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06KB ,
资源ID:491712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171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漯河市实验中学8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漯河市实验中学8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1、漯河市实验中学8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复习资料第一次月考资料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一、关键词语解释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 (3)芳草鲜美(4)落英缤纷 (5)欲穷其林(6)才通人 (7)便舍船(8)怡然9)豁然开朗(10)屋舍俨然 (11)桑竹之属 (12)阡陌交通 (13)鸡犬相闻(14)悉如外人 (15)黄发( )垂髫( )(16)便要还家(17)咸来问讯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3)具言 (24)无论魏晋 (2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 )路(28)处处志之(29)诣太守 (30)寻向所志 (31)欣然规往(

2、32)寻病终 (33)后遂无问津者 (34)乃大惊2、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古义_今义_B率妻子邑人古义_今义_C来此绝境古义_今义_E无论魏晋古义_今义_F芳草鲜美古义_今义_陋室铭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有仙则名(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鸿儒() 往来无白丁( ) 调素琴( )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 ) 劳形()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可爱者甚蕃( )独爱菊(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 ) 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不可亵玩焉( )

3、亵(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便舍船,从口入。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4、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6、苔痕上阶绿,草色

4、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9、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0、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简答题桃花源记1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

5、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5、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

6、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6、 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7、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8、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7、。9、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10、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1、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12、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13、 作者在二千

8、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14、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15、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补充资料1、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

9、好生活的心愿。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17、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18、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1、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2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0、;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陋室铭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2、试着从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描写陋室环境,表现居室环境恬静雅致;从形式上看,此句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美感。3、“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11、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作者恪守的“惟吾德馨”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6刘禹锡身居“陋室”,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陋室不陋;安贫乐道。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例一

12、: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8、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不同意,因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1、从作者对莲花的

13、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本题2 分,意思对即可。2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答:答: ( 3 分)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2 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答: 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14、,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答:(2分)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18(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6.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

15、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长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7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其用意是什么?(4分)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突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 (1分。)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四、综合性学习1、请写出三个有关军事方面的成语: 、 、 。2、请写出两句关于战争

16、的名言:(1) 。(2) 。3、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中国人喜欢以荷花的“ , ”为自己的座右铭,此句出自我们学过的 。荷花又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 ,秋天采 的传统,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就有两句体现了中国此传统:“ , 。” 4、描写荷花美丽景色的句子有:(1) , 。5、莲花与佛教有密切联系:佛国称为 ,寺庙称为 ,袈裟称为 ,行法手印称为 。6、请写出你认为描写战争非常好的一句诗句:(1) , 。五、名著导读1、朝花夕拾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者)原名 在 年所作的叙事散文集,共 篇,外加一篇 和一篇 。最初在 杂志发表时总目为 。其中写人的文章有三篇: 记 ;

17、 记 ; 记 。散文集中我们学过的是 、 。2、朝花夕拾在写作手法,以叙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把记叙、 、 、 有机的糅合起来,浑然一体。3、五猖会一文描述 ,表现 。文章最后一句起 作用,含蓄批判 。文中大段谈迎神赛会,朝花夕拾中 也对此作详细的描写。4、在朝花夕拾中作者以“ ”为圭臬,致力“ ”故时时有卓异的见解。六、古诗词默写赏析1、望岳诗中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耸的形象的句子是, 。2、望岳诗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颠抒发豪情的语句是 , 。3、春望一诗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语句是 , 。4、石壕吏中直接表现战争的惨烈的语句是 ,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语句是

18、。描写兵役之苛酷的语句是 。5、黄鹤楼中包含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 。运用对偶的句子是 , 。写出作者的思乡之愁的语句是 , 。6、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表现其洁身自好的名句是 ,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8、春望一诗中,表现诗人因战事连绵,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 。9、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一组对偶句是 , 。10、桃花源记中可以用一句唐诗来表达“欲穷其林”后“豁然开朗”的感受,这句诗是 , 。11、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

19、。12、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 。写出一定人生哲理的语句是 , 。13、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 。1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的句子是 , 。描写洞庭湖的四句是 , 。 , 。15、早寒江上有怀中写秋景的句子是 , 。描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

20、幅画面: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2分) 答: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齐鲁青未了未了: 会当凌绝顶会当: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答案:7、不尽终要,终当 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5“阴阳”分别指山的南、

21、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神气秀丽的景色。(2分)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3分)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情。二、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的惨相,使人怵目惊心;”“深”画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对国家破灭衰亡的痛心疾首和强烈的爱国情怀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 (

23、2分) 5、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6、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7、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之景。8、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忧国思家的情怀。1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