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87KB ,
资源ID:48222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22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对音乐课改的几点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对音乐课改的几点建议.docx

1、我对音乐课改的几点建议我对音乐课改的几点建议 音乐课程标准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交往合作,强调音乐审美体验与主动探究,倡导学科综合与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自颁布实施以来,在广大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确实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优秀的音乐课课堂教学实例比比皆是,这反映了音乐“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的积极实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甚至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也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试着结合对课改的认识,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下粗浅的剖析。一、问题思考(一)学科综合=大杂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旨在从根本

2、上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轨道向着全面育人的轨迹上转移,也就是从精英教育向着大众教育的轨道上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音乐课要有一种不同于学科教育体制下的全新特征。正确认识音乐课的学科综合,正确认识新型的音乐教学体制,是正确实施音乐课中学科综合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或没有正确的认识,出现了对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例如:课题是战马奔腾的音乐欣赏课,上课一开始,老师首先让学生完整欣赏一遍音乐,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骑过战马吗?听说过边防战士保家卫国的战斗故事吗?谁能讲一讲你们心目中的边防战士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同学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讲起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故事然后,老师让学生拿出笔和纸,把音乐中听到的情

3、景和场面画出来,眼看已过半节课,老师赶忙让同学们停下来,这时,还有许多同学正饶有兴致地没画完呢!老师赶紧进行下一环节: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自已的音乐想象把马刀战士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出来吗?顿时间,教室里一片狼藉,几个“敌特分子”还被“马刀战士”给“杀”哭了课后,任课老师讲述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根据音乐课题的新理念,我试图通过说、唱、玩、画等环节,把美术、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与音乐欣赏课进行综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出发点虽好,但简单地认为,“综合”就是“大杂烩”,无论什么课,都离不开“唱、跳、说、玩、画”等,这样的音乐课,除了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外,还能给学生留下什

4、么呢?课后的一次调查证实了这点,能够想起或哼出乐曲旋律的几乎为零。在教学中,适当的综合是必要的,但是要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削弱欣赏音乐演唱歌曲这个内容,就有目标不明确或重点不突出的疑问了,就有主次不分的弊病。再比如:唱歌课长江之歌,课的一开始,老师给同学播放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自然风光,流经的地域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播放的是“长江音乐”的背景,之后让学生听一遍歌曲长江之歌,再请同学翻出地图册,找一找长江的发源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关于长江的环境保护,爱护母亲河等问题。这位老师的整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探究地理、探究环保的方向,而不是引向探究音乐。歌唱长

5、江之歌却成了探究长江地理、研究环保的陪衬。怪不得,课后,有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节课上的真好,比我们的地理老师上得还好。”我认为偏离音乐文化知识内涵的综合教学,有可能局部地,甚至是全局地改变音乐课的性质。为了音乐课程上的需要,可以适当地引伸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偏离音乐文化内涵而仅有某些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只需要点到为止。因为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习音乐,而其他学科的,更加缜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传授或学生在课外去自学,可不能忘记了我们音乐教师的使命啊。(二)淡化双基教学=省略双基教学?新课标删去了“过分专业化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是符合

6、素质教育要求的。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学生中将来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长大后只能成为喜爱音乐的人。即使有些学生将来会成为音乐家,但现在不是,还是学生。所以,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教育。而不顾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种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因此,有的老师认为:现在音乐课可以不要音乐基础知

7、识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了,只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上可以忽视学生的收获,只要学得有兴趣,就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决非玩玩而已,玩过了事。玩应该是有目的的,是为教学服务的。新课标谈到如何看待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强调: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也就是淡化知识与技能训练并不是不要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例如:在教唱歌曲摇篮曲时,教师自始自终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模唱,没有老师教唱和纠正错误的

8、过程,对于歌曲中旋律音程大跳的音准,弱起节奏和速度、力度的要求,老师只字不提,只是让学生体验歌曲中母爱的情感表达,并让学生在座位上编出动作与手势进行律动。虽然课堂气氛活跃,我们也感受到教师的本意是突出情感教育和审美情趣。可是下课后,请同学完整地演唱这首歌,竟没有一位同学做得到。这样的教学,能达到课改的目的吗?我认为,课标中将乐理知识和识谱等有关技能融入唱歌、演奏、欣赏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意在使识谱等知识技能训练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知识的运用而非机械的记忆。如果我们通过课改培养出来的学生唱歌无音涯,不会基本的识谱,甚至还不如课改之前的学生,那我们的课改又有什么意义?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

9、教育了。(三)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是时下老师们的时髦话题。老师们谈得多了,课例见得多了,似乎就形成一种共识:主动参与就是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或表演、或讨论、或游戏。假如没有“动”的环节设计,这节课,就没有创新。记得我观摩了一节由北京特级教师执教的音乐欣赏录像课走进西藏,这节课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教老师把课上得那么具有艺术感染力,那么富有诗意。整个欣赏过程,没有过多的语言、动作,惟有音乐在教室中回旋。伴随着音乐,执教老师用板书提示学生“用心聆听”,用多媒体画面静静诉说“阿姐鼓”由来的深沉历史故事,用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暗示诱导,引领学生走近西藏,走进“珠穆朗

10、玛”,师生共同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境氛围,连听课老师也为之动容。可是,课的末尾部分,执教老师还是安排一个“动”的环节让学生到台前模仿藏人献哈达以及用大海碗喝青稞酒的情景。该老师的用意很明显,设置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通过体验或让学生通过观看进一步加深对西藏的印象,但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与主动参与目标相背离,将学生处于对音乐深层次的感动中拉回到对藏人世俗生活的表面化的模仿表演中。这样的表演连小学生都会,高中生表演它有何意义,对欣赏音乐又有何帮助?连这样资深的音乐老师都难免落入俗套中,可见现今的教学评价对课堂中是否有“动”的环节设计的关注了。显然,该老师的画蛇添足,也是为了迎合某种新观念。音乐课改中主动

11、参与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满堂灌而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假如将主动参与简单地理解为外在的“动”,以此替代传统教学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的静,那么对课改还处于浅层次的理解之中,总以为学生主动参与了,师生互动了,教学目的就达到。可实际上,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又如何呢?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参与是无交叉的参与,是无意义的参与。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是手段也是过程,目的是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为关注所学的内容,这才是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四)电脑=音乐教师?多媒体=公开课的点缀?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音乐学科以发展听

12、觉艺术为基本,而多媒体具有视听效应,借用它进行教学是非常合适的,但这能否象想像中的那样“获益匪浅”呢?有些多媒体制作得非常精美,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用之不当而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有些多媒体课堂教学老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电脑、大屏幕成了焦点。现在老师上课时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件好的事情到了我们一些人手里往往就变了味。例如:舍近求远,将歌曲范唱,费尽心思剪辑、翻录到光盘中,然后由多媒体播放,使得原本人情味很浓的人文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和谐人性化的关系,被冷若冰霜的人机关系所取代。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忽视了自身教学的能动性,

13、割裂了师生间的情感细节。我们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感情是音乐的灵魂。教师的范唱,除了声音,其体态、表情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更有利于学生自已理解歌曲,对感悟歌曲内涵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缺乏传统教学那种随时随地双向交流,灵活应变、挥洒自如的长处,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依赖多媒体。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总喜欢把课件做的花花绿绿,画面非常时尚,到处是动感,使得一些课件成了图片大展。一些不必要的板书性质的内容,干扰学生思维的声音,出现在课件中,往往使得一些学生只注意这些画面,甚至还讨论起屏幕上的哪些地方怎么怎么好看,还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学生的

14、兴趣是调动起来了,可注意力却分散了,课堂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却不甚理想,真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再看看我们业务主管部门又是怎样看待多媒体的呢?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次比赛,一律要使用多媒体而听课的老师又是怎样评价多媒体呢?很遗憾,他们也只是图看个热闹,用了就行,不管效果怎样。不用,还真觉得缺了点什么。现实中,由于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以及它在教学中到底应占有怎样的地位等问题没有可操作性的、细致的考察研究。因此,教学中把电脑等同于老师,多媒体运用往往游离于整个课堂结构之外,成了公开课的点缀。其实,电脑再神奇也比不过人脑,它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决不能包办代替一

15、切,尤其是音乐教师本身的教师主导作用。所以,老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应把精力放在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上,千万不要出现设计制作课件的时间精力花得比备课还多的现象。只要能把老师感到难以讲清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足矣。二、对策及建议以上,我就课改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片面做法做了分析。我认为,这主要是人们盲目追赶时髦以及认识不清所造成的。吴斌先生说过: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上,无论是课改还是教法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可见,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课改实施四年以来,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可能影响我们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得音乐教学无法体现新课标的根本价值。陶行知说:“

16、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是一种理性行为,而不是某些流行歌曲,这个月风靡全国,下个月销声匿迹。教学需要一种正确的可持续行为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支撑的教学行为是不能在根本意义上达到教学改革的效果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认为首先应解决教师观念上的问题。(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做教育改革的研究者任何改革,无论你设计多么周密,可是实施者不按设计者的意图去实施,结果可想而知。教育改革使学生获得了解放。解放学生,首先应先解放教师本身。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解放自己的思想。实施新课程,要求实施者的教学方式、

17、思维、教学方法、内容安排等都要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实施者教师新的认识。今天的教师面临着现有自身状况与新的教学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他们需要改变或提升原有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已在课堂中的角色和行为,需要涉及日益更新的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前面我们提到的种种误区,究其根源正是在认识上、观念上出现了问题。记得有个实验:将一只能跳得很高的跳蚤捉来,给它罩上玻璃罩。开始时跳蚤是不停地跳,期望冲破障碍,但是,在一次次碰壁后,它适应了玻璃罩给它的高度。当实验者去掉罩子后发现,这只跳蚤所跳的高度只能达到原来玻璃罩的高度,再也无法跳得像从前那样高了。我觉得,当新课改向我们走来时,虽然解除了多年

18、来罩在我们心中的玻璃罩,但很多老师迷失了自己,不知如何去跳高了,我想,这应是我们广大老师所面临的困境。例如:课标中基本理念第六条写道:鼓励音乐创造。众所周知,创作教学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许多老师在接受这样一个思想时,自己缺乏比较丰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背景,因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创作即作曲,还有一部分老师很困惑,就象那只不知如何去跳高的小跳蚤,根本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教师总是用固定的框式思维去限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的老师是看到人家好就机械的模仿,生搬硬套,根本没去思考成功的课例背后所支撑的理论,不管学生如何拿走笔就进行创作,以为进行了节奏、旋律创作,填填歌词就是创新

19、。因此,我认为:转变观念是关键,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已的专业发展。教师要多读书,多读读课程理论方面的书,特别是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一系列理念,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而新课程则把教师定位为“研究者”。因而,音乐教师不能光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的用到教学中。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形成个体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确立课程意识。(二)切实将岗位培训落到实处除了教师自身需要持续不断地获取教育理论的养分,还需要有专

20、业引领的支持。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师岗位培训有着较高的期待。然而,在众多的专业培训当中,真正让教师满意的却不多。教师的专业培训存在着抽象、空泛、与教师实际脱节的现状。我建议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专门的岗位培训,要确立新的培训理念,尝试改变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不灵活,特别是针对新课程的培训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培训过后仍是一头雾水的状况,代之以有时效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使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设计者与教师相互适应的基础上,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适合自已需要课程的开发过程。比如,在培训中可以让老师积极参与探究、争论,然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让教师看到表面的教学现象,而且透过现象去寻找它的理

21、论依据。不至于让教师停留在层面上的生搬硬套,而可以在理论指导下融汇贯通,举一返三,灵活运用。另外,在培训中要关注老师的差异性,并充份利用老师的差异性。记得有一次培训,其中一节课是让老师掌握如何在教学中选择“切入点”。专家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为例,给出了四个范例。参加培训的老师分小组(每个小组由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组成)就这些范例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展开讨论,讨论得非常具体,充分吸收了不同老师的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再进行全班讨论。最后,培训专家就全班的讨论结果加以概括、总结和补充,得出了选择教学切入点的几个标准,这样的培训让每个老师在专家

22、的组织下对这节课做出贡献,从其他老师和专家那里学到很多。这样的培训才能达到帮助老师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目的。(三)将课堂实践与反思、评课相结合如果说上课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反思就是解决怎么教得更好的问题。它可以督促老师自觉地学习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反思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音乐课程中把反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的美国教育家丽莲凯兹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去思考问题。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入深入的反思,他就永远不会成长,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一种重复简单的工作,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教师就象工人,学生就象产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

23、生产出毫无创新的产品,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比如反思教学过程时,要反思自已是否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设计得天衣无缝,多媒体制作得美轮美奂;学生对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师生之间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回顾、仔

24、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其次,真正要使评课制度落到实处,现在评课中有一种怪现象,光说“好话”,即使有不足,也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反正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的评课,不能很好地帮助老师深入地看待存在的问题,也就达不到评课的目的,要将课堂实践与评课相结合,在组织听课时一定要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同事间相互听课也进行评论,评课时一定要真诚,对事不对人,找出问题、疑难,大家共同来分析探讨。我校实行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个不错的、将实践、反思、评课相结合的途径,它可以为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提供多种机会。首先,它展示的是真实的课堂情景,这是反思的基础,其次,它拥有不同层次的案例问题

25、和多元的观点,这可以成为反思的“导火线”,此外,它嵌入相关理论,这才有助于提高反思的深度。学校先确定视频案例的主题,然后教研组抓住反映音乐学科的本原性问题确立子课题,在教学设计上重点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案例分析环节,首先是教师自评,以教学环节为载体,以反思为方式,经过反复思考,执教老师写下自已的反思和教学困惑。接下来是教师之间和互评,以问题为载体,以讨论为方式,教师之间形成不公地评论授课中的优缺点,最后请专家点评。他们应用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开难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督促老师自觉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帮助老师理清上课的思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设计,也让评课老师看到上课

26、老师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修养,对授课的教学行为作出更合理的评价,对课中的缺点不足也能进行理性的分析,专家的点评更可让听课者认识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思想认识上的偏颇,避免了多走弯路。四、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如今正处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轨时期,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反之,我们的改革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诸如孩子兴趣很高,课堂精彩纷呈,结果是学无所得的情况就不会只是极端的个例了。素质教育并非不要教学质量,而是要有更高的音乐教育的质量,要降低的只是专业化的技术难度,但同时要提高音

27、乐体验的质量。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比如学唱歌曲摇篮曲,学生连基本的发声方法都不清楚,怎么吸气、怎么唱连音一概不知,你让他怎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达母爱的伟大。这些就需要我们利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知道摇篮曲这种类型的歌曲,要采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唱法、怎样的力度来演唱最合适,并尝试着自已也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课程改革需要全新的理念来把握,创新教学需要老师不断努力,推成出新。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明白一点:只有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是成功的创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能造成另一个错误,而绝非是我们改革所要得到的结果。以上是我就音乐课改中存在的现象的粗浅分析,愿与关心音乐的同仁携手起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实效”的音乐课堂,共同迎接音乐教育辉煌的明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