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3.86KB ,
资源ID:49118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118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1、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

2、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 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

3、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 青铜器: 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

4、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四节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

5、。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4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6、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7、。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

8、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土地的剥削方式。 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

9、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 背景: 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10、“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 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

11、”;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

12、为“亚圣”。 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

13、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 1、 天文: 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7回复:

14、【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章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 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

15、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

16、 书同文(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 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徭役、兵役繁重。 刑罚严酷。 赋税十分沉重。 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 大泽乡起义(前209年)。 张楚政权建立。 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

17、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节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 时间:前206年一前202年。 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监察。 3、内容: 始于汉武帝时期。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

18、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

19、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田租,即土地税;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晨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强大和建立政权(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励精图治,统一蒙古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时的兵戎相

20、见 背景: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威胁着中原、西域等地。南: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北匈奴政权瓦解,其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生活着许多民族。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

21、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概况: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含义: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 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2、百越: 含义: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

22、,总称“百越”。 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三韩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文豹、矮种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多次“遣使奉献”。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3、2、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农具、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 成为沟通中西

24、交通的陆上要道。 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

25、联系。 五、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汉朝与安息的往来:自汉朝向西输出的丝织品等,大部分要经过安息。 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到达波斯湾。 大秦王遣使来汉(166年):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第七节秦汉文化 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西汉的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2、地学:东汉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3、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4

26、、医学: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医圣”)。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醉药麻沸散,比欧洲早1600多年(“神医”)。 5、造纸术: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史称“蔡侯纸”。 传播:4世纪起,造纸术向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哲学与宗教 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 代表作:天人三策。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被

27、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杰出思想家王充(东汉) 代表作:论衡。核心: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 佛教经中亚传人中国(西汉末年)。 道教产生(东汉)。 三、史学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东汉史学家班固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四、文学艺术 汉赋(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班固的两都赋等)。 乐府诗(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 雕塑(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绘画(代表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 五、秦汉文化的特点 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气势恢宏。 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三章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494年)。 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评价: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技的进步 1、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