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34.37KB ,
资源ID:49107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107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教版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教版学案.docx

1、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教版学案 第十三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体知识结构主题考点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与新时期外交成就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新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伟大的历史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过程“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技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载人航天;银河计算机;基因工程文艺的春天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211工程;希望工程具体知识点:(一)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与新时期外交成就一、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

2、78)、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历史条件:()文革的深刻教训(是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法制建设的方针的提出(怎么做?)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政治基础2、措施:(1)平反冤假错案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意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4、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三、“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一

4、国两制”的提出1、“一国两制”的含义: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提出的背景:(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中美关系70年代以来关系走向缓和(3)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和意愿(4)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3、“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酝酿: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形成: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

5、两制”构想。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使“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的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主权问题)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6、,租期为99年。即到1997年。(2)澳门问题的由来 (主权问题)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1900年,葡萄牙租澳门99年。(3)台湾问题的由来(内政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回归(1)回归的条件:(1)前提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 (3)法律依据和保障 中英的两个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

7、法为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4)群众基础大陆人民和香港同胞渴望祖国统一(2)香港回归的历程: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会谈,提出“一国两制”收回香港 1984年,经多次谈判,双方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3.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提供典范启示作用中华民族的重要事件,

8、世界历史重大事件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大陆停止对金门的炮击,实现了两岸的真正停火;80年代两岸实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打破了两岸的隔绝状态;1987年,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实现经济文化交流。1992年,“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 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 5月亲民党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 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大陆。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2、阻碍统一的逆流:岛内“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四、新时期外交成就1、

9、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的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上海合作组织(二)改革开放

10、与辉煌成就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1、历史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内容:(1)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11、心;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补充组织路线)3、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定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农村经济

12、体制改革(1978)(1)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历史原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现实原因:“一大二公”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根本原因: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改革的过程试行:先是

13、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改革的内容经营体系: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意义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全面展开)(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2)内容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政策

14、性调整阶段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 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15、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完善 :A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补充基本建立和进一步完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个性):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1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决不推崇市场的自发性。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4、主要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二、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1、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A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

17、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B国内方面“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C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

18、南省。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的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a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b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c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d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e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特区的“特”: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四个经济特区的意义:深圳等经济

19、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加速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区是窗口,是开放的基地,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开发浦东的主要目的:(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

20、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的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政府的开发政策意义: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政府的开发政策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

21、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三、社会变迁1、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启动“安居工程”,改善人民生活。2、新中国铁路建设飞速发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几次大提速。3、在通讯方面,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跃居世界第一位。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第四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等。(

22、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技文化一、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提出,是左倾错误得不得纠正,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1)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3)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确立

2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义: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酝酿:“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2)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初步形成: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系统概括: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南方谈话”(6)成

24、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中共十四大(江)(7)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中共十五大(江)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机

25、遇,中国又面临挑战。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方面正发生深刻变化。 中共党内,新党员的数量大增,新老交替,给党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挑战。实践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历史根据:对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2.形成过程(1)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形成: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3)成熟: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内 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26、的根本利益, 4.根本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核 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 质:执政为民5、思 想 精 髓: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与 时 俱 进 6.“三个代表”思想的辩证关系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三、科技、文艺、教育1、科技: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27、“银河1号”;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研究。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执行。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知识归纳与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区别设立区域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指导原则“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程度有“高度的自治权”具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联系二者都是在中华人民

28、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变化(1)土地改革: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的 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片

29、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级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2

30、)基础不同: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今是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3)原则不同:今天的开放是平等互利为原则;旧中国的开放是不平等的。(4)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成为列强经济掠夺的场地;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5)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6)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