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8.28KB ,
资源ID:48707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707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为有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为有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概要.docx

1、为有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概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与体会(第八期)大港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室 2014年11月14日活动主题:“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小学数学研讨活动编辑:大港九小 郭倩时间:2014年10月20日上午地点: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小学内容概要:为有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14年10月20日,“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研讨活动在大港第六小学成功举行。在教研室刘桂森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来自全区各小学四年级数学任课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大港六小王爱华老师

2、和大港九小郭倩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展示了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简要的设计说明和课后反思,之后,在刘老师的调动下参会教师们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评价和认可两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议课和研课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平时教学这节课时遇到的困惑。最后,针对两节课,刘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专业的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拓宽了思路。老师们的听课体会 1.课伊始,需已生 (沙井子学校 刘松艳)2. 观摩学习“同课异构”心得 (大港第一小学 汪月) 3.反思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能 (大港二小 熊洁) 4.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太平镇一小 刘霞) 5创设环境

3、,让学生充分探究 (福源小学 郭勇) 6.听课体会 (大港四小 窦俊荣) 7.角的度量评课 (大港六小 徐洪敏) 8.不一样的设计,同样的精彩 (太平二小 刘呈荣) 9.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 (大港五小 郭玉芹) 10.如何在课堂中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大港三小 闫林林) 11.角的度量的听课体会 (仁合小学 马树娥) 12.角的度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 (栖凤小学 何凤凯) 13.听角的度量的几点思考 (田苑小学 高淑贤) 14.本真数学课堂的朴素追求 (栖凤小学 徐世红) 15.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角的度量听课体会 (远景学校 秦英) 16.角的度量听课体会 (窦庄子小

4、学 窦如兴) 17.角的度量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十一小 王爱芹) 18.角的度量同课异构听课体会 (英语实验小学 任慧娟) 19.听角的度量有感 (大港四小 魏全玲) 20. 教研收获 老师们的听课体会:课伊始 需已生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沙井子学校 刘松艳10月20日我作为一位学习者参加了在大港第六小学开展的以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我认真倾听了王爱华老师和郭倩老师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角的度量并认真做了记录。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两位老师的设计截然不同,各有我学习和欣赏的地方。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量角器的形成,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们不断地体验、感悟,把学习的

5、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郭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她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我欣赏她的第二个环节自学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中我在关注两位老师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关注的同时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两位老师课始环节的设计有些相似,王老师是设计了与角有关的几道复习题然后出示两个角角1和角2,说一说谁大,知道是多少度吗?郭老师的设计是开门见山。课堂实录再现:课件上出示两个角(30和45),如图 )1 )2师:你能一眼看出谁大吗?大多少?

6、师: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想一想能不能借助工具来比较呢?能用三角板上的角来比较吗?(学生上来演示操作)师:那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呢?能用三角板上的角测量出来吗?师:要想准确地测量出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借助科学的数学工具量角器。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借助“量角器”来进行“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这个情境是我们教材中涉及的,我在思考这两个角一眼就能看出来谁大谁小了,还有必要用三角板上的角比较吗?比较的目的无非是具体大多少呢?从而引出课题。我感觉学生们似乎对这个情境不是很感兴趣,无独有偶两位老师在练习设计时我却看到了学生们兴奋的表情,介绍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时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放风

7、筝比赛的情境,风筝飞得很高我们不可能爬着梯子进行测量,利用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来判断谁的风筝放得高,郭老师设计了小明用同样的力量三次投沙包的情况,让学生们猜一猜哪一次投得最远,投掷方向与地面的夹角是多少度时投得最远。这两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吸引了学生,我们能否大胆地把这种情境的设计放在课始呢?从而让学生们课伊始需已生。我认为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开课情境至关重要。一节课的开始经常是让我绞尽脑汁。本节课的课始环节能否这样设计呢?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角?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师课件演示看到这个老朋友你想到了哪些与它有关的知识呢?预设:(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2.角有锐角、直角、钝角

8、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师:角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不信你看:这是体育课上小明用同样的力量三次投掷沙包的情况,课件出示请你来猜一猜他哪次投得最远,在学生们凭借感觉猜测的基础上,出示答案第二次投得最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明投掷的方向恰巧与地面形成了一个夹角,第二次是最佳的投掷角度,那到底是多少度呢?要准确测量角2就要借助科学的数学工具量角器。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借助“量角器”来进行“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班的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量角器有什么作用?量角器是怎么制作的?量角器如何测量角的度数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

9、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解读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

10、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观摩学习“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大港第一小学 汪月2014年10月20日,我有幸来到了大港第六小学参加四年级教研活动,感谢教研室安排了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感谢大港六小的王爱华和大港九小的郭倩两位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听完了这两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堂教学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两位老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

11、理念。非常佩服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无论是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各方面都值得我好好去学习。两位老师上了同一节课角的度量,本节课属于典型的程序性知识范畴,老师们均在课前准备的比较充分,都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地、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可见,调查学情,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重要。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课堂注重量角器的制作原理的形成过程。通过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的质疑、探索量角器的改进过程加深学生对量角器测量原理的认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后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做了充分的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数学本质的品质,为学生后期学习类似知识做了很好的

12、引导示范作用。步一步的教学,一环环的紧扣,让我感觉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准备,每一步要做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确,而且按照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更好。郭老师的课堂则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在每一次自学前给学生提供指向性明确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如何使用量角器。郭老师在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量角器,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方便了学生后期上黑板当小老师介绍如何量角。因此,我学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备课应该注意更多的细节,多思考对于学生的教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

13、解和接受。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积淀教学素养,向着研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努力。反思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能大港二小 熊洁10月20日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让自己收获颇丰。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了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六小的王爱华老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九小的郭倩老师扶放结合,从学生自学入手;两位教师的设计各有特色。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14、义。王爱华老师的这节课,独具匠心的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她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小角,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比较2比1大多少的问题。当小角不能准确的量时,再把小角分成小小角去量。遇到小小角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小小角等分成十份。进而再让学生量,当学生体验到量的时候数的很麻烦,再引导学生给它标上刻度,从而形成了真正的量角器。整个过程浑然天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量角器、量角单位、量角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二、精心设计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两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加入动画、声音、卡通形象等,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之

15、一,也是教师需要掌握与应用的技能之一。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有时过于依赖这些辅助手段,过于注重这些外在形式,反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是利用课件介绍量角器,动态演示量角的过程。在学生眼中一闪而过,几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这种可以长时间留在上面的内容,能够更好地给予学生长时间的视觉刺激。为此教师不能忽略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除多媒体辅助教学外,教师也应该合理利用教具,在黑板上展示重点内容,利用好这种长时刺激。可是量角器怎样才能长时间挂在黑板上呢?我自己教学这一课时,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量角器,有点费时,也不是很美观。今天郭倩老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人耳目一新。她自己打印了一个大大的

16、量角器,把它贴在了黑板上!授课时用彩色磁扣、磁棒等标出中心、0刻度线的位置,既直观又省时。这种停留在黑板上的长时视觉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给听课的老师们很大启发。我们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时老师也要多加思考与创新啊。 三、创设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有亲切感。两位教师都在这节课的最后联系了实际,将角的度量应用到了生活中。王老师联系了放风筝比赛、郭老师联系了掷垒球。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17、这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在这里也很感兴趣。可是课程已到结尾,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正如刘教研员所说,如果把这个兴奋点放到这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喜欢的问题情境中去度量角的大小,想必学生的兴趣会更高。总之,这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给了我很大启发。教学真的是门艺术。它没有对错,没有优劣,见仁见智。希望多多举办此类教研活动,开阔我们青年教师的视野,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太平镇第一小学 刘霞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郭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

18、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在上课之前,老师询问了部分学生的身高和体重,从而引出尺子和秤都是计量工具。然后,老师马上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种新的计量工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出来。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用三角板上的角去量,得出了2比1大的结论。通过让学生思考:2比1大多少?引出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认识量角器。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

19、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首先,老师给学生设计了3道自学提示,然后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学收获。在学生汇报完自学成果以后,老师通过课件演示了“1度和180度”,加深学生的认识。接着在黑板上贴上了一个自制的量角器,学生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到前面去指一指,认一认。知道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以后,学生们又拿着自己的量角器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自己量,然后和同位同学交流。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指名演示中,学生对量角的方法进行了补充说

20、明,然后老师以儿歌的形式对量角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探究大港福源小学 郭勇 参加了四年级的数学教研,听了王老师和郭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使我的感受颇深。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

21、生去探究,我们在课上不要流于形式,不要轻描淡写,要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去探究。王老师和郭老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王老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个角度的大小,最后通过探究学生制作量角器,通过学生的发现为主,再通过提问解答的形式进行再补充完善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郭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时,更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出示探究提示,让学生按照要求去探究知识。教学读角和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尝试,然后说说想法,再由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把自己经验进行总结归纳重点,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初步读出量角器的度数,在量角器上画40度的角时,由于画的开口不同

22、,学生比较两种画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是关键看零刻度线指着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尝试,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整个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听课体会大港四小 窦俊荣10月20日参加了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研活动,听了六小的王爱华老师和九小的郭倩老师“角的度量”两节课,收获很大。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

23、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用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的设计各有特点,由问题“2比1大多少”引出,王老师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郭老师利用教材通过自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关注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24、。两节课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这节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学生不仅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把握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和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两节课,课堂充分利用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使新课程体系走进完美状态。

25、角的度量评课大港六小 徐洪敏 10月20日,在我校举行了四年级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是王爱华老师和郭倩老师作课角的度量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堂注重体会数学的应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重视对量角器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一起体验量角器的改良过程,这对学生认识量角

26、器有很大的帮助,便于学生在量角的时候突破难点。在认识量角器的过程中,王老师的课件时时刻刻出现角,时时刻刻向学生强调了量角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郭倩老师的课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书自学,出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

27、怎么量的。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歌谣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总之,两位老师各有所长,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不一样的设计,同样的精彩太平二小 刘呈荣10月20日,在大港六小听了王爱华和郭倩两位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感受很深。这两位老师设计思路不同,但都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王爱华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教师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

28、以用单位角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把握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和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郭倩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引入新课后,出示自学提示,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学生同座交流,结合上述问题说说你的收获,通过学生的汇报,落实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

29、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贴出量角器的放大图,介绍它的组成,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描出规定度数的角,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量角的方法,因此,后面量角的教学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个人认为四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引入自学很有必要,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同时教师要指导方法,画出重点词句,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大港五小 郭玉芹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在大港六小的角的度量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关注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体验中产

30、生认知需要,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也不错。两位老师都从量角引入,让学生用同一标准的角去量已知的两个角,要想知道大多少,就得需要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这时,王老师并没直观的出示量角器,而是引导学生再细分小角,得出大几个小小角,一步步启发学生得出半圆工具,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小角多一些,引导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最后得出180等份的量角器,因为读角的需要又引出内外两圈刻度。这样让学生参与探索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量角时,自然会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很

31、容易就突破了“用量角器量角”这个难点。郭老师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自学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自己发现知识,通过交流、汇报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因为量角器上知识点多,郭老师把一个大的量角器粘在黑板上,这点设计非常新颖,学生能随时直观看到量角器各部分名称。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通过让学生在量角器上直观的找角、描角,让学生体验到:因为开口不同,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的应用也不同,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都比较关注学生的感悟,如王老师利用课件演示量角时,先出示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出示量角器,给学生一个示范的过程。郭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如让学生指内外圈刻度时,用手指

32、从0度划向180度,找角时,注意从中心点出发,很是细致。两位老师的教学脉落清晰, 层层递进,最后都设计了一道应用“角的度量”知识的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如何在课堂中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大港三小 闫林林我很荣幸在大港六小听了王爱华老师和郭倩老师的同课异构角的度量。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两位老师对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主动探索研究的重视,她们都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量角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下面我具体谈一谈。王老师的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逐步感受量角器的形成,在改进量角器的同时也完善了量角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另一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