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68.16KB ,
资源ID:48401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40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原复习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原复习大纲.docx

1、马原复习大纲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B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A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B 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

2、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A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的发现.C 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D 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C 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3、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B 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D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C

4、10.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D 1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 12.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D 13.马

5、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B.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学说;C.唯物论和辩证法;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1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C 1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B 1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 17

6、.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A.吧实践当做物质性发的活动;B.是否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多项选择题BCD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CD 2.恩格斯说:“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左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将被发现。”这段话说明:A.唯物史

7、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和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没有任何差别;C.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D.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是一脉相承的。BCD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A.巴黎公社起义;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英国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ABCD 4.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包括: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B.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C.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

8、盾;D.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ABC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B.列宁主义;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D.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ACD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由在于:A. 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D.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ABC 7.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

9、提出:A.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B.符合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C.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已经过时。BD 年以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隔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他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B.它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它属于传统文化;D.它具有实践性、正确性、开放性和人民性。ABCD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C.解放

10、思想、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ABCD 10.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外历史上致力于救世济民的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种种设计和构想的区别在于:A.前者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后者没有找到解放的切实途径;B.前者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后者缺乏科学的理论;C.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D.前者是人类伟大的事业,后者仅仅是一种社会理论。BCD 11.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特征是: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B.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CD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吧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

11、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C 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的基本问题;B.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A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 3.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时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

12、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B 4.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5.“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 6.“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C 7.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

13、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D 8.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B 9.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

14、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时空性;D.可知性。B 10.“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A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根本区别。B 12.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正确表述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之间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C 13.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实践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物质运动时时空的形式。B 14.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B.人民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D.时间随人的感觉变化而变化。A 世纪70年代,印度发现了脱离人类社会而由狼抚育并与狼共同生活的“狼孩”。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

16、,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而且反映社会。A 1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辩证关系;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辩证关系。A 17.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物质生产劳动;B.政治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D 1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

17、.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C 19.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乱挖草原上的甘草,一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就沙尘漫天,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D 20.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石:A.实事求是;B.矛盾分析;C.唯物史观;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21.以为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让他去割草。他没养过养

18、,怎么认得羊草?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养赶出去,看养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了“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存在着: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本质联系;D.因果联系。A 22.“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世界史普遍联系的;B。世界史永恒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D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草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

19、总趋势。A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B 2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可知性和不可知性。C 2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B 27.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B.矛

20、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A 28.居安思危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 29.毛泽东早矛盾论中认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 30.“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

21、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矛盾进行分析;C. 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B 3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其基本含义是:A.抛弃;B.既克服有保留;C.纯粹否定;D.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A 3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B 33.吧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B 34.部分质变是指: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和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 3

22、5.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C.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D.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C 36.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灾区人民的顽强努力,历经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绵阳矗立在面前。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A.多果一因;B.同因异果;C.一因多果;D.同果异因。B 37.“大海捞针”是一种: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现实性;D.不可能性。C 3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断体现了: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C.偶然性

23、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B 39.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会成为多余的了。”这一命题:A.夸大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B 40.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有其因必有其果。A 41.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唯心

24、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B 42.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A.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B.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C.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是完全统一的;D.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进程的全部内容。D 4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是: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D.思维抽象。A 44.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这句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

25、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性。B 45.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性;B.是否具有强制性;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C 46.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既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性;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C 47.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创造的;B.人们可以

26、改正和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C 48.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A.目的性和计划性;B.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C.能动创造性;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A 49.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A.实践;B.规律;C.意识;D.人D 50.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进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这一事实说明:A.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B.主体的选择可以不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C.在社会历

27、史发展问题上,主体没有选择的自由;D.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和主题选择性的统一。B 5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思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A 5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B.主张精神可以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C 5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28、。D 5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时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 5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A 5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B 57.“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29、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根据和原因;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D 5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此诗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B 5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C 6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

30、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C 61.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C 62.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着。C 6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指的限度。B 64.哲学上的物

31、质范畴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 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 66.在工作中防止“过”和“不及”的关键是: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C 67.在哲学史中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

32、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的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C 6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A 69.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二、多项选择题AD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A.世界的本源问题;B.世界的状态问题;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ACD 2.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在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再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