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9.50KB ,
资源ID:48851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851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资料整理古代中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资料整理古代中国.docx

1、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概述中国古代史指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从大约170万年前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结束。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包括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原始人群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半坡氏族,一个是河姆渡氏族。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2、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度确立阶段)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3、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分裂、民族融合)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繁荣阶段)5、宋元时期: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重心南移)6、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按朝代顺序: 朝代时间朝代时间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南朝420 589年商约前1600前1046年北

3、朝439 581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隋581 618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唐618 907年战国前475前221年五代十国907 960年秦前221一前207年宋 北宋960 1127年汉 西汉前2029年南宋1127 1276年东汉25220年辽907 1125年三国 魏220266年西夏1038 1227年蜀221263年金1115 1234年吴222280年元1271 1368年晋 西晋266316年明1368 1644年东晋317420年清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三、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1、西周时期奴隶制的强盛时期政治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藩屏国) 宗法制 礼乐制。经济土地

4、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工具,石器等);农业:夏、商、周时期,已经知道种植“五谷”;青铜: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文化文字:商(甲骨文);周(金文、铭文)。 学在官府; 诗歌发展;礼乐文化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前770-前476-前221年总特征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经济上: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铁犁牛耕),水利兴修。文化上:诗经(现实主义),诸子散文总体上: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5、。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封建制度的确立政治上:诸侯兼并战争;各国变法。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上: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化上:楚辞(浪漫主义);司南总体上:封建社会的确立。秦汉时期(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经济1、农业:牛耕推广(直辕犁,耦犁法,一牛一人法)2、手工业:东汉水排,瓷器成熟,白瓷;丝绸之路。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分开,设令、长严格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重农抑商)。 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察举制

6、;刺史制度文化1、思想:秦始皇崇尚法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独尊儒学,文化统一。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汉赋。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隋唐时期(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经济1、农业:均田制,轻徭薄赋;曲辕犁,筒车(步犁成熟)2、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私营手工业发展3、商业:“市”的发展(坊市分开、夜市);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一益二,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文德治国文化1、文艺:

7、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 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2、商业:市坊界限被打破(不抑商);突破时空限制;四川出现交子;草市;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杭州、泉州);海外贸易发达(瓷国。 政治宋:重文轻武,两府三司制;元:行省制。 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2、文艺:宋词,宫廷画,文人画,风俗画,元曲。3、科技: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

8、展。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4世纪中期1840年)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是瓷都,明:五彩瓷;清:珐琅彩瓷等;苏杭丝织业鼎盛。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文化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文化专制政策。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士大夫文人画、写意画。 重点要点探究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

9、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

10、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2、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1)经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冲击,要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11、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3)历史根源: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封建主治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因素。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 (3)、两汉:进一步加强(4)、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5)、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6)、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

12、专制制度。4、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 分权) 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秦始皇

13、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特点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

14、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7、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

15、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

16、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

17、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经济基础:井田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作用:2、郡县

18、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

19、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实施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后两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地方行政体制,是中书

20、省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作用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官员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

21、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1、世袭制;军功受爵;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3、九品中正制(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2)选拔标准: 门第声望。(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衰落

2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2)、北宋时:发展:、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

23、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的趋势及积极作用趋势(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成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论推荐的方式演变成以考试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3)选官权力由地方为主到以中央机构为主。(4)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积极作用(1)把

24、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

25、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2评价(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防止官员贪污腐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腐败和低能现象,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六、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1、农作物的

26、培植、推广和引进、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2、兴修水利、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3、历代中央政

27、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拥有一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4、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条件;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水利建设; 土地制度、赋役

28、制度;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劳动者素质 六、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七、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政治条件:统治政策的调整且具有连续性,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9、,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客观环境: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国内外交流条件: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群众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八、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

30、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3)、南移有明显特征:、北民大量南迁;、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九、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1、春秋:创立:孔子;主张(略);地位:由于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其虽为显学,仍被冷落,未被统治者采纳;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主张(略);地位:在当时战国纷争的情况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的原因是其政治主张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去甚远;3、秦朝:受打击:原因: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尤其是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4、西汉:经儒生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为封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为上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