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28KB ,
资源ID:48833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833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docx

1、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 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郑功成 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利益受损者有强烈的不公平感与受剥夺感,受益者也开始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公平感,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续上升,这表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新时代。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权益失衡是导致社会公平感弱化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特别需要消除制度性歧视、弥补制度缺失,根据公平正义共享原则来改造事关公民基本经济社会权益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援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并为

2、之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社会公平;价值判断;权益失衡;制度保障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国民福利日益增长,民生问题持续改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经济变革的新阶段,进入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然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没有自动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这引起了学术界、政界的关注,各种议论与观点纷呈。中国的社会公平状况究竟如何?笔者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公平感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获得了一些基本结论,愿在本文中与读者分享。 一、价值判断:社会公平感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7年8

3、10月,我们选取北京、温州、东莞、沈阳、吉林、兰州、太原、长沙、成都、六安等10个大中小城市作为调查地点,围绕社会公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司法、损益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公平感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 275份,其中有效问卷4 264份。2008年58月,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的同时,还在其他一些地区进行了补充调查与访谈工作。从受访者的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35%,中部地区占365%,西部与东北地区占285%,基本上可以代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众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受访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占554%,女性占446%。 从受访者的年龄分布看,182

4、5岁占391%,2635岁占297%,3645岁占163%,4655岁占76%,5665岁占38%,18岁以下及65岁以上者占35%。其中,中青年受访者占85%以上,由于中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发展当中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们对社会公平的体会更能代表总体的、平均的水平。 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者占458%,中等教育程度者占285%,完成初等教育者占20%,未受教育和小学程度者占56%。在受过高等教育者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01%。 从受访者的职业构成看,职工占31%,专业技术人员占146%,个体户占6%,自由职业者占32%,这四类群体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中间层

5、。党政官员、私营企业主、管理人员群体占85%,离退休人员、失业下岗及无业人员、农民及农民工等占181%,高校学生及其他占185%。 从受访者的收入状况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者(含高校学生)占22%,5001 000元者占24%,1 0012 000元者占299%,2 0014 000元者占6%,4 0018 000元者占6%,8 000元以上者占2%。中低收入群体是调查的主体。 本次调查所选择的地点及受访者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收入状况等均有代表性,因此,获得的数据及其结论能较全面地反映公众对当前社会公平状况的基本看法。 (二)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进行数据

6、处理后的结果,参考补充调查记录,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结论。 (1)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受访者中,对社会公平表示关注与比较关注的占727%,选择不太关注、不关注的仅为193%,选择说不清者占8%,这表明社会公平成为绝大多数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关注社会公平;中年人(3655岁)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最高、敏感性也更高;有信仰的人群比没有信仰的人群更关注社会公平;中高收入者较低收入者更关注社会公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越高。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农民工群体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最低,而党政官员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最高。这表明,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既与性别、年龄、信仰有关,更与其收入

7、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呈正相关关系。 (2)对当前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在“公平”、“比较公平”、“不太公平”、“不公平”、“说不清”五个选项中,所选者比重分别为32%、202%、444%、22%、101%,即认为“不太公平”与“不公平”的高达664%。这反映出公众对当前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较低。男性对社会公平评价积极者多于女性,这与女性在各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直接相关。社会公平感与年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认可社会公平的人数越多,这与受访者个人人生的纵向比较即公平感的历史意识有关。社会公平感与受教育程度负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社会公平的人数越少,如高校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公平的人数仅占

8、07%。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农民和私营企业主中认为当前社会公平或比较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而下岗失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则相反,管理人员认为社会不公平或不太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却认为社会相对公平,而管理人员处于社会上层,却认为社会不公平或不太公平,这种有悖常识的职业群体分布,揭示了对社会公平的价值判断与社会分层并非一回事,也反映出公众的公平感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相对的评价标准。 (3)哪种公平最为重要。在“教育机会公平”、“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其他”等选项中(允许多选),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最重要者为518%,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分别为478%、393%

9、、447%。这表明社会保障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它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和人们的生活安全感缺失直接相关。 (4)对教育公平状况的评价。受访者认为教育机会公平、比较公平、不太公平、不公平、说不清者分别为92%、307%、362%、168%、72%,即认可公平或者比较公平者仅占399%,而认为不公平与不太公平者占53%,表明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评价较低。男性对教育机会公平的评价较女性要积极,未成年人(18岁以下)和中老年人(56岁以上)认为教育公平或比较公平的比例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认为教育机会公平的比例越低,农民群体中认为教育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管理人员中认为教育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党政

10、官员认为教育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 在评价各层次教育与城乡教育公平状态时,认为义务教育公平与不公平者分别为811%、189%,认为中等教育公平与不公平者分别为864%、136%,认为高等教育公平与不公平者分别为733%、267%,认为城乡教育公平与不公平者分别为558%、442%。这组数据反映出城乡教育差距巨大,人们对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评价较高,而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评价较低。 (5)对就业公平状况的评价。受访者认为就业公平、较公平、不太公平、不公平、说不清者所占比重分别为48%、206%、441%、229%、75%,有67%的受访者认为就业不公平或不太公平。对就业公平与否的评价,男性较女性积

11、极,这与女性就业处于不利地位有关;在适龄人口(2060岁)中,年龄越大,认为就业公平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就业公平的人数比例越低。失业下岗群体认为就业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私营企业主认为就业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管理人员认为就业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而农民群体认为就业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在认为就业不公平的表现形式(可以多选)方面,528%的人认为是就业歧视,539%的人认为是就业领域的不正之风。在就业歧视方面,有305%的人认为是户籍歧视,244%的人认为是年龄歧视,301%的人认为是性别歧视,412%的人认为是学历歧视,还有248%的人认为是外貌歧视。从这组数据可以发现,就业歧视

12、与就业领域的失范是导致人们对就业公平评价低的重要原因。 (6)对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评价。受访者认为收入分配公平、较公平、不太公平、不公平、说不清者分别占43%、177%、416%、296%、68%,其中认为不太公平和不公平者高达712%,这与国民未能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直接相关。在不同人群中,中年人认为收入分配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认为收入分配公平的比例越低,中等收入水平者(2 0014 000元)比低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者认为收入分配公平的人数比例更高,而中高收入阶层(4 0018 000元)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比例最高,个体户认为收入分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离退休人员

13、认为收入分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在具体评价指标中,579%的人认为当前贫富差距过大,382%的人认为行业分配不公,291%的人认为劳资分配不公,239%的人认为管理人员与一般人员分配不公。这组数据反映了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评价与受访者的收入状态及其参照系有关。 (7)对社会保障公平状况的评价。受访者认为社会保障公平、较公平、不太公平、不公平、说不清者分别占53%、238%、381%、231%、97%,只有291%的人认可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而认为不公平或不太公平者达612%。受访者中,年龄越大,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越低;收入越高

14、,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越低;农民和离退休人员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管理人员认为社会保障公平或较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而私营企业主认为社会保障不公平或不太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在多选项中,有40%的人认为社会保障不公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不公平,297%的人认为是地区之间不公平,471%的人认为是阶层或者群体之间不公平。这组数据反映了群体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是影响公众对社会公平作出评价的基本因素。 (8)对司法公正状况的评价。受访者认为司法公正、较公正、不太公正、不公正、说不清者分别占63%、251%、351%、22%、114%,认可司法公正或较公正者仅占314%

15、,认为不公正与不太公正者占571%,表明公众对司法的信任有限。女性较男性对司法公正的评价要积极;3645岁年龄段认为司法公正的人数比例最低;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状况越好,认为司法公正的人数比例越低;党政官员与学生群体认为司法公正或较公正的人数比例最高,自由职业者认为司法公正或较公正的人数比例最低,管理人员认为司法不公或不太公正的人数比例最高,而农民认为司法不公或不太公正的人数比例最低。在导致司法不公的原因(多选项)中,有553%的人认为是司法腐败,452%的人认为是执法不严,276%的人认为是有法不依,只有84%的人认为是无法可依。这组数据反映了中国法制建设取得成效,无法可依的局面基本改变,而

16、司法腐败、执法不严是影响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因。 (9)对不同群体在国家发展中受益或受损状况的评价。有671%的受访者认为党政官员是最大受益者,21%的人认为私营企业主是最大受益者,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别以48%与27%的比重排在第三、第四位;而失业下岗及无业人员、农民、农民工、一般职工被认为是主要的利益受损群体,其中有338%的人认为失业下岗及无业人员是最大受损者,226%的人认为农民是最大受损者,农民工、一般职工分别以146%、143%排在第三、第四位。这组数据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利益损益状况,党政官员因岗位稳定、社会地位高、工资有保障、福利较优厚而居受益群体首位,私营企

17、业主因市场经济提供了机遇而成为利益获得者,管理与技术人员作为知识精英亦是受益大的群体,而失业下岗及无业人员、农民与农民工因失业风险、收入偏低及权益受损而构成利益受损相对较大的群体。 (10)对损害社会公平的因素的评价。在给定指标(允许多选)中,认为社会地位不平等、经济权益不平等、政治权利不平等、制度安排不平等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的人数占受访者之比分别为592%、517%、366%、412%。 (11)对当前社会不公现象的性质评价。受访者中有453%的人认为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257%的人认为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56%的人认为属于发展停滞或倒退的问题,而有235%的人说不清。这表明公

18、众对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的评判在总体上是比较理性的。 (12)对社会公平问题发展趋势的评价。有287%的人认为会越来越公平,341%的人认为会越来越不公平,有205%的人认为变化不会太大或者不会有变化,168%的人回答不清楚。受访者中,男性比女性要乐观,年龄越大越乐观,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乐观。党政官员和私营企业主认为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个体户和失业下岗人员认为会越来越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农民工群体认为会越来越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农民认为会越来越不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中高收入阶层认为会越来越公平的人数比例最高,中低收入阶层认为会越来越公平的人数比例最低。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访

19、者对社会公平发展状况的态度不够乐观,这与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中一些紧迫需求得不到满足、司法得不到群众的普遍信任等密切相关。 (13)对维护社会公平应当由谁承担责任的评价。在允许多选的指标中,有839%的人认为党和政府责任最大,366%的人认为社会团体有重要责任,189%的人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还有195%的人认为个人也有责任。这组数据表明,公众对党和政府寄予的期望最大,但也认为社会团体、企业乃至个人都应当参与到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实践中来。 (14)对遭遇社会不公时如何处理的选择。有417%的人选择寻求司法保护,273%的人选择寻求党和政府帮助,313%的人选择寻求媒

20、体帮助,204%的人选择寻求亲友帮助,321%的人选择自己解决,还有293%的人选择忍让。值得关注的是,媒体的作用已得到了公众认可,但还有293%的人选择忍让,这个结果值得进一步思考。 (15)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因素的选择。在多选项中,有462%的受访者承认受自己的心理感受影响,57%的人承认受亲身经历影响,487%的人承认受其他人经历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判断,381%的人承认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这组数据表明,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并不仅仅来自自身的心理感受与经历,而且还来自所见与所闻,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的影响。 (16)对维护社会公平的当务之急的选择。调查结果(多选)显示,有781%的人认为

21、应当是清除贪污腐败,598%的人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73%的人选择打破行业垄断,247%的人选择打破户籍壁垒。这组数据反映了公众对贪污腐败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社会保障的强烈需要。 尽管问卷调查获得的只是受访者的价值判 断,但确实是其主观感受的客观反映,清晰地揭示了公众对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看法。无论是总体评价还是分项评价,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均偏低,对社会公平的发展趋势也较消极,这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确实较为普遍,中国已进入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公众普遍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时期,社会风险在累积。因此,理性分析社会公平感低的症结所在,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公平

22、,是现阶段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紧迫任务。 二、权益失衡:平等视角下社会公平问题之症结 公平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一对理论范畴。平等是对一种客观的利益分配状态或者结果的描述,平等与否可以用相关指标和尺度进行测量;而公平则是对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和经济政治社会权益平等与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利益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与司法的公正”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判断公平的标准会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基本权利的平等为准则展开的评价,这种基本权利的平等状态及平等程度又通常客观地反映在自然状态和相关制度安排中。当前公众对社会公平认可度低,关键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权益失衡,它受社会权益、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等因

23、素的直接影响。因此,社会公平问题实质上是权益失衡问题。 (一)社会权益失衡状况分析 在现代社会,人的社会权益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与社会保障通常构成了两大基本社会权益,前者决定着人们参与社会的起点,后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安全度与福利平等权。由于家庭背景、出生与生活地域不同以及个人自然禀赋的差异,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生俱来就是不平等的,但通过公平的教育机会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这种社会地位又是可以改变的。事实上,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民的社会权益不平等现象已得到极大缓解,但并未消除社会权益失衡的现象,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真正由失衡走向平等。 1受教育权益的失衡

24、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享受教育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和公正的待遇,它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人人都能实现受教育权,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即教育起点的公平;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受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是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结果公平。2中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的差别上。在公共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向城市倾斜,乡村获得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农民办教育;在师资配置方面,大量优秀教师集中在城镇学校,而

25、乡村因条件太差,很难拥有高质量师资,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以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为主体,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72%,农村小学仅为251%。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只有85%,比城市低35个百分点,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全部集中在贫困边远农村。3在就学机会方面,城市初中与农村初中的升学率差距在拉大,高校扩招的机会主要被城市人群分享了。4此外,性别的不平等也较为突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入学率,成年人口中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6倍。在各类教育中,女生比例不仅低于男生,而且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比例下降。在普通小学阶段,2006年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为4682%,在

26、普通高中占的比重为4643%;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本科中女生比重为4530%,研究生层次则比男生低13个百分点以上。5教育权益失衡带来的结果,就是强化了起点的不公平。 2社会保障权益的失衡 调查资料表明,受访者将社会保障的公平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公平,表明社会保障对创造公平、维护公平与促进公平的巨大功效。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四大保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在养老保险方面,从传统退休制到社会养老保险,近30年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多层次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账结合的财务机制,逐渐取消基于单位所有制、劳动者的雇佣身份和户口所在地等的限

27、制,淡化了身份的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制度缺失、身份差异与待遇差距问题并未消除,全国只有20%的劳动者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仅占同龄人口的20%左右。农民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也因身份差异而事实上无法平等享受养老保险,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达2倍多。养老保险权益失衡已成为引起社会矛盾与群体之间心理对抗的一个日益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医疗保障方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构成了医疗保障体系,但还未实现覆盖全民的目标。现行制度的城乡分割与群体分割,也必然从筹资到待遇给付造成不平等。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水平

28、明显比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高,政府对市民的补贴比农民高,形成了职工高于市民、市民高于农民的医疗保障差序格局。 在社会救助方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到6 000多万城乡困难群体6(P237),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也在不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是由地方政府规制并负责管理和筹资的,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确立。社会救助权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失衡,2007年7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实际补差分别是东部44元、中部20元、西部19元,分别仅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35%、22%、20%,可见城乡差距之大7(P241);二是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各种专项救

29、助叠加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上,造成享受低保待遇的困难人群与靠近低保线的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权益严重失衡。这种地区差异与群体差异必然带来社会救助权益的不平等,从而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在社会福利方面,总体上发展滞后,全国性福利政策体系并未建立。这使得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非职业妇女缺乏正常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途径,直接影响着社会权益的平等与社会公平,因为在缺乏福利制度安排的条件下,这些群体作为弱势群体便会愈加陷入弱势状态。 (二)经济权益失衡状况分析 经济权益是否平等,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态。而经济权益又主要取决于就业机会是否公平,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1就

30、业权益的失衡 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从政府包办到劳动者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和自主择业,农村就业从画地为牢走向农民可以进城务工或异地流动就业。就业权益的扩张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但原有的城乡分割式的平衡也被彻底打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在就业方面的权益由极度的不平等向平等就业迈进,但就业权益失衡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前就业不公平主要体现在:(1)户籍壁垒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能获得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这种迁移只能是暂时的,就业

31、政策中的歧视性对待通常都以户籍为标签。(2)就业歧视与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如户籍或地域歧视、学历歧视、年龄歧视乃至于身高体貌歧视等,这一方面受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法制欠缺和监管不周有关。如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外来劳动力很难进入比较正规的部门就业,大多数受雇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或非正规部门,从事非熟练性的劳动。在职业分布上,外来劳动力从事“白领”工作的比例仅为77%,从事“蓝领”工作的比例大大高于城市劳动力。在行业分布上,城市劳动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占232%,外来劳动力仅为52%。8(3)同工不能同酬同权。工资决定中对临时工(还有劳务派遣工)与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是存在的,即使是相同的工作,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及外来劳动力的工资也比较低,仅为当地劳动力的80%。9(4)性别差异。就全国平均水平看,女性与男性在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相差47个百分点,在城镇地区相差71个百分点,在乡村地区相差3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工资制度的改革,城镇职工工资的性别差异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0(5)在就业服务方面,国有企业职工获得的待遇和服务水平最高,城市集体企业职工次之,灵活就业或非正规就业以及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最低。在农民工的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有限。农民工就业途径相对狭窄,大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和熟人找工作,通过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