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9.23KB ,
资源ID:48119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119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共5篇修改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共5篇修改版.docx

1、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共5篇修改版第一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杨芳芳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

2、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二、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四、译一译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五、赏一赏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前两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仅“沙似雪”、“月如霜”已足以触发征人怀乡思归

3、之情,更何况“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烽前”、“受降城外”!这一联用对偶句,连两个地名也字字相对。“受降城”、“回乐烽”如果名实相符,那么吐蕃归降,征人便可享“回”乡之“乐”,可如今这里是防御吐蕃的前沿阵地啊!作者另有暮过回乐烽诗:“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南来。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乐未回”是故作慷慨之词,其实是正话反说。这两个对偶句正是巧用地名与实际的尖锐矛盾及其寂寥、凄冷的眼前景引发征人的思“回”之情,为第四句蓄势。 后两句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今于“回乐烽前”、“受降城外”忽传羌笛

4、之声,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前三句蕴含的思乡之情,都汇聚于“尽望乡”的神态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

5、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诗中未用久戌、思归之类的字眼,一二句绘色,第三句传声,第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

6、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分析如下: 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多年来,各小

7、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文本

8、解读 1、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 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他最

9、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诗是这样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

10、有也。”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 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 活动4【讲授】解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代词话在欣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时往往要提到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这是由谢庄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中化出来的,但到了苏东坡时代,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传统母题的共用想象途径。这个联想途径,早在唐朝就广为运用了。 课本里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由

11、于这已经成为一个套路,在比较有追求的诗人来说,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思乡的愁绪,就嫌有点单薄。故李益这里,增加了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地方的特点:这不是在中原,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沙漠地带。故第一句就写沙漠上月光的特点: 回乐峰前沙似雪。 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的月亮的反光之强烈。第二句: 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就是说,不管是沙还是月光,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这样就构成了一片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空旷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上,一望无际,毫无阻隔,看到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是很自然的吗?但是诗人可能觉得这太套路了,于是就在这样的空旷的天地之间增加了一个元

12、素: 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就是胡笳.这是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再加上这么空旷和天地,月光普照大地,空间广阔,直视无碍,故征人望乡,不是随意一望,而是望了“一夜”。这里也写了失眠,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直接写到,而用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字眼“望乡”。这当然是一夜失眠的原因,也是一夜失眠的结果。 比这一首写得更精致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 开头两句是琵琶乐曲的不断变换,变来变去总归是“关山离别” ,“边愁”,人心的,战士对家乡思念被听觉意象不断变换逗起心里“撩乱”的动态,但是到了最后一

13、句“高高秋月照挂长城”,变成了视觉的图画。月亮的形象高高挂在长城之上。月亮是思乡意味,和长城为征人的驻扎之所,月光无远不届。诗歌的意脉表现为从听得心烦,突然变成看得发呆。 值得一提的是,月亮不管是圆月还是新月,在古典诗歌中引发的想象都是美好的。但是,这并不是诗歌想象有全部。在现代派诗歌中,这种想象变得复杂起来。 余光中在月光光这首诗中,把“月光”比作“冰过的砒霜”。这和传统意义上,月光是与思念亲人的亲情和温情联想机制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忧愁,也是美好的,甜蜜的。而余光中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月光不是温馨甜蜜的感觉,而是有毒的感觉,它是

14、一种陌生化,但它是合理的,与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是有联系的。“月是冰过的砒霜”,在表层是陌生化,而在深层则是自动化。这个自动化与余光中特别的感情经历有关。如果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不是艺术了,任何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可以乱写了,例如,“月光光,月光是泥巴”行不行?不行。这倒是陌生化了,但没有深层的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的支持。余光中的则不然: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关键是这个“伤口”。为什么月光照在身上有落在伤口上的感觉?“伤口”这个词语本来是生理方面的,但这里显然不是,而是心理方面的。逗引诗人思乡的月光居然变成了落在伤口上的砒霜,这肯定是思乡而不得回

15、乡的结果。联系余光中二十多年不得回乡的经历,不难明白,这里,这位台湾诗人心灵深处的隐痛。 他看到月光就害怕,已经成为一种病了;他看到月光又非常喜欢,已经达到爱恋的程度了。“月光”的语义衍生、颠覆,陌生化了还不算,还要在颠覆的基础上再颠覆,在陌生化的基础上再陌生化,使之互相矛盾:既有“恐月症”,又是“恋月狂”。 这个“恋月狂”中,隐藏着很复杂的学问。 它之所以成立,不但因为诗人的经历而合理,而且因为文化上的中西合璧而精彩。飞白先生在分析科尔律治的诗中的月亮是疯狂的(lunatic)。“其词根是拉丁文的月亮(luna),把二者结合起来,lunatic就是月狂。”为什么月要狂呢?因为月亮女神的名字叫

16、做“luna”,她看到一个美少年就吻了他一下,为了不让这个少年变老,就让他长睡不醒。每逢她经过就给他一个吻。你看这个女神是不是有点疯狂?这个故事写在济兹的长诗恩底弥斯中。1注: 1 飞白比月亮诗海游踪之旅,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 活动5【活动】赏析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

17、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

18、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第三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李益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

19、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1 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

20、唐诗存诗二卷。【注释】 、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芦管:即指题中之“笛”。【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

21、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2 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

22、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

23、诵课文知识点检测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3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4 寒山

24、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5.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知识点检测参考答案: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分 3、“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3分 5 4.答:前诗抒写

25、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5.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6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

26、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7 8 第四篇: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2分)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

27、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 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

28、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

29、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第五篇: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30、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

31、?(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