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理一点辩论的基础知识辩论基础知识整理临走之前总觉得要留下什么,把自己整理的一点东西留给曾让我悲欢交加的地方吧。这些东西以那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教程(图书馆里有)的内容为班底、结合网上的一些东西和自己的理解整理的。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那本书是为日常生活而非辩论写的,所以很大一部分重点放在了对数据的探讨上,这些在辩论场上最好不要用,大体了解一下就当增加生活常识就好了;二是里面探讨的东西只是辩论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的冰山一角,修辞、演讲之类的东西约等于零,所以还有很大一部分空白;三是本人对于辩论、修辞和逻辑并不专业,所以整理的原则以个人经验和感觉为主,缺乏严谨性和专业性,凑合着看就行一、论题和论证
2、1.论题的种类描述性论题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事实判断)说明性论题是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价值倡导)事实上,两者的区分没有那么明显,大部分问题都同时涉及到两者。当然,还可以分成是非性还是比较性或价值性还是政策性等,不必详举。2.论证和完整的推理结论加上支持结论的理由才是论证。下图表示如何通过完整的论证推理出合理的结论:3.论证中容易出现的漏洞(1)定义不清(歧义)定义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例如:焦虑是感到紧张不安。(同义词。简单易用;但说了相当于没说。)焦虑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时的那种情绪体验。(事例。易于理解和接受;但不够严谨。
3、)焦虑是一种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敏感性的增长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特定标准。一般是科学上的定义,很严谨,很唬人;但很难短时间内理解,而且即使是科学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一定永远正确,即不一定实用。)论证中的歧义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使用的词语本身含义模糊。例如,“不允许人造美女参加选美比赛违反人权”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到底什么才是“人权”呢?人权是否包括人造美女参加选美大赛的权利呢?二是同一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但每次意义都不一样。例如,“民主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是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低使得素质达不到”中,第一个“素质”指的是偏向于政治素养的素质,但第二个“素质”指的是偏向于科学文化
4、水平的素质。其实,任何定义都是有漏洞的,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从来没有认清楚任何事物的最本质的特性以及为什么有这种特性。“任何有意义的话都有漏洞,任何没有漏洞的话都没有意义。”(2)反常识,反人类,睁眼说瞎话“反常识”和“反人类”就是那些偏激或者从理智或感情上很难让人接受的话,比如 “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小日本地震是报应,震死多少都不够,来次东京大屠杀也不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做出牺牲,所以那些偏远山区的穷人饿死也是可以接受的”等。“睁眼说瞎话”就是明显歪曲事实,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直重视内部发展,忽视了走向国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走
5、向国际”等。(3)忽视干扰性原因很多情况下导致一件事的原因可以有多种解释。干扰性原因就是虽然与作者的解释不同,但看起来也合理并且也能说明一个已知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例如,“研究者对跳蚤大叫,跳蚤跳跃起来;研究者把跳蚤的脚切掉后又对其大叫,跳蚤没有跳跃起来。因此,切掉跳蚤的脚会影响跳蚤的听力”。(4)具有欺骗性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通常来自于取样研究和调查问卷。可泛化程度高的抽样需要满足三点: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抽出的样本在广度和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例如,研究大学生的饮酒习惯,不能只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抽样,要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抽样。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
6、想。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受以下三点影响: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否诚实。调查问卷的问题在措辞上是否模棱两可,即是否有歧义、是否可以有多种解释。调查本身是否存在内部偏差。包括措辞或上下文顺序的安排是否会对被调查者产生误导,以及是否会因为时间过长而导致被调查者主观厌倦或客观疲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结果的真实性等。统计数据虽然看起来非常科学、精确,但是容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不可知的、有偏见的统计数据。例如,我们真的能掌握某一地区吸毒者的准确数据么?很多数据我们无法了解确切。再如,有一本关于进食障碍的书说每年有15万年轻妇女死于厌食症,这个数据被媒体频繁引用并引起不安和恐惧,但经过考证发现事实是每年有1
7、5万妇女遭受进食障碍的痛苦,且因此丧命的每年为54人。这说明统计数据也很容易收到偏见的影响。平均数的迷惑。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可以被用来表示“平均”的概念,但在很多情况下三者的差异是很大的。结论与数据不相符合。也就是即使数据是真实的、确切的,也不能证明结论。例如,“据说,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精神治疗师对他们的未成年患者有虐待行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就此问题对国内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在参加这次调查的90名心理学工作者中,有24%的人表示他们知道一些关于临床医学工作者虐待患者的事。”掩盖遗漏的信息。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0%的人支持这一行为”看起来很有支持力度,但却没有透露基数
8、要知道,调查了一万人有八千人支持肯定比调查了五个人有四个人支持说服力强。(5)得出结论的过程存疑一果多因。很多事实都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我们不应忽视其它原因。一因多果。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钱既可以引导人做好事也可以引导人做坏事。绝对思维。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一定总是对的也不一定总是错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元思维。世界上任何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总会有第三种第四种乃至第N种选择存在。“如果”句型。当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如果”这个条件是否会成立。多种解释。很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拼车中有很多违法现象,比如黑车”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既可以解释成拼车不
9、好又可以解释成我们需要严查黑车,你更赞同哪一个呢?二、必然存在的被遗漏的信息导致不完整论证存在的必然性1.为什么被遗漏的信息总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表达论证的人不可能永不休止地组织观点、提出理由和证据。有限的注意范围。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冗长的信息会使人厌烦。听者难免会错失一些重要的论证环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省略一些东西,但往往会导致论证细节的缺失。有限的知识储备。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不用说个人的知识储备了。知识储备再丰富的人所掌握的总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总会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以及知道但不了解的东西。纯粹的欺骗。故意掩盖某些信息以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
10、鲜,广告商、政客等是使用这种手法的老手。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所谓“见仁见智”,不同的观察者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自己的独特视角也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1)常见的反对意见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2)缺失定义假如采用不同的方式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3)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其它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问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4)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的根源这些“事实”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于有效的
11、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它技术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夸张数字。(8)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包括人们反对的内容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到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9)引
12、证或证明作者引证或证明的内容是否需要考虑原出处的上下文(10)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对自己的结果假如我们相信了作者的话,是否会给作者带来经济利益、政治地位或社会声望等的收益。3.需要注意的问题攻击漏洞也要分主次轻重,也要有所取舍,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避免定义战。定义战很容易毁掉一场比赛。尽量避免质疑数据或权威性。一般造假的队伍不会太多,如果有就要敢于质疑其造假;但如果不能肯定对方造假就尽量不要在此纠结,毕竟,纠结这个比定义战更恶心。注重价值之辩和事实之辩之间的平衡。适量在两者之间分配精力,不要过度侧重某一边。三、几种常用的证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只是简单地划分,其实有些类型的证
13、据相互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明晰。1.直觉直觉依靠“常识”“内在感觉”或“预感”,有时需要依赖于其它类型的证据,比如广博的个人经验和知识等。优点:简单易用,俯拾皆是;可以引起共鸣。缺点:主观性、特殊性、随意性太强,变数偏大,不够严谨。2.个人经验常以“据我所知”“依我的经验”“我发现”之类的短语作为出现的标志。优点:给人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共鸣。缺点:不够严谨,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容易以偏概全。3.证人的证词其可信度要在了解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所了解后才有可能衡量。优点:同“个人经验”。缺点:同“个人经验”。4.专家的意见即权威意见,指的是对于某一特定问题比多数人了解
14、得更多的信息源。在评价这种证据前需要考虑几个问题:此“专家”在这一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即这货到底是不是专家。此“专家”是否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即是否更接近原始资料或是直接观察者。此“专家”自身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专家也是人,也会受到个人需要、预期、普遍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论和意识形态等地影响。此“专家”这么说对自身有什么好处。前一条偏向于客观的无意识的,这一条偏向于主观的有意识的。以往的经历。我们以往有没有相信这个或其他“专家”,结果是什么。优点:很唬人、很有气势。缺点:其可信度容易受到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影响;使用过多或太突兀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5.个人观
15、察可信度较大的个人经验或证词,与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偏向于个人感觉而另一个偏向于理性地观察。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许多科学研究都以此为依据。优点:可信度高于一般的个人经验和证词。缺点:始终无法摆脱个人主观偏向和客观能力的局限。6.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以大量观察资料为依据,并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种权威意见,一般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有系统地收集观察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工作。优点:可重复验证、可控制变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语言精确的特点,使得科学研究在操作恰当情况下成为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缺点:可信度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研究的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的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并不能
16、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例如,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提出假设之后进行的,而研究者显然希望研究结果与假设一致,这就难免会造成一些影响。这点着重强调研究者客观的、无意识的倾向。引用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即受时代局限性影响。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实验研究追求的控制会不可避免地丢失一些现实性因素,从而阻碍把烟酒结果推广到现实生活(即实验法的局限性)。这尤其体现在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研究上。研究者在经济收益
17、、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正如前面所说,研究者也是人,做到绝对客观极其困难。这点着重强调研究者主观的、有意识的倾向。7.案例案例与科学研究形成明显对比,它着重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一个或几个特殊性的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来支持结论。这些描述通常是以观察或访谈资料为基础,并且研究的深度、完整性和合理性大相径庭。优点:深入、生动、详实,使其易于形象化,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容易感染情绪与转移注意力实用且效果好。缺点:缺乏代表性与严谨性,对个案的研究程度参差不齐。8.类比用大家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使用或评判类比的时候要注
18、意两个因素:一是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二是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优点: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给人印象深刻,使观点易于理解和接受;简单实用。缺点:不易操作,容易被攻击。四、常见的三十八种推理谬误暂时只想起这些,其中有些是很相似的而有些是对立的,不必太较真。为了便于阅读,凭个人感觉简单分了一下类,并不专业。切记:这些推理谬误太常见了(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都那么较真;揪的时候要分主次轻重,要有取舍总之不要太钻牛角尖,否则会走火入魔的1.歪曲事实、道理或论题(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侮辱。例一:“你不过是个臭老九,什么也不懂,有
19、什么资格评判毛主席?”(由回应论点改变为攻击论点发起人。)例二:“你们官官相护,当然说他是个好人啦!”(以攻击发言人代替攻击其论点,即因人废言。)例三:“吸烟有害身心健康。”“那为什么你也吸?”(你我皆错,所以结论不可证。但他也吸烟就能证明吸烟无害么?)(2)滑坡谬误(不良后果论据)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例一:如果我们允许艺术商品化,那么是不是道德也要商品化?是不是感情也要商品化?是不是正义也要商品化?(允许艺术商品化,就代表允许别的任何东西都商品化么?别的东西一定会商品化么?我们就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该商品化的
20、东西商品化么?)例二:“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因为迟到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也不勤力;不勤力导致公司损失;公司损失就会倒闭;公司倒闭会使人失业;失业造成家庭问题;家庭问题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这一连串联系全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3)妄求完美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例:即使允许死刑存在,还是会有人违法犯罪的。(有死刑存在违法犯罪的数量会不会比没有死刑存在的时候少?如果会,那说明有死刑总比没有好。)(4)稻草人(扣帽子)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然而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例:学校不能开展性教育。
21、一是因为会造成过早性行为的泛滥;二是因为进行性教育的应该是家长。(性教育就是鼓励性行为么?学校开展性教育就排斥家长进行性教育么?)(5)虚假的两难困境(错误二分法、机械排中)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例:“为什么说不能取消高考?因为如果不实行高考制度,那我们就要回到那种推荐上大学的时代了。那样更不公平!”(取消高考就等于回到更加落后的选拔制度上么?除了高考和推荐制之外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6)偷梁换柱(转移话题)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大家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论题。其过程为:(1)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2)主题B被引入讨论中,尽管与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3)A被放弃。例
22、:“你为什么又这么晚回家?”“你老是责备我!”“我哪里老责备你了?”“那次我忘了关灯你责备我,那次我看电视你又责备我(此处省略一百字)现在你还责备我!”“我那是责备么?那是关心你!”(此处省略一千字)(本来讨论的是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晚回家,结果成了讨论对方是不是老是责备他了。)(7)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例: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因为这会导致高校一切向利益看齐。(高校产业化等于高校拜金化么?)2.因果的谬误(1)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例:“再叫你成天上网,
23、这次挂课了吧!”(事实上,导致挂课的原因除了学生自己不努力外还有很多其它因素,比如试题难度、学生对此次试题的适应度、学生紧张、学生得罪过老师等等。)(2)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例一:“我要去学表演!”“为什么?”“学表演的人都很帅,说明学表演可以使人变帅!”(到底是因为帅才去表演还是因为表演才变帅?)例二:睡眠质量好导致心态好。(其实睡眠质量和心态是互为因果的。)(3)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例:发烧会导致腹泻。(事实上,发烧和腹泻都是身体上火发炎的结果。)(4)在此之后,由此引起(强加因果)仅仅
24、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例:“今天看到了UFO,然后肚子突然痛起来了,这是外星人对我的感应!”(导致肚子痛的原因很多的,不能强加因果联系。)(5)因果无足轻重 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真正的主因;举出的结果无足轻重,遗漏主要结果。例:吸烟使香港空气质素每况愈下,所以不应该吸烟。 (导致香港空气质素差的主因是交通公具的废气和天气情况;吸烟的主要危害是损害身心健康。)3.统计与归纳的谬误(1)概括草率(小众统计、轻率归纳、以偏概全)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例:林X不喝酒不抽烟,活到63;周X光喝酒不抽烟,活到73;毛X
25、不喝酒光抽烟,活到83;邓X又喝酒又抽烟,活到93;张X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活到103。烟酒对身体无害。(以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例来推论整体,缺乏代表性。)(2)作风盖过本体讨论者以作风盖过事件本身使人认为其论点正确。 例:以北约一贯的作风,这次轰炸利比亚就是为了控制其石油资源。(为偏见所影响。)(3)例外谬误以概括情况加诸应有的例外情况。例:政府法例规定,行走此公路的汽车最高时速为七十公里所以即使载着快要生产的产妇,亦不可开得快过七十公里。(凡事总有例外,不要走极端。)(4)反例外谬误以例外情况加诸应有的概括情况。 例:我们准许濒死的病人注射海洛因,基于人人平等,也应让其他人注射海洛因。(以特殊
26、性取代普遍性,不妥。)4.诉诸其它支持的谬误(1)诉诸公众(全知论据、诉诸传统、主流思想谬误)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例:“姐妹们,男人是不是每一个好东西啊?”“(齐声)是!”“你看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正确么?以前多数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地球是方的么?)(2)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或者盲目把权威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例一:爱因斯坦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是不正确的。(诉诸讨论的范畴以外的权威人士。爱因斯坦虽然是权威,但权威性不在心理学领域。)例二:“罗局长都说了:学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
27、所以学生无权批评领导人。你们还闹什么?”(只是权威人士的个人意见;而且,罗局长的权威是政治压力带来的。这话到底是否正确没有客观标准。)例三:“毛主席都说了:没有你们大日本皇军,我们共产党就没机会掌权,中国人民要感谢你们啊!所以日军侵华也带来了一些好处。”(这是非认真回应,是刚与日本建交时为缓和气氛开的玩笑。)例四:“马克思曾经说过,bulabulabula,难道你敢说他错了吗?”(这是很常被用到但相当之贱的话马克思就一定是对的么?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恩格斯,甚至包括马克思自己在晚年的时候也承认其理论中有些问题。)例五:有位人类学家说过,有色人种的脑容量不如白色人种,这也导致了智力差异。(这
28、是匿名权威,本来就不可信。更可况这结论是怎么得来的?)(3)一厢情愿(诉诸信心)因为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所以X就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意识的确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也要符合客观规律。)(4)诉诸无知(绝对不可知论)以人们对某个命题的无知为根据,从而断定某命题的真假。即因为不能否定,所以必然肯定;反之亦然。例一:神是不存在的,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发现神是存在的。(反过来说,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发现神是不存在的,那是不是就可以证明神是存在的?)例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经典的绝对不可知诡辩。)(5)恐吓论据 论据
29、根基于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听从组织安排,就是与人民为敌!”(恐吓对方,而不是说服对方。)(6)群众论据 论据诉诸感性的弱点,而非事实和原因,旨在煽动群众的支持。例:“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等待着我们的解放!”(呃我只想问一下事实是神马)(7)诉诸怜悯以别人的同情心服人。例:“他最近刚下岗、老婆又跟别人跑了,本来心情就不好,再加上当时又喝了酒,所以才一冲动把对方打伤的。”(同情其遭遇能作为饶恕其罪过的理由么?)(8)诉诸不中肯字词 以不中肯的字词修饰论点。 例:凡是爱国的人都会认同抵制日货的必要。(为什么爱国的人就一定会认同呢?不认同就不爱国了?)5
30、.论证环节缺陷(1)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例:程序学习教材在学习效率方面明显好于传统教材,因为它以一步一步的方式呈现教材而具有较强的学习优势。(理由就是换种说法把结论再表述一遍,废话一堆。)(2)错误类比(类比不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例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为什么人性就跟水一样呢?)例二:“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确有不妥之处,但不能因为有不妥之处就不做了,就像不能因为怕噎死就不吃饭了。”(吃饭是必须做的,也是提供能量最好的方式。但武力是必要的手段么?武力是唯一或最好的方式么?)例三:“我们不能和艾滋病患者一起
31、吃饭,就像我们不能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一样。”(艾滋病跟乙肝的传染方式一样么?)例四:“卡扎菲连选连任又怎么了?当年罗斯福不也连选连任十余年么!”(坏苹果可以类比好苹果么?两者所处的环境和造成的结果一样么?)(3)循环论证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例:中共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先进性;中共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人民会选择它。(那啥,不解释,你懂的。)(4)乞求论点(条件非真)以假定正确的条件得出结论,条件本身的正确性需要论证。例:“邓小平同志说过:在当代,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所以不赞成我党一党专政的都是不爱国。”(和谐地飘过)6.含糊不清(1)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例:民主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