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9.33KB ,
资源ID:49231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23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docx

1、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 用?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

2、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 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

3、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

4、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 关系?(1)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 质世界的独立存在, 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 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 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

5、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 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 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 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 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 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 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 性、

6、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 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 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 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 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1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 识复

7、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 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 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 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 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 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 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

8、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 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受动性和能动性、 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 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 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 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 科学 性特征。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 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 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

9、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 统的关系、 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 文明的理论基础。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 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 人与生态系统的辩 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

10、式;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 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 为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P1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 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

11、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生 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 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 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当今生态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 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

12、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 在物质文明 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 方面,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 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 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 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 严重威胁,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 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 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 宝贵的行动指南。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

1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 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 恩格斯的科学 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 技术 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

14、人的本质力 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 质问题上形成了 “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 、“知识应用说” 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 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 自身的需要, 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 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15、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 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 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是自然性和社会性、 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 主体性和客体性、 跃迁性和累积性 的统一。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 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

16、学的发展过程,其 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 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 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 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

17、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 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 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 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

18、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第25页(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 推动技术

19、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 包括影响技术决策、 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 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

20、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40页:(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 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 包括影响技术决策、 技术

21、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 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技术已成

22、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 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 思维结构的灵活性、 思维进程的飞跃性、 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2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恩格斯

23、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 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一) 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 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 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三) 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 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四) 数学实验方

24、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 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 学实践。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 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 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 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 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

25、宏观分析、还 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 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 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 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 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 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 实

26、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 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 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P4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连着的二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 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

27、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P43-44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 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O O。P44-48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每一点的最后一 段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P52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 常常能够获得

28、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 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 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 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 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 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P

29、60有提到观察,没有提到信念首先,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 人们 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 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 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将在一定程度上 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相反, 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 就会导致错

30、误 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 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 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 而离开了 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 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 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 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 虽然观察 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 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 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 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 察语言总

31、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 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 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 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 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 要求的理论越多, 知识越广泛, 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 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 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 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 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 赖观察; 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 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中技术活动的具体方法。 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