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0.15KB ,
资源ID:478490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849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1、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02年版)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宣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 及各项工程建设,临时建设、个人建房除外。第二章 建设用地第一节 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性规定第三条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 按照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第四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一)

2、 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划分, 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 符合经批准 的详细规划规定; 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 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性质 和本规定附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二) 凡附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 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确定适建范围 ;(三) 需改变已批准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 应编制规划修改方 案,并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 不宜在城市主、 次干道两侧布置底部小型商业, 上部为住宅、办公的建筑。 第二节 建设用地建筑容量控制第五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3、参照本规定附表二 执行。第六条 附表二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工业建筑除外),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 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 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 分类规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 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 合控制指标;不同层数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按各类别换算综合控制指标。第七条 对未列入附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 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工厂、仓储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详 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第八条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含) 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块

4、必须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其建筑容量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建设用地面积小于 3万平方米的开发地块,其建筑容量控制,已编制详细规划的, 按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应参照附表二的规定执行; 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结合用地周边现状情况、 区位、交通、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第九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 低层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为 1000 平方米;(二) 多层住宅建筑、多层公共建筑基地面积为 1500 平方米;(三) 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公共建筑基地面积为 3000 平方米。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 但有下

5、列情况之一, 且确实不影响城市规 划实施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 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 确实无法 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处于特定区域的建设。第十条 原建成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或达到本规定值的, 不得在原有 建筑用地范围内新建、 扩建(含加层) ;确因公共利益需要新建、 扩建(含加层) 的,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第三章 建筑间距第一节 住宅建筑间距 第十一条 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含南北向和东西向),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1.

6、30 倍,且 最低值不得小于 10 米;(二)垂直布置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8 倍(且最小值为 6 米),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6米;当山墙宽度大于1 2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 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45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计算建筑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45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时计算建筑间距。第十二条 多层条式住宅之间建筑的间距,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 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 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 , 指正南方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 015(含),其间距

7、 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 1.30 倍(列入市危旧改项目的新建居住建筑其间距 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 1.25 倍);2朝向为南偏东(西)方位角在 1530(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 款第一项规定进行偏角方位系数 0.9 折算;3朝向为南偏东(西)方位角在 3045(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 款第一项规定进行偏角方位系数 0.8 折算;4朝向为东西向的或东偏南(北) 45范围内的建筑间距,按本款第一项规定 进行偏角方位系数 0.9 折算; 5条式住宅建筑,当被遮挡建筑的阳台累计长度大于整体建筑长度的 2/3 时,按本款 13 项计算的建筑间距,应自被遮挡建筑物阳台边算起。(二) 垂

8、直布置的间距:1南北向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 0.8 倍(且最小值为9 米);2东西向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6 倍(且最小值为 8 米);3当山墙宽度大于 12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45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第 13 项计算建筑间距;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45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时计算建筑间距。(四)多层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 且底层为非居住用房时, 其间距计算不得 扣除底层相应高度,必须按本条(一)、(二)、(三)款规定从室外地坪起计 算;对沿城市

9、道路的, 且底层有非居住用房时, 其间距计算可扣除底层相应高度, 但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0 倍。第十三条 高层住宅建筑应进行日照分析, 其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要求和下列规 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建筑正面朝向为正南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 45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 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 0.5 倍,且面宽长度小于(含) 35 米的最小间距不 小于 30米,面宽长度大于 35米的不小于 40 米; 2建筑正面朝向为东西向的, 包括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 45至 90度范围内 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最小值不小于 25 米。(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

10、南北向垂直布置时( T 型或倒 T 型),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 度的 0.3 倍,且其最小值为 18 米;2. 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H型或U型),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3 倍,且其最小值为 18 米;3.建筑山墙(建筑短边) 宽度大于 14 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控制。(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45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45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控制。 第十四条 高层住宅建筑与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 定,并同时满足较高建筑的消防间距要求:(一) 遮挡建

11、筑为低层建筑的按低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二) 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三) 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按高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第十五条 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控制:(一) 低层山墙间距不小于 4 米,有规划道路的,间距不小于 7米。山墙面开窗 的建筑,其山墙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6 米;(二) 多层山墙之间,其间距不小于 6 米,有规划道路的,间距不小于 7 米。山 墙面开窗的条式建筑,其山墙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8 米;(三) 低层与多层山墙间距不小于 6 米,有规划道路的,间距不小于 7 米。山墙 面开窗的条式建筑,其山墙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8 米;(四) 高层与低、多层住宅之间

12、山墙间距不宜小于 13米,高层与高层建筑之间山墙间距不应小于 15 米。第二节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第十六条 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6 倍,且 不小于 10 米;非平行布置最窄处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6 倍,且不小于 10 米。第十七条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多、 低层非住宅建筑, 平行和非平行布置时的最小 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且不宜小于 6 米。第十八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的, 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 的0 .3倍,且不小于18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 .25倍,且不小于 13 米。第十九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非平行向布置的,其最窄处

13、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0 .25倍,且不小于13米。第二十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不小于13 米;非平行的最窄处间距不小于 13 米。第三节 住宅与非住宅建筑间距第二十一条 住宅与非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 非住宅建筑北侧为住宅建筑或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时, 按住宅建筑间距要求执行;(二) 住宅建筑北侧为非住宅建筑或非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时, 按非住宅建筑间距要求执行,且低层、多层建筑最小值不得低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8 倍。 第四节 其它规定第二十二条 托儿所、幼儿园、 老年人和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 医院病房 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大中小学教

14、学楼等国家规范有特殊规定的其它建筑, 其建筑间距须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第二十三条 加油站、液化气站、危险品仓库等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的建 筑间距,按专业规范执行。第二十四条 上述建筑间距及系数要求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 对有地形 高差的, 可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间距中折算, 但多层、 低层住宅南北向间距不 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0 倍。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 城市道路两侧, 沿路同侧同向布置的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 在符合 消防规定的同时须满足城市景观要求。第二十六条 相邻受遮挡建筑为临时建设或违法建设时, 其日照和建筑间距可不 予考虑。

15、第四章 建筑退让第二十七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和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水域)、电力线 路保护区两侧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消防、环保、文物保护、 市政管线、 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 法规和规范要求外, 应同时符合本章 的规定。第二十八条 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线时,按其相互间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 * 第二十九条 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的距离实行对等退让的原则并按以下要求控制 (当退让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退让用地边界距离按附表三规定的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系 数控制,且应满足最小距离要求;(二)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住宅建筑, 并已经完成建设或已按批

16、准规划正在实 施的,除应符合附表三的规定外, 须同时再符合第三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三)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文、教、卫建筑或其他建筑,并已经完成建设或已 按批准规划正在实施的,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按附表三中文、教、卫 建筑或其他建筑的退距控制,同时须符合第三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四)相邻地界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退距按附表三中其他非住宅建筑 等组合的退距控制;(五)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的退让,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退 让城市道路红线时按次高类别执行。第三十条 在城市道路两侧新建、 改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按附 表四规定确定。旧区改建, 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前提

17、下, 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实, 其后退道 路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下一级的退线要求。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其退让道路红线 距离可适当调整。(一)经审定后的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 城市景观设计要求以及文物保护或一些 重要标志等;(二)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建设工程;(三)为了保护原有街道空间延续性的建设工程。第三十二条 新建影剧院、学校、游乐场、体育馆,单层建筑面积在 5000 平方 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在 8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业和旅游服务业设施 建筑等有大量人流、 车流集散的多、 低层建筑, 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 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

18、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30 米;红线外有绿线控制 的其后退绿线距离不应小于 20 米。有详细规划并经批准的除外。围墙、门卫室退让城市支路、次干道、主干道分别不小于 1.0 米、3.0 米、 5.0 米;工业、仓储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项目总图设计中核定。第三十三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红线距离, 在附表四 规 定的基础上,多层、低层建筑增加 3 米,高层建筑增加 5 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 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建筑物的基地(含首层凸出物)不应突出建筑控制线,阳台、雨篷、挑檐、凸形 封窗等附属设施不得突入道路红线。第三十四条 建筑物后退铁路、公路、电力线、蓝线、绿线等

19、的距离,应符合城 市总体规划和有关城市专项规划要求。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 其后退河道(水域)规划蓝线的距离, 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 15 米。在电力线路保护区(高压走廊)范围 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设置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的要求。第三十六条 地下建筑后退城市道路、 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 不 应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 (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 的 0.7 倍,且最小值 不得少于 3 米。第五章 建筑高度第三十七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 建筑间距、 消防、城市景观等方面要 求,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三十八条 城市主干道两侧的

20、建筑高度须满足抗震、 防灾及人防对城市规划布 局的要求。第三十九条 在有净空高度要求的气象台、 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 (包括微波通 道)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 的规定。第四十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区)内新建、改 建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已批 准的保护规划执行。 尚无规划的, 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 进行视线 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实施。第六章 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第四十一条 各类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停车场 (位),停车场面积按 附表五 执行。综合建筑的停车位

21、指标按 附表五 所列不同性质类别的建筑分项累计计 算。建筑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时,必须按其使用功能,重新配置停车位。第四十二条 居住类项目应优先考虑地下(室内)停车,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 20%。办公、商业类项目停车应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地面停车率不宜小于 20%,地面停车位可与树阵式绿地相结合。第四十三条 项目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应在用地周边较低级别的道路上安排, 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二个 或二个以上的机动车出入口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二)距城市道路主、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直线段起点,不应小于 70 米;(三)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

22、入口不应小于 20 米;(四)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15 米;(五)距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线不应小于 5 米;(六)距铁路道路口、桥梁、隧道、引道端点等不应小于 50 米;(七)应有良好通行条件: 当地块的出入口道路坡度较大时, 应设缓冲段与用地 外道路连接。第四十四条 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面建筑、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管网、地下 文物及其它地下构筑物统筹规划,合理设置。第七章 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第四十五条 下列城市用地绿化隔离带规定如下:(一)高速公路两侧用地各留出 50-100m 宽绿化带;(二)城市对外交通主干道的两侧用地应各留出 10- 35m宽绿化带。第四十六条

23、各类建设项目应执行国家有关抗震、 减灾防灾、无障碍设计、 建筑 节能、建筑节水等相关规范标准。并满足有关城市绿线、黄线、紫线、蓝线等管 理规定要求。第四十七条 道路红线范围内, 除按规划铺设各种管线, 建设公交停靠站、 电话 亭、交通标志、立交桥、人行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环卫及夜间照明设施外,不 得设置任何建 (构)筑物; 在道路上空建设构筑物,主干道最小净高不得小于 5.0米,次干道最小净高不得小于 4.5 米。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标志, 在公共活动中心 区,设置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 1.5m,单面坡坡比不应大于 1:20,三面坡坡

24、比不应大于 1:12。并应符合城市道路与建筑 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第四十八条 城市各类市政工程管网的设计和综合管线布置应满足各专业相关 规范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89-98)要求。在主城区和居住区内新建公用10K V变、配电等设施应当采用户内结构,一般应 与建筑物合建。在居住区内新建小区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第四十九条 各类建设项目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国家相关规 范的要求配置建设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体育、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行政管理、 市政公用、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安全技防、垃圾中转站、公厕、消防、人防、 公共停车场(库)、应急避让场所等公

25、共服务设施。第八章 绿 地第五十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 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 范等国家标准进行绿地建设。绿化应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和草坪,树种选择 以地方树种为主。城市组团之间的连接地带,宜设置为田园风光区或以乔木为主的公共绿地。 第五十一条 新建、 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用地内绿地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以 下称绿地率)必须符合以下规定:(一)新建居住区不小于 30%,其中居住小区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 1 平方米;旧 区改建项目不小于 25%;(二)

26、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 20%,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三)工业企业不应超过 20%,并根据国家标准要求设置防护隔离带;(四)新建学校、医院、疗休养院、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和公共文化设施绿地 率不低于 35%;(五)园林景观道路不低于 40%,红线宽度大于 50 米的道路不低于 30%,其他道 路不低于 20%。道路绿化须保证交通视线安全和消防通道的设置;(六)铁路两侧设置的防护林带宽度不宜小于 50 米。第九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第五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工程建设,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含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要求。第五十三条 新建建筑应体现城市风貌和地

27、方建筑特征, 建筑色彩应满足城市色 彩控制要求。第五十四条 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和建筑 设计方案时,其总平面图设计应反映地块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和相邻建筑与建设条 件,并研究与相邻空间环境协调以及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衔接。 成片开发的住宅建 筑和多、 高层建筑, 应重视规划平面布局和景观设计, 并与相邻建筑和景观环境 相协调。第五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 广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设工程在满足建筑间距、 高 度、退让等相关规定条件下, 应保证良好的建筑立面和城市天际线。 沿路建筑(或 与相邻建筑)总长度超过 60 米时,建筑立面应有高低错落,城市天际线变化丰 富。第五十六条

28、沿城市干道两侧新建建筑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沿城市主要道路不宜建设住宅楼。 确需建设住宅的, 其立面形式应体现公 共建筑的立面造型, 临城市道路的住宅阳台应统一予以封闭, 并不得设置外挑式 防盗窗。建设商住楼的,应增设商业建筑的油烟管道;(二)沿路建筑的空调室外机及其附属设施应离地统一隐蔽设置, 空调室外机冷 却水应引入排水管网统一处理;(三)沿路建筑不得设置封闭式卷闸门。建筑灯饰亮化、附着商业招牌、广告位 必须与建筑一体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组织验收;(四)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纳入建筑一体化设计;(五)沿城市道路两侧不得设置锅炉房、厨房间、污水池等有碍城市景观、市容 卫生的附属

29、设施;(六)沿城市道路设置围墙的应采用透空式设计。第五十七条 设置广告、 招牌、指示牌等应符合城市市容标准和 宣城市城区户 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技术标准,并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做到整洁美观,符合 公共安全要求。第五十八条 设置城市雕塑和小品应按照城市规划实施, 雕塑和小品选址不应影 响城市交通和交通视线,方便公众观赏。雕塑和小品的设计应考虑设置环境的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和尺度、 色彩、质感等 因素。第十章 特定区域第五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的特定区域,是指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殊要 求,需要在上述各章规定的基础上作补充规定的地区,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与城市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

30、区、旅游度假区等地区。第六十条 在特定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应按批准的总体规划、 保护专项规划和详细 规划执行。第六十一条 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可不受本规定限制。第六十二条 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编制详细规划、 景观设计和进行的一切建设活 动,均应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第十一章 附 则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颁布施行前,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已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或规 划方案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 且在本规定颁布的 6个月内组织实施的, 可按原批 准内容执行,逾期应按本规定执行。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由宣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宣城市城市规划区 范围以外的工程建

31、设,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六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宣政办 200213 号文件)同时废止。名词解释:1、建设用地面积:规划征地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绿化隔离 带等城市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净用地面积。2、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3、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4、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道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 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5、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6、容积率 : 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 比值。7、建筑密度: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的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率 (%)。8、 绿地率: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率( %。9、 低层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M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至三层建 筑。10、 多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M,小于、等于2 4M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 为四至六层建筑。11、 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 4M的公共建筑;高层住宅建筑(含中高层住宅) 为等于或大于7层建筑。12、 公寓式办公建筑: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1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