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2.91KB ,
资源ID:47776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77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学教案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高一化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学教案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高一化学教案.docx

1、化学教案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学

2、过程()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氮族元素的递变性: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

3、弱、还原性增强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12345下一页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3,在教学大纲中影

4、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

5、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五,说教法: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六,说学法: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

6、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八,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7、,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九,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

8、决问题的能力)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7,布置

9、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8,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FeCL3 +3KSCN =Fe(SCN)3 +3KCL Fe3+ + 3SCN- =Fe(SCN)3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3,速率时间图 第三节 硫酸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

10、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3 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课型: 新课课时: 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课的准备: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新课进

11、行:第三节 硫酸一、硫酸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1、 纯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2、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硫酸的吸水性三种形式: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与结晶水合物反应。【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

12、滴浓硫酸。【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调:C12H22O11 12C11H2O;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硫酸的强氧化性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CO22SO22H2O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3、

1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新课的延伸: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教学小结: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作业:P137二、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新课的准备:1、 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2、 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3、 浓

14、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4、 提问:检验Cl方法。新课进行: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加入BaCl2溶液加入盐酸或稀硝酸稀硫酸现 象化学方程式Na2SO4现 象化学方程式Na2CO3现 象化学方程式强调: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化学反应方程式:H2S

15、O4BaCl2= BaSO42HClNa2SO4BaCl2= BaSO42NaClNaa2CO3BaCl2= BaCO32NaClBaCO32HCl= BaCl2CO2H2O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介绍选学内容: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新课的延伸: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稀盐酸硝酸钡溶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稀盐酸氯

16、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稀盐酸教学小结: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作业:P137 一、课堂巩固三、四 作业课后小结: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

17、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

18、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

19、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

20、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

21、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

22、,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

23、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结构性质 作业 教材习题三;习题五、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