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72.59KB ,
资源ID:49238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238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1、解析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武昌区2016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文 科 综 合 历 史 试 卷24.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宗法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与皇权结合

2、,应该指封国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官为氏”“安官乐职”“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等信息,可知官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体现了一种荣耀与感恩,故B项正确;“吏治”指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_【答案】B25.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3、C.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 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知识点】宋明理学【解析】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故A项错误;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C项正确;使民间信仰“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故D项错误。【答案】C26.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

4、,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 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解析】加增饷征收对象“属吕宋船者”,意在限制对外贸易,与赋役货币化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加增饷,是针对民间的对外贸易,而不是官方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东洋吕宋”属东南亚国家,而非西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实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意在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27.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

5、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译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知识点】维新思想【解析】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曾国藩翻译西书,意在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梁启超所提倡的“自强”“自立”,意在宣扬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说明随着西学的传入,变革意识在发展,故B项正确;梁启超宣扬改良主义,所以他倡导的欲“自强”、“自立”并非宣传革命,故C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6、”,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答案】B28.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述现象发端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运动,由于其局限性失败后,也未引发更多对农村的关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依靠新军而发动的,群众基础薄弱,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群众基础广泛的反帝爱国运动,加之新文化

7、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播,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民间、乡村,故C项正确;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表明之前,已经开始了挖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故D项错误。_【答案】C29.1942 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蒋介石出访印度,得到英美舆论的一致肯定,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

8、材料只表明了蒋介石访印,英美舆论的看法,不能体现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蒋介石出访印度及英美国家舆论反应,并没有体现中印合作转入反攻,故D项错误。【答案】A30.下图为1960-1969年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较(单位:万美元)。据此可以推知A. 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中苏贸易锐减 B.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停滞C. 苏联并未成为中国外贸的垄断者 D. 中国国内经济调整促进外贸发展【知识点】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解析】中苏贸易锐减是由于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错误;图中只能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9、,不能推出中苏双方经济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中苏贸易额,在整个中国对外贸易额中,比重很小,并成下降趋势,故C项正确;题干中要求通过两个贸易额信息比较得出结论,中苏贸易额是一个关键有效信息,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总体运行平稳,甚至在1966年后还略有下降,故D项错误。【答案】C31.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 A. 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 具有相同的历史

10、命运 C. 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 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解析】罗马法是西方法制的源头,日本学者拿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相提并论,意在肯定中华法系的作用,故A项正确;当代欧洲大陆法系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基础上形成的,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华法系在清末就已解体,故B项错误;罗马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势力未达到日本,故C项错误;自然法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32.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 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 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 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D.

11、 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英国纺织业是否在国际市场保持优势,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纺织业做比较,表格未体现,故A项错误;表格中有机铁、废铁、煤的出口值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纺织业却长时间内增长不太明显,证明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英国出口对象不明确,不能判定为欧洲,其次,作为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出口值增长,不及有机铁、废铁、煤的增长,故C项错误;同样,没有与别国的比较,也不能断定英国丧失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而且与所学知识也不符,故D项错误。_【答案】B3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

12、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美国权力制衡的原则是三权分立,总体格局未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与国会,总体利益一致,但也存在相互制衡,不一致的一面,故B项错误;“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表明材料强调前面所述,弥补了原有分权制度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是美国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强调政局稳定,故C项错误;“赋予总统建

13、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表明原有的三权分立权力模式,开始向行政权权倾斜,故D项正确。【答案】D34.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 A. 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南北矛盾 C. 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 D. 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

14、不符,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世界被日益分为两个部分,其他社会矛盾都掩盖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而且通过材料中的“术语”,也不能表明属于南北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术语”从政治、经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是冷战的产物,故D项正确。【答案】D35.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的津津有味。”这一评价

15、反映了当时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打破隔离的坚冰【解析】根据材料中文学家的描写对象,应该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理性、夸张怪诞等特性,表明内心迷惘、虚无等情绪,故A项正确;描写“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描写”与进化论无关,故B项错误;“野生动物”、“动物行为”不属于工业文明范畴,故C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而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_【答案】A40(25分)阅

16、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

17、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

18、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3分)【知识点】人口规划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和材料二“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19、。”可知两者都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天地有法乎?曰:;曰:君、相有法乎?曰:”和材料二“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表明两者都认为自然调节和社会调节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第二小问不同点,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它们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洪亮吉生活在清代,农耕经济之际,人口膨胀导致的是人地矛盾,解决途径也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手段;而马尔萨斯生活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际,人口膨胀导致的是贫困与犯罪,解决途径也是通过饥饿等消灭下层的手段。_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

20、”可知洪亮吉的理论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材料二:“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可知马尔萨斯理论对英国古典经济学、人口普查、人口学诞生都有重要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可知洪亮吉人口论受到传统多子多福观念影响;结合所学,与政治上君主专制和经济上以农为本农耕经济密不可分。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从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的盛行等角度加以归纳。【答案】(1)相同:人口增长常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出现人口过剩并引发社会问题;自然调节和政府调

21、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4分) 不同:洪亮吉人口论是清朝前期农业社会稳定人地矛盾突出的产物;强调采取移民垦荒、轻徭薄赋济等手段解决人口问题;仍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4分)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英国工业化带来贫困和失业的产物;强调只有通过饥饿、限制结婚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解决人口过剩;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4分) (2)影响:洪亮吉虽然提出了“治平”中严重的人口问题,但其学说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马尔萨斯的学说标志着现代人口学的诞生,对英国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6分) 原因:晚清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耕的经济形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4分)

22、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日益工业化、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 (3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在1912年意大利庞达尼亚科学院(Academia Pantaniana)的一次演讲中解释如下:如果说当代史是从生命本身直接跃出来的,那么我们称之为非当代史的,也是直接来源于生命的;因为最明显不多的就是,唯有当前活生生的兴趣才能推动我们去寻求对过去事实的知识;因此那种过去的事实,就其是被当前的兴趣所引发出来的而言,就是在响应着一种对当前的兴趣,而非对过去的兴趣。 按照克罗齐的观点,我们对历史的思考,是将之纳入我们当前的精

23、神之中,没有当代的精神,就没有历史。克罗齐并不认为历史事实本身会说话,说话者正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或精神活动。要真正认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就只能不断地去思考前人的老问题,并且还要思考自己思想所面临的新问题。 摘编自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运用中外近现代思想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观点均可,但必须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知识点】文艺复兴;维新思想;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提炼观点:比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唯有当前活生生的兴趣才能推动我们去寻求对过去事实的知识”“不认为历史事实本身会说话,说话者正是历

24、史学家的思想或精神活动”“真正认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就只能不断地去思考前人的老问题,并且还要思考自己思想所面临的新问题”等;其次,要对材料观点表明态度:赞成、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观点;第三,运用中外近代思想史史实进行论证,比如:文艺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三民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等。_【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 一等 (129分) 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对材料观点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二等 (85分) 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对材料观点阐释基本清晰,逻辑关系较清楚。 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能够运用

25、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对材料观点阐释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清。 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 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请考生从给出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

26、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7分

27、) 【知识点】中国古代盐税制度改革【解析】(1)根据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表明盐商受政府盘剥严重;“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表明官盐价格高且品质差;“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表明私盐泛滥,监管难度大;“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表明官商勾结,贩卖私盐,扰乱了正常的食盐市场秩序;“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表明盐引销售不足,盐政亏空。_ (2)根据材料“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表明私盐泛滥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28、;“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表明盐政扭亏为盈。还可根据所学知识,恢复了食盐市场秩序,推动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答案】(1)必要性:盐商饱受政府盘剥,负担极重;官盐价格高、品质差;私盐泛滥;部分官员勾结盐枭,参与贩私;盐政亏空严重;(8分) (2)意义:化解私盐问题;两淮盐政扭亏为盈;实行自由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7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开幕,立宪派差不多都成了议员,使他们觉得具备了不同以往的发言资格。初掌朝政的摄政王载沣极力标榜开明,多次重申坚持立宪的宗旨。立宪

29、派认为到了有利时机,再度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同江苏巡抚瑞澂商议:由张謇出面联络各省咨议局,由瑞澂出面联络各省督抚,分别请朝廷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1910年5月,各省请愿代表陆续赴京,各省签名参加请愿的达三十万。 1909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因清廷的暴力镇压而失败,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对清廷专制制度的腐朽予以揭露和攻击,使其更加陷于孤立。 摘编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第一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9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9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分) 【知识点

30、】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解析】(1)根据材料“各省咨议局开幕,立宪派差不多都成了议员,立宪派认为到了有利时机,再度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表明立宪派当选各省咨议局议员,具有一定发言资格;也表明立宪、开国会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是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即将爆发的情况下,清政府所进行的自主改革运动。_ (2)根据材料“1909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因清廷的暴力镇压而失败,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对清廷专制制度的腐朽予以揭露和攻击,使其更加陷于孤立”表明运动虽然失败,但是推动了清政府政治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使清政府陷入孤立,助长了革命力量。【答案】

31、(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清廷标榜立宪,立宪派当选各省咨议局议员; 立宪、开国会主张具备一定社会基础; (8分) (2)影响:国会请愿运动遭到镇压而失败;迫使清廷加快官制改革,成立责任内阁以缓和立宪派开国会的要求;促使一部分立宪派转向革命立场,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7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据统计,从 1949 年10月到 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 260 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