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7.03KB ,
资源ID:49239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239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语文期末检测0123潍坊题修改1.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0123潍坊题修改1.docx

1、高三语文期末检测0123潍坊题修改1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材料一: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

2、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

3、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

4、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

5、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

6、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

7、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

8、。A.“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错。B.“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错。D.“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与“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都是为区别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表达,有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与“他们”具体指“中华民族”和“外族”,在这一点上含义又有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

9、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只是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微观层面的路径,此外还有其他路径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4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

10、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材料一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权力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引导,形成社会认同。A项内容符合中心论点的意思。B.谈的是了解能促成团体的稳定。C.说的是机构、组织自身的改变。D.没有重新建构的意思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4分)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中国国家认同。(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

1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6分)清明节全国三分钟默哀鸣笛时刻,一武汉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90后”的心声收获大量点赞。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武汉网友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其影响并形成了社会认同。“90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本身需要,收获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

12、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6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杭江之秋 傅东华(1)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2)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本文描述的正是作者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到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在火车上看风景,作者与自然景观之间构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首先,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火车上看风景,

13、视野开阔,视角多变,移步换形,瞬息万变,数小时内,便能饱览数百里景观,这绝不是“策杖独步”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飞驰的列车使得窗外各自独立、各具特色、不断变化的景观,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恰似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它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其三,一般游记总要描山绘水,写景抒情。作者也写山、水、平畴。但是此文作者凭借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始终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的过程中,他既是摄影师,更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3)风景本是静物

14、,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4)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作者也于通车后第二年秋天慕名而来,乘兴游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游记。)(5)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6)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

15、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7)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8)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

16、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到了尖山站,这里,奔驰的火车把静态的山变为动态的山,通过作者的心灵感应,群山化为俏丽的少女,幻化为姿态各异、形神兼备、具有生命力的形象。)(9)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10)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

17、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作者情满于山,意蕴于山,此时此地,他的生命与山峦交融,他的情感随群山律动,因而才有以上这些对于山景的动人的描绘。作者又是一位对于色彩特别敏感、极富鉴赏力的画家。且看他为我们描绘的大自然的彩色图画。)(11)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

18、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12)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这里,平畴被描画成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图,或天方夜谭里的苏丹的宫殿。浓艳华美,像梦幻中的童话世界。作者不但善于描写多种色彩的交织,而且,单一的色彩也被他描绘得灿烂炫目,令人心醉。)(13)而且水也出

19、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14)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当列车驶近苏溪,这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的影片,终于推向了顶点。未见过杭江路秋景的人固然写不出这样的美景;即使到此游历过的人,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神奇的色彩来。“杭江之秋”的题意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表现。)(15)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16)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

20、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17)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18)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

21、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19)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作者的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心旷神怡,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也使游览过该处的人的审美情趣获得了理性的升华。作者把欣赏自然风光,比作是读一部小说,可谓解味之言。游记并不是对山、水、草、木、地貌的冷漠的记述,而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新发现和解读。只有发现美,才能欣赏美,才能“读”出他人所没有领略到的境界。杭江路还未最

22、后建成,浙江兰溪到江西玉山这一带自然风光尚未为人所知。所以作者篇末留言:“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杭江之秋最后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人们期盼着铁路工人用汗水开创出新的更加壮丽的美的境界。) 【注】C1imax:英语,高潮。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

23、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B(错在“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B风景

24、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C(“运用抑扬手法”,无中生有。)(3分)8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

25、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2分)9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观点一:不可删去。照应开头部分的“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6分)观点二:可以删去。倒数第二段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倒数第二段“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一般“不是风景的因素”竟成就

26、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造成反差,耐人寻味。(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机警聪明),读书数过辄(就)成诵。舅李常过(拜访,到去)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举(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第(由于)文(参加应试的文章)为优,教授(名词作动词,担任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超凡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名声开始震动四方)。知(担任的知县)太和县,以平易(形容词作名词

27、,平和简易的措施)治。时颁(颁布)课(本义是考核,引申为检测、征收赋税、差派劳役、学习、作业等义。)盐策(盐税的政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因此而安定)。哲宗立,召(征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完成,修成),擢(提拔,升官)起居舍人。丁母艰(遭遇母丧,复习一下:丁内艰、丁外艰)。庭坚性笃孝(性情至孝),母病弥(满)年,昼夜视颜色(脸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筑室于墓旁守孝),哀毁得疾几殆(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出(出京做官)知(做的知州)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不实之词),俾(让)前史官分居畿邑(京城附近)以待问(以备询问)摘千余条示

28、(给看)之谓为无验证既而(不久)院吏考阅悉(都)有据依所余才(只有)三十二事(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首先盘问)焉(代词他)。对曰:“庭坚时官(做官)(于)北都(状语后置),尝亲见之,真(确实)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照实回答),闻者壮之(以为壮,认为他胆气豪壮)。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动句)。庭坚泊然(是指恬淡无欲的样子,好像没事一样),不以迁谪(贬谪之事)介意(放在心上)。蜀士(读书人)慕(仰慕)从之游(游学),讲学不倦,

29、凡经指授(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下笔皆可观(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推辞不就)。丐郡(请求为郡官),得(得任)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被动句,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小的隔阂),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秉承)风旨(意向),上(呈上)其所作(作品)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指摘他对灾祸庆幸),复(又)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天性生成)。陈师道谓其诗得法(取法于)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善(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来、晁

30、补之、秦观俱游(游学于)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侍从官时),举以自代(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看中)之也如此。(选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

31、/所余才三十二事/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原文标点为:“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慕。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别地做官。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

32、主要书体。C(徙:流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D(“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