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到四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主题解读: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考点解析:一、原始农耕:(A)1时间 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特征:南稻北粟,5典型: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二、炎黄传说(A)中华
2、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知识链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大房屋可能用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考点解析: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
3、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 二、二里头文化(A)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解析: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
4、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研究历史的途径 所谓“二重证据法”和“多重证据法”(商朝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为信史)。1.考古。包括出土的文物、遗址、当代的物品等等2.文献资料。可以是第一手的也可以使第二手的。例如:史记、甲骨文、当时人的日记、博物馆的书籍、专家学者的评论等等3.神话传说。这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史前和夏商左右时间的研究。4.调查访问等等。考点解析:1、什么是第一手资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2、什么是第二手资料?又叫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
5、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考点解析:甲骨文具备汉字“六书”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一、信史(B)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方国联盟(A)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管地;外服是方国首领管地,商王间接管辖。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
6、1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考点解析:在商的青铜器上,动物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叫“饕餮(to ti)纹”。 雄伟的建筑感是司母戊鼎与同类方鼎的主要审美特点。而饕餮、虎头的纹饰,也在庄严的氛围中给人以威慑感。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试题分析: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材料二:
7、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材料三: 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爵 兽面纹铙 兽面纹鬲(g)问题:(9分)(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2分)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二手文献。(3分) (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 (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2分
8、) 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2分)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主题解读: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历经春秋战国,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西周世袭贵族制。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考点解析:一、西周的建立(A)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1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还有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屛周”,实现
9、了对殷人合围、提高王权。三、礼乐制度(A)1创立:周公2,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诗、歌咏;3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4实质:敬天保民。 考点解析:一、社会大变革(B)1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人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最深刻的变革。3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4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B)1背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士”最为活跃,为治理社会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2内容: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
10、荀子:主张礼法合一;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3地位: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一、战国七雄(A)齐楚秦燕赵魏韩二、商鞅变法(A)1内容: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2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并最终统一六国。3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符合国情,态度坚决,敢于同恶势力斗争。政策要连续稳定,国君的支持等。三、秦帝国的建立(A)BC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四、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1内容:皇帝
11、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官制: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长官由朝廷任命。县下有乡里,郡县属吏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2措施:统一货币、度最衡、文字等,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3特点: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考点解析: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1秦的暴政:役重(如修长城等)税重和法酷;2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3统治集团争权夺利。4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5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二、陈胜、吴广第一次农民起义(A
12、)BC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三、西汉的建立(A)刘邦于BC202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试题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中国文化通论(1)列举轴心时代
13、的精神历程之中,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时至今日与我们之共同生活的人各一例。(4分)提示:用时间限定范围,轴心时代,即人类突破神灵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印度佛陀,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4分)儒家学说;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
14、新烧起火焰的”?请例举史实说明。(4分)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只有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
15、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1) 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 (2) 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李斯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
16、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被后世广泛采用。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主题解读:汉承秦制,休养生息。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变“无为”为“有为” ,加强集权,外御强敌。光武帝削平群雄,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考点解析:一汉承泰制【A】(1)背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汉初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难度。(2)创新:相对于秦朝的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相对于秦朝的严刑律法,汉初轻徭
17、薄赋,政令宽简。(3)评价:有利于人民修养生息和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政权;但同时地方势力加强,与中央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二文景之治【A】(1)西汉文帝、景帝时,以黄老思想治国,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的严刑酷法等。(2)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豪族势力也随之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考点解析:一.从“无为”到“有为”【A】实质是汉武帝加强皇帝中央集权。(1)内外朝制度: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
18、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称为“外朝”。(2)刺史制度: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宫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3)推恩令: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拨官吏。(2)影响: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3)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
19、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三.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并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考点解析:一.东汉的建立【A】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是为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二.豪强地主【A】(1)原因:两汉时期己经存在豪强势力,到东汉进一步发展;东汉的“柔道”政策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有妥协的一面;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分散性。(2)表现:建立大庄园,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拥有私人武装;精通儒学文化,控制地方舆论;有的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3)影响:豪强地主势力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对中央
20、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出现军阀大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考点解析: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发大战于赤壁。孙、刘军队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辖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A】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考点解析:一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北: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
21、: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后,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周,南下灭陈,统一全国。二.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提倡汉化。冯太后改革:基层实行“三长制”,完善地方行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办贪赃的规定;推行“均田制”。(2)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3)影响: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其统治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
22、济、文化的进步。 试题分析: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23、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进步作用。(8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
24、,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主题解读: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贞观之治” 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知识链接:隋唐政治新格局一.隋朝与唐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考点解析:隋唐政治新格局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为皇帝草拟、审核和执行政令。吏、礼、
25、兵、刑、户、工六部,归尚书省管辖。2、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3、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考点解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二、科举制A1、概况: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科举制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明经,进士(受重视)两科。2、影响: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门阀势力收到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打破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26、文化: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考点解析:一、“贞观之治”A(626649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相互交流(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实行和亲。)。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考点解析:二、唐蕃关系A 唐太宗接受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的友谊。三、开元盛世A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末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 晚年出现“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考点解析: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A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顺畅,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西汉。(2)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二、遣唐使A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