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对策研究模板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对策研究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各地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换代问题, 为此, 要努力创新合作方式, 开拓合作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努力解决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缩小”数字鸿沟”, 加强区域共享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鼓励实行跨区域的资源开发, 创导”异地开发”的理念, 帮助欠发达地区建设一些具有示范作用和扩散效应的项目, 增强”造血”功能, 帮助欠发达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点应是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强化其共性技术开发、 营销网络建设、 融资平
2、台与物流平台建立, 以及相应的人才开发培育等功能性平台的建设, 而且构建若干具有国际性要素集聚优势的开发平台作为核心载体。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对策研究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 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 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 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产业集聚能够经过其竞争效应、 学习效应和产业相关联效应, 包涵示范、 推广和带动效应提高产业效率; 由于产业链的存在能够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程度, 降低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因此, 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现阶段来看,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发
3、展, 至少必须具有地域化集聚、 专业化分工、 社会化协作三个基本特征。、 地域化集聚。因为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 自然会形成地域优势, 根据地域优势进行科学分工是工业化发展的规律。企业集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 由龙头企业带动, 配套企业跟进, 构成自发性企业群落, 经过衍生、 扩张、 拓展为更大范围、 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 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 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 这也正是其能够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 把人员培训、 销售网络的建立、 运输成本的降低、 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到专
4、业化的分工里去了。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 就有可能形成地区性新产品、 新技术的孵化器, 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 从而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大量的劳动力得以就业, 不但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 还能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社会化协作。随着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 一批专司服务的企业就会出现, 专业提供产前、 产中、 产后服务。同时, 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 物流、 资金流以及信息流, 还会带动运输、 仓储、 电信、 餐饮、 旅馆、 娱乐、 教育、 卫生、 中介服务、 金融保
5、险、 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内聚集了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 每一种产品都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 下游企业能够轻而易举地选择到质量最好、 价格最优、 服务最完善的产品, 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求资金支持, 提高技术水平, 扩大生产规模, 严格内部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在这里, 地尽其利,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三个转变”达到了完全落实。、 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国内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显示, 中小民营企业是集群的主体。中国的现实是, 中小民营企业从数量上将永远占绝大多数。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将比扶持单体的中小企业更有效率。
6、、 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 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 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将日趋完善, 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有利于发挥区域性品牌效应。一方面, 产业集群奠定了打造区域品牌的优势, 另一方面, 区域内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 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响增强区域品牌的效应。与单个企业、 单个产品的品牌效应相比, 一个地区的品牌效应更形象、 更直接、 影响力更大, 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集聚和提炼。由于产品成了地区品牌, 地方政府也更容易在质量监控、 行业标准、 市场培育和开拓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推进。因此, 区域品牌的周期会更长, 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大
7、。、 有利于拓展国内外市场。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在于它的产业规模以及在产业规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穴能够是虚拟的?雪、 区域性品牌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地域化集聚和区域品牌效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 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虽然是中小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非自觉性的制度选择, 但却显示出了其内存的经济规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既保持了中小民营企业灵活多变、 反应敏捷的特点, 又能形成群体规模,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
8、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经过集群化发展, 能够大大提高经济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十一五”期间中国应大力发展三大产业: 、 劳动密集型农业; 、 制造业中的新兴主导产业; 、 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主导产业。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劳动密集型农业。从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 还要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扩大农业的就业容量。第一,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第二,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业。经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农业, 适当让出没有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市场, 中
9、国农业资源配量将会得到优化, 就业容量也会随之扩大。第三, 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经过综合治理、 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能够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 制造业中的新兴主导产业。在”十一五”期间, 应该并有可能成为新兴骨干产业的制造行业有: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纺织和服装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从增长潜力、 产业带动力、 吸纳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增长效应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前三个行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纺织和服装制造业, 有可能成为重中之重。 、 服务业中若干新兴主导产业。今后, 服务业应该成
10、为优先发展的行业。按照增长能力、 吸纳就业能力、 产业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房地产业、 物流服务业、 社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部门有可能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产业。 首先, 房地产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载体, 直接涉及钢铁、 水泥、 有色金属、 机械、 化学、 建材、 电器、 仪表等多个行业。房地产业的发展, 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有强烈的诱发和乘数作用。中国服务业各个行业中, 就业吸纳弹性最高的是房地产业, 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将近, 增加就业的潜力大。同时, 随着城镇化水准的提高, 也会对房地产业及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带动力。高速公路、 地铁、 轻轨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将在城市化进程中快
11、速增长, 从而带动相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伴随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将有力促进建筑、 建材等行业的增长。第二, 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业覆盖了分销服务业、 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包装业等, 从业人数多, 就业层面广, 增长迅速而且潜力巨大。按年底的统计, 中国物流业就业人口已达万。可是, 物流业就业人口在中国总就业中的比重依然较低,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高增长性。仅外资进出口业务就能为中国物流服务业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如果中国物流服务业的就业达到总就业人口这个保守估计的数据, 就将提供大约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由于当前中国物流业不够发达, 专业化程度不高, 致使中国企业平均
12、物流费用占商品价格的, 物流过程占用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发展中国的物流服务业, 提高中国物流服务水准和品质, 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新兴主导产业是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就业者来说, 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中国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 年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还不足。如果中国社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达到, 就能够新增就业岗位约万个。 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其增加值可与石油、 钢铁、 汽车等传统的世界大产业相比。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力很强。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产出比
13、例大约为, 旅游经济对全球的贡献率超过。加快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全面转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现在还远不是制造强国。在国际制造业的产业链上, 我们主要处于中低端。为了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迎接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的转移, 我们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 加快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转型步伐, 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当前,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一是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 为地方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制造业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投入将进一步增多。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经济
14、将会更全面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市场, 这将给对外贸易和工业品出口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经济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 自由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必将给地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撑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各级政府把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当作重要的工作来抓, 这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振兴现代制造业, 符合中央精神和国家发展需要。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 支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依然是制造业。历史经验表明, 在现代化过程中, 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抓住了制造业, 特别是
15、现代制造业, 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中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以及国防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无不依赖于制造业的先进和强大。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 大力振兴制造业, 推进机电一体化, 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就为我们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地方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政府培育, 政府培育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的具有集聚经济性的产业组织。地方产业集群不但构成当今世
16、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因此, 对中国许多落后地区而言, 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技术含量低、 竞争力低下, 寻求经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当地关联企业走向产业集群的路径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路径市场路径有其独特的规律, 当交易费用很大时, 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 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厂商的数量有限, 而有限的市场也抑止了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 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 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 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 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
17、的市场区域形成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 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 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 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 产业链不断分解、 拉长, 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着提升, 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 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 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集群形成的成本路径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扎堆”能使各自的成本不断下降, 企业就有集中”群居”的激励
18、。成本递减与市场扩张一样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企业的集聚, 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 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 竞争对手的存在, 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 改进产品与服务, 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 竞争对手的集聚将经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 企业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 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 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 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 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依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 政
19、府经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 引导专业化分工、 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 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则产业集群有可能形成。( ) 、 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 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政府主要职能之一, 就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地方产业政策主要存在两个弊病, 其一, 不顾产业现状而盲目紧跟热点, 对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别偏爱; 其次, 产业政策过于宏观, 关心的焦点往往放在产业层次, 而忽视发展路径。因此地方产业政策首先要因地制宜, 立足自身比较优势, 提出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其次, 各地在提出了拟发展产业时应该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更为深入的
20、考虑。比如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 、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降低交易费用政府经过减少行政审批、 降低各项收费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个渠道, 经过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 、 特定产业集群的强制性培育强制性培育并不是对经济的武断干预, 而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从而使得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新环境与利益机制中, 按照集群发展的要求自我调整。政府的培育措施能够包括: 一是经过知识与理念的传递, 营造培育产业集群的氛围。二是经过对
21、产业发展的公共性需求进行投入, 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三是经过原料提供与市场拓展等的专业化经营, 强化与引导专业化分工。加快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加快产业空间布局调整, 加速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既涉及具体战略构想的形成, 又涉及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许多问题。从市场经济条件下, ”十一五”期间地方加快城市空间布局, 解决区域差距过分扩大, 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来看, 关键在于: 、 制定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都应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时, 各区域都要科学地制定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选择一条适合区域
22、特点的产业经济发展道路。在具体战略的制定上, 必须讲求一定的战略组合和措施配套, 要把城镇化、 工业化、 产业升级与转换、 外向带动与区域联动等方面的战略统筹起来, 协调配合, 不能只顾其一, 不及其余。 、 积极培育区域产业经济增长极, 实施多层次多极的空间战略。地方应依托现有的城镇格局, 选择现实基础较好、 发展潜力较大、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的城镇作为经济增长极, 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重点扶持一批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从而构筑起地方多层次的多极经济增长中心, 用一种全局较为均衡的局部不均衡的战略来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23、, 逐步消除区域经济的分化现象, 改变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格局, 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中心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同时, 要力促资源、 资金、 产业、 人口等要素和生产在这些城镇的相对集中, 使之形成完善的网络, 营造和培育增长极,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努力推进产业转移与整合, 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各区域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因此, 要努力创新合作方式, 开拓合作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努力解决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缩小”数字鸿沟”, 加强区域共享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鼓励实
24、行跨区域的资源开发, 创导”异地开发”的理念, 帮助欠发达地区建设一些具有示范作用和扩散效应的项目, 增强”造血”功能, 帮助欠发达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 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 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实施, 这方面国内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如对特定产业和特定区域的投资补贴、 就业补贴、 开发奖励、 税收优惠等, 对产业和区域分级分类按不同比例实行倾斜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减缓市场力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对缩小区域差距有较明显的效果。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一体化, 使国际、 国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
25、烈。面对如此的竞争环境, 一个地区或城市只有熟悉竞争对手或伙伴的发展状况, 认清自身的处境及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保持快速、 健康发展。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高地的关键因素。加快发展和壮大制造业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石?熏是地方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 ”十一五”期间地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制造业为主体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区域特色经济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力
26、量, 推动区域特色经济从”块状经济”阶段走向产业集群经济, 将是战略转型的关键。因此, 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应以制造业为主体, 立足于现有块状特色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延展产业链, 扩大专业化分工协作, 着力集成优势。政府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点应是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强化其共性技术开发、 营销网络建设、 融资平台与物流平台建立, 以及相应的人才开发培育等功能性平台的建设, 而且构建若干具有国际性要素集聚优势的开发平台作为核心载体。二是扩大招商引资, 提高对内、 对外开放力度。招商引资是加快产业更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利用外资的质量高低和规模大小, 相当
27、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吸引外资主要依靠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强大的协作配套能力, 以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转变。一方面要仔细分析园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 找准优势定位和产业定位, 有目的、 有重点地发展配套企业, 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强大的配套能力, 吸引跨国公司、 龙头企业来投资兴业; 另一方面要注重投资软硬环境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精减审批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同时, 加大对内开放力度, 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开放力度, 重视对民间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三是建立起工业化、 城市化和信息化良性的互动机制。工业化、 城市化和
28、信息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三大主题, 三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一般来说,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引起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规模的扩大, 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集中, 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 而城市化更是有利于信息化的实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强烈的带动作用。四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推动产业集群, 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 有保有压, 走出园区经济的误区, 推动园区经济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之路。五是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营造良好发展
29、环境, 放手鼓励扶持个私经济发展, 提升三资工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放开搞活国有经济, 扩大和提升地方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重点应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功能, 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环境方面。正确选择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道路, 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 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 技术投入的政策, 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 引导企业经过专业化提高技术、 扩大规模、 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的政策, 促使决定性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高技术、 高管理、 高增值企业脱颖而出, 持续
30、扩张; 重视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 高管理、 高增值企业来城市落户。六是从政策措施上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首先, 从农业看,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品质, 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基础条件。第二, 加大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就业。第三, 要利用全球科技与市场资源,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速升级。第四, 形成促进高增长行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一要加快住宅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二要保护、 引导、 加强汽车产业的良好增长态势。三要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促进房地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