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13.34KB ,
资源ID:49195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195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首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首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及答案.docx

1、首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及答案 首师大附中高三 十月 月考 C12 N14 O16 S32 Cl35.5 Na23 Al27 Mg241下列所加物质的作用与其还原性有关的是ABCD腌咸菜加氯化钠食用盐中加碘酸钾红酒中添加SO2 泡打粉加碳酸氢钠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HClHI B.原子半径:NaK C.元素的最高正价:SSi D.氧化性: Br2Cl23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ClO4 H2SO3 B碱性:NaOH Mg(OH)2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 DCl2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4下列关于指定粒子构成的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A 与

2、是不同的核素,所以由这两种原子构成的石墨化学性质不同BH2O和D2O是同分异构体C H3O+与 OH具有相同的电子数D 37Cl与39K具有相同的中子数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NH3中含有的质子数约为6.021023B0.5 molL 1 NaCl溶液中含Cl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C8 g S在足量O2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约为9.031023D标准状况下,22.4 L SO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约为1.80610246等物质的量的铁和铝混合均分为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3molL1 HCl溶液 B4molL1 HNO3溶液 C3m

3、olL1 H2SO4溶液 D18molL1 H2SO4溶液 7.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把前者逐滴滴入后者与把后者逐滴滴入前者,所产生的现象相同的是 AAlCl3 和NaOH BNa2CO3和HCl CNaHCO3和HCl D氨水和AgNO38下列在限定条件溶液中的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pH=3的溶液:Na+、Cl、Fe3+、ClOBpH=10:K+、SO42、CO32、NH4+C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Na+、Cl、SO42、AlO2-D水电离的H+ 浓度为110-12 molL-1的溶液:K+、Ba2+、Cl-、Br-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氨水吸收过

4、量的SO2:NH3H2O+SO2=NH4+HSO3 B.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2Fe2+Cl2 = 2Fe3+2Cl C.Ca(ClO)2溶液中通过量的CO2:Ca2+ + 2ClO+ H2O+CO2=CaCO3+2HClO D.Fe(NO3)3溶液中加过量氨水:Fe3+3NH3H2O = Fe(OH)3+3NH4+10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氯的原子半径最大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位于周期表中的第IIA族C. 同主族自上而下,其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D. 镓(Ga)位于第4周期、IIIA族,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5、化物的化学式为Ga(OH)3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 O2含有的分子数为NAB常温常压下,3.4 g H2O2含有极性键的数目为0.2 NAC将含Na+数目为NA的NaCl固体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D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 NA12.已知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现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进行它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 A. B. C. D.13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

6、素代号XYZMR原子半径/nm0.1860.1020.0750.0740.143主要化合价+1+6 -2+5 -3-2+3已知X是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且与R同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大小:Y2- M2- R3+ BZ与M组成的某种化合物能形成酸雨CY与M组成的化合物跟水反应后一定能得强酸DX、Y、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 14已知:CO2(g) +3H2(g)CH3OH(g) +H2O(g) H=49.0kJmol-1。某温度下,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25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CO2(g)、CH3OH(g) 的物质的量随时

7、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0.075molL-1min-1B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225C缩小体积,既能增大反应速率,又能提高H2的转化率D欲增大平衡状态时,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15汽车发动机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在稀燃和富燃条件下交替进行,尾气中的NOx在催化剂上反应脱除。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Pt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NO+ O2=2NO2PtB稀燃过程中,NO2被吸收的反应为:BaO + 2NO2=Ba(NO3)2C富燃过程中,NO2被CO还原的反应为:2NO2 + 4C

8、O =N2 + 4CO2D富燃过程中,CxHy被O2氧化的反应为:CxHy + (x+y/4)O2= xCO2 + y/2H2O16在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溶液紫色褪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6H5Na2O2=2Mn25O28H2O10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用浓盐酸酸化KMnO4溶液 BO2是还原产物,Mn2是氧化产物C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Na2O2具有漂白性D此反应产生22.4 L O2(标准状况下)时转移了2 mol e17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 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 少

9、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4溶液中 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少量Fe2(SO4)3稀溶液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则非金属性:PN第IA族元素铯的两种同位素137Cs比133Cs多4个质子因为氧化性:HClO稀H2SO4,所以非金属性:ClS离子化合物中即可以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可以含有非极性共价键C、P、S、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从上到下,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酸性HClHI离子半径:K+Cl-S2-A. B. C. D. 19在酸性条件下,向含铬废水中加入FeSO4 ,可将有害的Cr2O72-转化为Cr3,然后再

10、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使Cr3转化为Cr(OH)3沉淀,而从废水中除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废水的pH会减小C若该反应转移0.6 mol e-,则会有0.2 mol Cr2O72- 被还原D除去废水中含铬元素离子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20在10 L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X和Y,发生反应X(g) + Y(g)M(g) + N(g) H,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编号温度/起始时物质的量/mol平衡时物质的量/moln(X)n(Y)n(M)7000.400.100.0908000.400.100.0808000.200.05a 下列说法正确

11、的是A中,若5 min末测得n (M)0.050 mol,则0至5 min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N)1.010 2 mol/(Lmin)B80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C中,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80% DH0 首师大附中高三 十月 月考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二卷 非选择题 21.(12分)A、D、E、W是中学常见的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D的氧化物属于两性氧化物,D、E位于同周期,A、D、E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W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W会导致贫血症状。(1)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下列事实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

12、是(填字母序号) 。a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弱于Mg(OH)2b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HFcWE3的溶液可用于刻蚀铜制的印刷电路板(3)E的单质可以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单质,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4)工业上用电解法制备D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W的单质可用于处理酸性废水中的NO3-,使其转换为NH4+,同时生成有磁性的W的氧化物X,再进行后续处理。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的单质与X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12分,每空2分)(1)第二周期,第IVA族(2)ab电解冰晶石(3)Cl(可用E代替)和Br同主族,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电子层数

13、、原子半径Br大于Cl,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Br小于Cl,原子得电子能力Br小于Cl,元素的非金属性Br弱于Cl,单质的氧化性Br2弱于Cl2。(4) 2Al2O3(熔融) 4Al + 3O2(不写冰晶石不扣分)高温(5)3Fe + NO3- + 2H+ H2O Fe3O4 + NH4+ 8Al+3Fe3O44Al2O3+ 9Fe22.(14分)含SO2废气的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使硫资源得以利用。(1)按每年全国发电燃煤8亿吨,煤中含硫质量分数以2%计,若不经过脱硫处理,则会有_亿吨SO2排放到大气中(假设S全部转化为SO2)。(2)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_(填序号)。a. 氨水 b. 酸

14、性KMnO4溶液 c. 生石灰 d. Na2CO3溶液(3)某工厂采用(NH4)2SO3和NH4HSO3的混合溶液A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制备(NH4)2SO3H2O,过程如下:已知:溶液(1 mol/L)(NH4)2SO3NH4HSO3pH(25)8.04.6“吸收”过程中,溶液中(NH4)2SO3和NH4HSO3物质的量之比变_(填“大”或“小”)。(NH4)2S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 。用不同的溶液A吸收SO2时,SO2吸收率和放空废气含NH3量的变化如下图。解释图中放空废气含NH3量增大的原因:随(NH4)2SO3和NH4H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 。注:不同溶液A的体积相同,所含(N

15、H4)2SO3和NH4HSO3的总物质的量相同“制备”过程中,溶液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检验产品(NH4)2SO3H2O中含有少量的方法如下:取少量产品加水溶解,(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22.(14分)(1)0.32 (2)abcd(3)小 、都水解,前者程度更大,使溶液中c(OH)c(H)溶液中c()和c(OH)均增大,使 H2ONH3H2O H平衡向右移动,促使NH3逸出 NH4HCO3 NH4HSO3= (NH4)2SO3H2O CO2(4)加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23.(10分)五氯化磷(PCl5)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氯化剂,可以由三氯化

16、磷(PCl3)氯化得到:PCl3(g)Cl2(g) PCl5(g)H = 93.0kJmol-1。某温度下,在容积恒定为2.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1.0molCl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t/s050150250350n(PCl5)/mol00.240.360.400.40(1)0150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PCl3)= molL1s1。(2)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为(可用分数表示) 。(3)反应至250 s时,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kJ。(4)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无论是否达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密

17、度始终不变b. 300s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c. 350s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氮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相同条件下,若起始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PCl3和0.5molCl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PCl5) T1)时,PCl5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3(10分,每空2分)(1)1.210-3或0.0012 (2)0.83或5/6 (3)37.2(4)abd(漏选一个扣1分,错选、多选和只选一个不得分)(5)24. (12分)为更有效处理工业废气中排放的氮氧化物(NOx)、SO2等,减少大气污染。科学家不断对相关反应进行研究尝试。(1) C2H4参与的反

18、应方程式_ _。(2)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反应原理主要为:4NH3(g)4NO(g)O2(g)4N2(g)6H2O(g);H= -1627 KJmol-1其中被NO和O2氧化的NH3的比例 。该方法应控制反应温度在315400之间,反应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氨氮比会直接影响该方法的脱硝率。如右图为350 时,只改变氨气的投放量,NO的百分含量与氨氮比的关系图。当1.0时,烟气中NO含量反而增大,主要原因是_。(3)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是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ClO2及NaClO2均是性能优良的脱硫脱硝试剂。某研究小组用ClO2进行单独脱除SO2

19、实验时,测得SO2的脱除率随溶液pH变化如右图所示。当3pH7时,随pH的增大,SO2脱除率逐渐降低,其原因是_ _在pH约7.8之后,随pH的增大,SO2脱除率又开始升高,其原因是_ _。24.(第一空1分,其它每空各2分)(1)2C2H4+6Cu+(NO2)=3N2 + 4CO2 + 4H2O + 6Cu+(2) 2:1 正反应放热,温度过高会降低NO的转化率。NH3和O2再次反应生成NO(或4NH3+5O2=4NO+6H2O)(3)PH7.8后,随着碱性的增强,生成ClO2-增多,氧化性增强,SO2的脱除率上升。25(12分)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浓硝酸的性质。.木炭与浓硝酸反应:(1)甲同学

20、设计了图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写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红热木炭红热木炭浓HNO3浓HNO3图2图1(2)乙同学认为红棕色气体不能作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证据,其理由是 。(3)乙同学设计了图2装置实验,木炭能燃烧,并产生红棕色气体。针对该实验现象,乙同学做出如下假设:假设a:_;假设b: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NO2,NO2可能具有助燃性,木炭燃烧;假设c: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O2,木炭与O2反应燃烧;假设d: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NO2和O2,共同影响木炭的燃烧;(4)设计实验证明假设b成立,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实验方法:_。实验

21、现象:木炭在该气体中持续燃烧,火焰迅速变亮,集气瓶中气体颜色变浅直至无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遇空气不变色。根据实验现象写出木炭与此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设计硝酸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验,方案见下表:装置操作及现象先点燃处酒精灯,溶液沸腾后没有观察到红棕色气体产生。然后撤走处酒精灯,点燃处酒精灯并加热试管中部,很快看到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光照8小时,溶液不变黄光照几分钟后看到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溶液变黄(5)分析上述现象,得出使硝酸成功分解的关键是_。25.(12分)(1)C+4HNO3(浓) CO2+4NO2+2H2O(2分)(2)硝酸分解也能产生红棕色NO2气体(2分)(3)红

22、热木炭直接和硝酸蒸气反应(2分)(4)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NO 2气体的集气瓶中(2分) 2NO22C N22CO2(2分)(5)光照或加热硝酸蒸气(或硝酸分子)分解(2分)答案CBADD ACDCD CDCBC DBBDC 21(14分,每空2分)(1)第二周期,第IVA族 略(2)ab电解冰晶石(3)Cl(可用E代替)和Br同主族,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电子层数、原子半径Br大于Cl,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Br小于Cl,原子得电子能力Br小于Cl,元素的非金属性Br弱于Cl,单质的氧化性Br2弱于Cl2。(4) 2Al2O3(熔融) 4Al + 3O2高温(5)3Fe + NO3- + 2H

23、+ H2O Fe3O4 + NH4+ 8Al+3Fe3O44Al2O3+ 9Fe22.(16分)(1)0.32 (2)abcd (3)小 溶液中c()和c(OH)均增大,使 H2ONH3H2O H平衡向右移动,促使NH3逸出 NH4HCO3 NH4HSO3= (NH4)2SO3H2O CO2(4)加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5)cM/1000 g/mL 或cM/ g/L23(10分,每空2分)(1)1.210-3或0.0012 (2)37.2(3)abd(漏选一个扣1分,错选、多选和只选一个不得分)(4)24.(第一空1分,其它每空各2分)(1)催化剂 2C2H4+6Cu+(NO2)=3N2 + 4CO2 + 4H2O + 6Cu+(2) 2:1 正反应放热,温度过高会降低NO的转化率。NH3和O2再次反应生成NO(或4NH3+5O2=4NO+6H2O)25.(12分)(1)C+4HNO3(浓) CO2+4NO2+2H2O(2分)(2)硝酸分解也能产生红棕色NO2气体(2分)(3)红热木炭直接和硝酸蒸气反应(2分)(4)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NO 2气体的集气瓶中(2分) 2NO22C N22CO2(2分)(5)光照或加热硝酸蒸气(或硝酸分子)分解(2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