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8.40KB ,
资源ID:4908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08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docx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2学生自主读书。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

2、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着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

3、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着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

4、公开试验?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

5、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教具准备图片。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

6、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ng)改的读音。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

7、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

8、靠不住的。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读第-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

9、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不容许:不许。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责备:批评的意思。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四)板书设计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五)课堂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2优化作业设计。(

10、1)读拼音,写词语。xunbùxlàzhéxuézhnlhuiyígùzhí()()()()()()(2)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释()()授()()执()()称()()宣()()腊()()(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一先一后着地,()同时。(4)、照样子扩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例:伽利略是科学家。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纪伟大

11、的科学家。、河水流淌。_、树结满果子。_、晓伟是学生。_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二、教具准备投影片三、教学过程(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把一

12、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

13、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

14、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四)板书设计34、

1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五)课堂作业设计优化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不容_改:、改变、改换;、经历;、计时单位_妄为:胆囊;胆量;某些器物的内层大。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参考答案课堂作业设计第一课时:2、(1)宣布希腊哲学真理怀疑固执(2)释(解释)(释放)授(教授)(传授)执(固执)(执法)称(称量)(称盘)宣(宣布)(宣传)腊(希腊)(腊月)(3)不管还是、不是而是(4)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高大的树结满红红的果

16、子。、活泼的晓伟是个好学生。第二课时:2、更胆大课本作业3、(1)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两个铁球共11磅,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2)说错了同时着地轻重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三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

17、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

18、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

19、h2o、zh8等音;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3注意字形: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着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宣

20、(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

21、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

22、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五)归纳

23、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六)小结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

24、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正确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三、教学过程(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25、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

26、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

27、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

28、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教学过程:(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

29、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

30、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4这句话最后指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