(孔子):“做什么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选拔上来,把邪曲的人置于一旁不用,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曲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的人置于一旁不用,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评析】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治国主张:即重用有才之人,远离便佞小人。这实际是“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观念。孔子的这种用人观念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原文】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

26、能,则劝。”【注释】(1)季康子: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2)以:连词,相当于“而”。(3)劝:勉励。这里是努力自勉的意思。(4)临:钱穆先生解释为“上对下为临”,其实就是为政者对待百姓的方式。(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其实应该是两者并有。【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我们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要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们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们;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并用这样的理念教导百姓,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们;提拔选用善良有才能的人,并且教导那些能力水平不高的人,百姓就

27、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评析】本节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不仅主张“礼治”、“德治”,而且对为政者提出了“上行下效”的理念。要求为政者首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百姓如何。这点对今天的为政者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味。【原文】221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1)或:有的人。不定代词。(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3)书:指尚书。(4)施:延及。【译文】有人问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事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顺啊!只有能孝顺了,才会对兄弟友爱,并且能把这样的做法蔓延开来起到匡正他

28、人的作用,这也是在从事政事,为什么一定要你说的(做官)才是从事政事?”【评析】这一节反映了孔子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教导弟子不要仅仅把做官当做从事政事。(这点在后面还有很多地方谈及。)所谓“为政”,即“以政治国”,直接做官参与政事是“以政治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国人也是“以政治国”,只有有了大政治理念,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为政理念,才不会有官本位至上的思想。【原文】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注释】(1)輗:读作n,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2)軏:读作yu,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

29、使用前面的动力,就不能走。【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评析】讲信守信是孔子一直提倡反复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认为,讲信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不讲信誉不守信用,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在世上与人打交道的。这点不难理解,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愿意与不讲信誉不守信用的人打交道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都是如此。所以每读及此,都在感叹孔子在几千年前对人性的恰当的总结!【原文】223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

30、】(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在此虽没有说前十世还是后十世,但根据后文知道只能是后十世。(2)因:因袭:沿用、继承。(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译文】子张问孔子:“以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它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商朝的礼仪制度,它废除的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有的朝代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即使过百世以后,我们也是可以知道(它的内容)的。”【评析】本节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沿袭和继承。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周朝沿袭商朝的礼仪制度,虽然有所增删,但是本质核心不变。这里

31、面有两点意见:一、孔子本人并不顽固保守,他虽然推崇“周礼”,但并不一定是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是反对对“周礼”的所有变革;二、虽然不反对变革和增删,但关乎核心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想想我们的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不正是孔子这节话语的体现么?虽然在形式和表现上有了很多变化,但很多核心的东西,比如助人为乐,比如见义勇为,比如乐善好施,比如忠义仁勇不都还在继承和延续么?孔子说“百世可知”,到现在已经几个百世了,我们现在的礼仪制度不是依然还有“周礼”中的核心内容么?这些都是孔子那时就知道了的!孔子神人!【原文】224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注释】(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郑玄注解说“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这里当泛指鬼神。(2)谄:读作chn,谄媚、阿谀。钱穆先生解释说“祭有当祭不当祭。崇德报恩,皆所当祭。求福惧祸,皆所不当祭。祭非其鬼,乃指所不当祭,此则必有谄媚之心。谄媚则非人道。”(3)义:人应该做的事。【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当祭的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