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3.94KB ,
资源ID:48181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181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docx

1、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2 第一节 发展基础.2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3 第二章 总体要求.5 第一节 指导思想.5 第二节 基本原则.6 第三节 主要目标.7 第三章 定位与布局.8 第一节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 8 第二节 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10 第三节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13 第四节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15 第四章 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 16 第一节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16 第二节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18 第三节 整合发展产业园区. 19 第四节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0 第五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21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2 第二节 构建高速共享信息网络. 25 第三节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26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 第五节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29第六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0 第一节 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30 第二节 实施环境共治. 33 第三节 建设绿色城市. 35 第四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36 第七章 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36 第一节 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6 第二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38 第三节 参与“一带一路”务实合作. 39 第八章 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39 第一节 建立要素市场一体化管理机制.39 第二节 建立基

3、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41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43 第九章 规划实施.44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44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44 第三节 营造舆论环境. 44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

4、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 27 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 15 个市,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常住人口 9094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和 %。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 2030 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

5、长新空间,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第一节 发展基础区位优势明显。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城镇体系日趋健全。重庆、成都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6、,县城(区)和建制镇分布密集,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 113 个,远高于西部的 12 个/万平方公里和全国的 23 个/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成渝城市群各城市间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贸往来密切,区域交通、农业、商贸、教育、科技、劳务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川渝合作进程逐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既具有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强力支撑,也具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拓展成渝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

7、镇化已成为优化城镇化布局的战略选择,加快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已成为促进发展空间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将促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加快向中西部城镇化地区倾斜,为成渝城市群加快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扩大成渝城市群开放新优势。“一 4 带一路”战略实施使西部地区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有利于成渝城市群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强化与广阔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形成西部开发开放新平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培育成渝城市群发展新动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有利于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支撑引领作用,提

8、高成渝城市群对外交通网络通畅水平,密切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潜力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也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和突出矛盾,主要包括:核心城市背向发展。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协调合作机制仍需健全,空间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高端发展平台的谋划和建设竞争大于合作,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经济尚未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协调。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地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人口经济集聚能力不强,部分区位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城市发展潜力亟待挖掘。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不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不够,对中小城市和小

9、城镇带动辐射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对外运输通道有待完善。重庆、成都与其他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仍在建设中,城际高速网络尚未形成。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三峡枢纽通过能力不足,以重庆、成都等为起点的中欧班列运输有待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能源水资源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5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矛盾加剧,水土能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部分支流水环境恶化,整体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行政壁垒未完全破除,要素流动不畅,区域内统一市场和信用

10、体系建设滞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破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在成渝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培育发展城市群,要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强化协同、优化格局,探索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新路子。 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

11、经济增长极;以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培育发展中小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强化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重点,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辐射带动农业 6 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合理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发挥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二节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培育发展城市群为导向,优化整合区域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生

12、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空间结构,形成推动全国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分工协作,以大带小。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发挥重庆、成都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坚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发展小城镇和现代农业,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道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将绿色城镇化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3、形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构建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共守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推动绿色永续发展。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强化制度创新,消除行政壁垒,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 7 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机制。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成渝城市群创新共同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城市群演进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群形成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使城市群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

14、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建立健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旅游消费等功能初步培育形成,具有国家级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集聚等功能更加强化,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现代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得到提升。重庆、成都核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实力较强的城镇密集区初步形成,区域开放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发育壮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有效增强。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和生态格局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进程

15、加快,产业集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内陆开放高地全面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基本形成。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通信、能源、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 8 成为主导,整体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的机制不断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

16、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川渝合作、各类城际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跨界地区一体化步伐加快,多元化主体参与、多种治理模式并存的城市群治理机制建设取得突破。到 2030 年,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同城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章 定位与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空间格局是城市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要素聚集,形成集约高效、疏密有致的空间开发格局,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

17、市群。 第一节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建设人居环境,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 9 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围绕上述总体定位,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高地,建成

18、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等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开放高地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强化对内合作,依托西南西北通道强化对外开放。完善开放体系,健全开放平台,创新内陆开放模式,建成西南地区国际交往中心、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支点,打造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

19、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深化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突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统筹规划、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总结推广行之 10 有效的经验做法,全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依托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和风景资源丰富、山水聚落独特的优势,建设显山露水、透绿见蓝的区域开敞空间,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

20、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市,形成城在绿中、道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城市群。 第二节 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带动功能,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打造成渝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铜梁、璧山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脊梁”。加快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线交通枢纽建设,构

21、筑发达的基础设施复合廊道。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支持沿线中心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培育沿江城市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充分发挥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泸州、宜宾、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等节点城市发展,培育形成沿江生态型 11 图 2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城市带。发挥沿江区位和港口优势,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增强泸州、宜宾、涪陵、长寿、万州等产业园区支撑作用,建设临港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物流基地。规范开发秩序,严守生态红线,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优化成德

22、绵乐城市带。依托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绵阳、德阳、乐山、眉山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提升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镇集聚带。依托沿线产业基础,发挥天府新区、成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平台优势,围 12 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创新驱动的特色产业集聚带。提升重庆核心功能。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

23、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约束性作用,根据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自然因素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

24、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包括自贡、内江、泸州、宜宾的市区和部分县(市),促进自贡内江联合发展、泸州宜宾沿江协调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包括南充、遂宁、广安的市区和部分县(市),加强与重庆协作配套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跨 13 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包括达州市部分地区、万州、开县和云阳部分地区,加快达万综合通道建设,促进万开云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向东开放的走廊。 第三节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

25、,以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建设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为支撑,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分担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当扩大城市规模,与邻近区县一体化发展。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发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发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发展。专栏 1 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规模万州。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 15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30 平方公里黔江。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