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3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3、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
4、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
5、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
6、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
7、,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活动:观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8、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二)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
9、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推导过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平面镜问题的关键。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用虚线;平面镜成像,其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含义是像正立且与物等大。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澄清学生头脑中像的概念。要突破这一点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中像的准确定义,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蜡烛两只(
10、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2.教学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到一些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平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线和光束。 光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而从光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物体发出的光束,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结果,实际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在画光线时注意光的传播方式用直线表示,要用实线,而光的传播方向箭头一般标在直线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为平行光束、发散光束
11、、会聚光束三种情况。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现象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只发生反射现象,但有折射现象的同时一定有反射现象,只是反射现象有时极不明显而不考虑。通过作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有能量损失(被吸收)。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也要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因果关系要注意)(2)(法线居中)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成虚像的
12、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反射光线仍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而反射光线是无序的,不能成虚像的反射,但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两介质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5.平面镜成像。 演示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处,在A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
13、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关于像的概念让学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别是要区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画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14、。 B.照相,实质上是取得一个与人相似的一幅画片,只不过不是用笔画,而是通过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与长相具有相同的含义。 C.看电影也有人误认为是看电像,在初中就学过像的概念。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的图景,银幕上的图景对于底片(拷贝)来说是像的位置,像呈现在银幕上,作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应眼睛向着放映机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观的,观像是有范围的.若电影院银幕处未放银幕,放影机放影时,拷贝上的像仍呈在放银幕处。戴近视镜的同学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而是这些物正立缩小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 A.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性质。即平行光束经平面
15、镜反射仍为平行光束。发散(会聚)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发散(会聚)光束。 B.平面镜成像为虚像,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纸呈现给学生,通过作图,测量得出)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呈面对称。 6.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控制光路。 例1已知入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线。一束光线与水平成40角射来,欲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所放平面镜与水平面成_角。答案:20或70。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三)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
16、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
18、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19、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科学探究法等效替代法六。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
20、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
21、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
22、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
23、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
24、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