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69.84KB ,
资源ID:48306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306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doc.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doc.docx

1、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doc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 【篇一: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 _论述题和答案】txt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 )关系。 2、“人际关系 ”作这专用名词是在 20 世纪初由( 美国人事管理协会 )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 称(人群关系论 ),193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 勒温 ),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 期

2、望理论 ),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 社会心理学 )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 物质 )和( 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 社会关系 )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 注意 )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 )阶段。 13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 疏远 )阶段和终止阶段。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

3、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2、( 莱维特 )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 轮式传递 )链式传递和( y 式传递 )。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 学家是( 戴维斯 )。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单线型 )、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休息型、( 学习型 )和活动型。

4、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 梅奥 )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 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 感情的需要 )。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 需要层次理论 )、e理论和( 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5、)。14、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 成员发展需要 )。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 成就动机归因 )。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 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 稳定性 )。 17 、社会测量法的结 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矩阵表示法 )、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 )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一、 填空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 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 认知 )成分

6、、情感成分和( 行为 )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 认识功能 )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 具体性 )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 )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 海德 )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 )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 经验 )、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 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 ),第二是(同化

7、 )。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提出来的。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 13 、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 )和(沟通对象 )。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 )改变。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一、填空题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 )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 认知协调 )和(认知失调 )。3、 “纽约到巴黎有 4800 多公里 ”与“北京今天下雨 ”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 )成

8、正比,与( 协调性认知数 )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 )和(改变重要性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 相反 )的关系。10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 )因素在起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 )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

9、可以应用于( 心理治疗 )、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 决策 )等方面。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 承诺升级 )。第五章 印象形成一、 填空题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 整体印象 )的过程。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 行动者 )、知觉者和( 交往情景 )。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

10、,这些假设称为( 隐含的个性理论 )。第 1 页 共 7 页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 加权平均模式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 )。 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 )和(新近效应 )。 8、(新近效应 )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 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 晕轮效应 )。10、 “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

11、身材矮小,灵活精明 ”。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 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 )。 12 、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 )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 戈夫曼 )提出来的。 14、亚历山大提出了( 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5 、( 自我表现 ) 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 象管理目的的技术。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 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第六章 人际知觉一、 填空题 1、( 人际知觉 )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人

12、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 )和( 身体语言 )。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 危险 )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 海德 )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 )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 (戴维斯 )提出的。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 7、( 凯利 )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 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 )的归因模型。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制源 ),二是决定( 稳定性)。 10 、控制源理论是由( 罗特 )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

13、控者 )和(外控者 )。 11 、控制源理论认为,( 内控者 外控者 )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 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 显著性偏见 )和(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 行为中心 )偏见。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 归因 )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第七章 自我知觉一、 填空题 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 )和( 一贯性)。 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 的 )和( 认知的 )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

14、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 )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 内在)的原因。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学习 )和( 归因 )两个方面。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动机 )、情绪和(认知 )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忧郁 )症。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 外在性 )、( 普遍性 )和( 稳定性 )等三个方面上。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 )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 行动失败 )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 )策略。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 )、(认知 )和(情第八章 自我导向 一、 填空题1

15、、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行为线索)和紧随其后而来的(行为结果 )。 2、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 1)问题识别,( 2)(承担义务 ),( 3)扩展自我管理,(4)( 习惯形成 )。 3、自我控制是以( 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 自身 )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 主观世界 )和( 客观世界 )两个方面。 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 无助感 )。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 人们之间 )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学会( 自我控制)。 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

16、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行为 的线索 )和(行为的结果 )。 绪 )几个方面。 11、时尚的形成经历了( 模仿 )、( 感染 )和( 从众 )等连锁反应,成为社会上一时的普遍行为。 12、时尚根据发展的过程,分 为( 阵热 )、( 流行 )和( 时狂 )。 13、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化态度)、(装饰)、(风度礼仪)和(生活行为)等几个方面。 14 、舆论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问题的发生)、(引起议论)和(意见的归纳与综合)三个阶第十章 利他行为一、 填空题 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 )及(榜样人物的作用 )。 2

17、、利他行为 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和(学习和模仿理论 )。 3、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经常表现为( 依赖性 )、( 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 ( 类似性 )、( 责任 )。4、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个人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单就社会规范来说,就有( 社会责任规范 )、( 互惠规范 )和(平等规范 )等会促进人们去帮助他人。 5、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奖赏 )。 6、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 执行助人行为 ),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 代价 )所影响。

18、7、利他行为不只是发生在( 紧急事态 )时,也表现在长期地承担(社会责任 )的行动中。 8、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受先天决定是(本能 )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 保存基因 )。 9、利他行 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中在解释基因判断的观点认为,个体是依据( 熟悉性 )和( 邻近性 )来推论基因的类似性。10、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 )和( 回报规范 )两种。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一、 填空题 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 才华和能力 )以及( 个性品质 )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 强

19、化的 ),另一类是( 认知的 )。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 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 )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 惩罚 )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 )和(人际吸引 )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 )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 互动 )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 )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 情景因素 )、( 个体特质因素 )和(类似和互补因素 )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 )、( 稳定 )、(深刻 )的特点。

20、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 真诚 ),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内部冲突 ),一类是( 人际冲突 )。 2、人际冲突的形式有( “零总和 ”)冲突和( “非零 总和 ”)冲突。 3、社会交换理论用( 比较水平 )来说明个体对于 交往结果的满意程度。 4、社会两难情况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 的(得益 ),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 )的一种情景。 5、社会交 换情景中混合型行为方式表现为(个人主义者 竞争者类型 )和(个人主义者 平衡者类型 )两面三刀种形式。名词解释第一章: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

21、心理关系。2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3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 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2 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

22、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3 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4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5 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6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

23、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7 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8 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1 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

24、的稳定的心理倾向。2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3 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4 登门拜访: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5 团体规定论:是一

25、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6 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7 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明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 ”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第四章:1 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

26、信念和知识等。2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人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坐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3、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衽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 “承诺升级 ”第五章名词解释:1 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

27、体印象。2 平均模式:是安德森提出的,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3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4 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5 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 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 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6 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

28、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7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8 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 程。9 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第六章:1 人际知觉: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 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

29、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3 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第 2 页 共 7 页4 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5 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为 “行为 ”吞没 “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为 “基本的归因错误 ”。6 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

30、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 第七章:1 行动者和观察者偏见: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进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2 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这显然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 3 自我障碍:是人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4 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 “习得无助”5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第八章:1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2 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3 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4 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 第九章:1 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人体不是以个人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