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40.10KB ,
资源ID:47724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724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汉语语法大全评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汉语语法大全评析.docx

1、古汉语语法大全评析古汉语语法大全评析古汉语语法大全第二章 语法基础 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 语法的基本单位 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一、句子、短语和词 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如:(,),齐师,大败,。(公羊传?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2、 (,),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

3、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以上例(,)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以上例(,)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以上三个例句中,例(,)直接表述了命题:说了一件事实。后两个例句与例(,

4、)不同。例(,)是提出问题,关于客观世界没有说出什么。例(,)是感叹,这样的句子主要是表示说话人的感情,它间接地表述了命题,但不直接表述命题。短语和词不是使用单位,它们没有语调,也不存在句末停顿的问题。短语和词既不表述命题,也不提出问题和表示感情,而是表示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是存在于使用语言者的头脑中的。词表示的是比较单纯的概念,而短语则表示由词组合成的比较复杂的概念。 在短语中,词和词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有的词在短语中是“中心词”,有的不是;有的短语有中心词,有的短语没有中心词。中心词是指与短语的整体功能相同的一个或几个词,这一个或几个词能够决定该短语的功能。

5、中心词之外的其他词是非中心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两个句子: (,)段入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例(,)中,“入于鄢”是短语。在“入于鄢”中,“入”是词,而且是中心词,因为“入”与“入于鄢”的功能相同:都可以做谓语。“于鄢”又是短语,“于”、“鄢”都是词,由于“于”和“鄢”与“于鄢”的功能都不相同,所以这个短语中没有中心词。例(,)的“晋侯、秦伯”是短语,在这个短语中,“晋侯”、“秦伯”都是中心词,因为这两个词与这个短语的功能都相同。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又叫“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所谓“最小”是说语素已经不可能再进一步切分,

6、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口语中的一个音节,或书面上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一般不可能切分,比如“齐”、“大”这些词就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要复杂些,比如“百姓”、“沛然”(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匍匐”是三个词。“百姓”这个词我们可以切分出“百”和“姓”这样两个语素,“沛然”也可以切分出“沛”和“然”这样两个语素。与“百姓”不同的是:在“沛”“然”这两个语素中,“沛”的意义比较实在,而“然”的意义则比较虚。“匍匐”和以上两个词又不同。从语音上看,虽然我们可以切分为“匍”和“匐”这样两个音;可是从意义上看,我们却不能这样切分,这是因为“匍”和“匐”独立时都没有意义。所以“匍匐”尽管是

7、双音节的,可它却只是一个语素。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但也有少数是多音节的。 与语素有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词根”和“词缀”。词根是指在一个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那个语素。对于单音节词来说,词根当然就是构成该词的语素。复音词中有的词不止一个词根,比如“百姓”中就有两个词根:“百”和“姓”。有的多音节词中只有一个词根,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词缀。词缀是附着在词根上的、位置比较固定、意义比较虚的那个语素。在“沛然”中,“沛”是词根,“然”是词缀。 二、句子、短语和词的基础分类 有了语法的基本单位,也有了主语和谓语,就可以对句子、短语和词作出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 根据句子中谓语的数量,可以把句子分为单句、

8、复句两类,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句子:非主谓句。 ,(单句,主谓句和无主句 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子是单句,常见的单句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主谓句和无主句。 在一个单句中,既有主语,又有谓语,这样的句子是主谓句。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我们曾指出:主语表示的是话题。我们这里所说的话题,意义比较宽。施事、当事、受事、论断的对象是话题,时间、处所等也是话题,而表示这个话题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语,如:(,),张仪,逐惠施於魏,。(战国策?楚策三)(,),齐,大饑,。(礼记?檀弓下)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战国策?秦策三) (,),冬,,,晋文公卒,。

9、(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口中,有珠,。(庄子?外物) 以上前四个例句的主语分别是施事、当事、受事和论断的对象,例(,)、(,)的主语表示的是时间和处所。主语之后的部分都是谓语。这六个句子都是单句,而且是主语、谓语齐全的主谓句。无主句是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的句子。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在今天看来可以用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的句子,古汉语通常取无主句的形式。在无主句中,这样的句子最为常见。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 ),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例(,)中“遂伐楚”前没有主语,伐楚的

10、应该是齐侯,这里不用代词指代他,构成无主句。例(,)中的“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的陈述对象都应是武公从申国娶来的那位妻子,即姜氏,可是这里都不用主语,构成无主句。除了这种无主句之外,在主语泛指时,也能构成无主句。所谓主语泛指,是说主语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确指是哪一个人。如: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以上二例的主语泛指一般人,所以没有主语。有的句子从逻辑上看没有陈述的对象,也只能构成无主句,如: (,),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国语?晋语八)例(,)从逻辑上看没有陈述对象,也是无主句。 无主句不同于主语省略。无主

11、句是说这种句子通常根本就不用主语,根据古汉语的语法规律,也很难补出主语。在对话中,有时可以省略主语,这种句子并不是无主句。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史记?项羽本纪) (,)“,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东郭顺子,。”(庄子?田子方) 例(,)中“甚急”的主语是“今日之事”,由于有前面的问话,在这里省略了主语。例(,)的答话中省略了“追我者”。以上这两例不用主语的地方,根据古汉语的语法规律,都可以有主语,不同于前边说的无主句。 ,(复句、分句 有的句子比单句要复杂,句子中有不止一个谓语。一个句子中如果有不止一个谓语,而这些谓语彼此又不互相包含对

12、方,这样的句子是复句。我们知道,一个句子总是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复句中所存在的那几个谓语,也必然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复句中的谓语,前边出现主语或没有出现主语,都称之为分句。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以上两个例句都是复句。例(,)有两个分句,前边都出现了主语;例(,)也有两个分句,只是在第一个分句中出现了主语,后边没有出现。 ,(非主谓句 复句的构造比单句复杂,另外还有少量句子比单句要简单,它们常由单个词语构成,根本分不出主语和谓语。这样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如: (

13、,)老聃曰:“,丘,”(礼记?曾子问子)(,)孟尝君曰:“,善,。”(战国策?齐策三)例(,)中的“丘”是称呼对方,例(,)是称赞,都无法分析主语和谓语,它们是非主谓句。 (二)短语 根据在充当主语或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功能,短语首先可以分为谓词性短语和体词性短语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短语是主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谓词性短语是经常充当谓语的短语,而且在用做谓语时,不必附加什么条件。这种短语具有陈述主语的能力,经常表述行为、变化、性质等,是陈述性的。如: (,)子,退朝,。(论语?乡党) (,)洧水,甚大,。(吕氏春秋?离谓) 以上加?号的都是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除了经常

14、用做谓语之外,也可以在某些句子中用做主语。如: (,),伐鲁,,齐之大过也。(墨子?鲁问) “伐鲁”是谓词性词语用做主语。 体词性短语主要表示人、物,是指称性的,经常用做主语,如:(,),大国,朝夕释憾於敝邑之地。(左传?成公二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左传?隐公三年)以上两个例句中的主语都是体词性短语。在附加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体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谓语。如 (,)蔡叔,,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以上例句中,体词性短语加“也”之后做谓语;如果不加“也”之类的词,体词性短语一般不能做谓语。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短语,主要表述事实,是一种特殊的短语。这种短语

15、跟句子和一般的短语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首先这种短语有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所以它可以像句子一样表述命题;但是它所表述的这个命题并不独立,而是从属于一个句子,也就是从属于一个大的命题。在可以表述命题这一点上,它与句子相同,而不同于一般的短语;但在不是使用单位,只是个备用单位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短语相同。主谓短语一般是谓词性的,所以它可以用做谓语,此外还可以做宾语、主语和定语。如:(,)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 (,)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祖本纪)(,),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

16、项羽本纪) 以上四例中,例(,)是主谓短语做谓语,例(,)、(,)、(,)是主谓短语分别做宾语、主语和定语。有的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的,一般不做谓语。这样的主谓短语远不及谓词性的主谓短语常见。如:(,)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三)以上例句中的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的。由于体词性的主谓短语比较少见,所以我们以后所谈的主谓短语,主要是指谓词性的。常见的主谓短语有三种,一种是单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另一种是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还有一种是无主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如:(,)是时,,萧何为相国,。(史记?张丞相列传)(,),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左传?桓公二年)(,)晋侯嬖程郑,使,佐下

17、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例(,)中的主谓短语都是单句形式的,例(,)中的短语是复句形式的,例(,)中的“佐下军”之前没有主语,通常也并不用主语,实际指“程郑”,是无主句形式的主谓短语。 当主谓短语用做以上各种句法成分时,在一个句子中就会包含不止一个“主语”或“谓语”,为了便于称说,我们管全句的主语、谓语叫作“大主语”、“大谓语”,而管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谓语叫作“小主语”、“小谓语”。 (三)词类 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又可以分为谓词和体词两类,虚词又可以分为辅词和助词两类。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是古汉语中两种最基本的词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做主语或谓语。 (,)实词

18、 可以在句子中做主语或谓语的词是实词。这里所说的是否能充当主语、谓语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是指一个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或谓语。如: (,),寇,退,。(孟子?离娄下) (,),项王,怒,。(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寇”、“项王”和“退”、“怒”都能单独充当主语或谓语,都是实词。其次,是指以该词为中心词组合而成的各种短语,可以充当主语或谓语。如: (,)山,有,木,。(左传?隐公十一年) (,)晋人,弗,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例句中加?的词分别在述宾、状中短语中充当中心词,它们都是实词。 从语义方面看,实词具有称述意义。“称述”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是说:实词可

19、以指称人、物等,比如例(,)、(,)中的 “寇”、“山”等;陈述是说:实词可以陈述人、物,比如例(,)、(,)中的“退”、“许”等。 有些实词不可以直接称述人、物,但可以间接地称述人、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词,即代词。代词称述人、物时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指代,另一种是求代。在指代时,代词指代上下文中某个确定的语言单位。如: (,),吴人,曰:“於周室,,我,为长。”(左传?哀公十年)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例(,)、(,)中的“我”、“是”做主语,它们并不直接指称现实中的人、物,但可以分别指代“吴人”和“日月星辰瑞历”,是间接指称人、物。所以“我”、“是”

20、也都是实词。在这种类型的实词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代词:之、其。这两个代词通常既不做主语,又不做谓语;“之”常做宾语,“其”常做定语。这两个代词应该说是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实词。如: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成公二年) (,),管仲,以其,君,霸。(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二例中,“之”、“其”分别做宾语和定语,指代上文的“蛇”和“管仲”;考虑到它们的指代作用,还是把它们与其他代词一起归入实词。 求代是说,这种代词可以提出与人、物、事有关的问题,然后在下文用某个确定的语言单位针对这个提问作出回答。如:(,)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

21、矣。”(墨子?天志中)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例(,)中的“孰”做主语,例(,)中的“何”做谓语,下文都有作出回答的语言单位,这是求代。有时,使用这种代词的目的并不是提出问题,而是表示反问。如: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 如果把以上这个反问句理解为肯定句,“谁”实际是说“任何人都不”,这个句子中的代词不是提出问题。 (,)虚词 虚词是一种辅助性的词,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用做主语或谓语。如:(,)大伯,不,从,。(左传?僖公五年) (,),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战国策?赵策三)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虚词。从意义方面看,虚词没有称述意义,它们主要是

22、起一种语法作用。比如例(,)中的“不”是修饰性虚词,它修饰“从”;例(,)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 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词类:叹词。关于这类词我们到后边再说明。 ,(谓词和体词 主要根据用做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实词可以分为谓词和体词两类。 (,)谓词 谓词具有陈述性,时常表述行为、活动、状态、变化、性质、特征及某种关系。为了便于称说,在下边我们把谓词所表述的这种种语义内容统称为“属性”。谓词所具有的陈述性本来就是陈述人、物、事的,所以它们经常用做谓语,而不要附加什么条件。如:(,),平王,崩,。(左传?隐公三年)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

23、以上诸例中的“崩”、“强”、“弱”等都是谓词,陈述主语所表示的人。 (,)体词 体词具有指称性,表示人、物等,为了称说方便,下边我们把体词性词语所表示的人、物等统称为“事体”。体词常是谓词性词语说明的对象,所以经常做主语、宾语。如: (,),子产,归。(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击,磬,于卫。(论语?宪问) 前两例中做主语的“子产”、“子”表示人,例(,)的宾语“磬”表示物,它们都是体词。 体词极少独自充当谓语,如果充当谓语,一般是有条件的。体词通常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充当谓语。,)体词之后加有对句型起定性作用的虚词。在这种虚词中,最常用的是“也”。如:(,)周公,,弟,也,。(孟子

24、?公孙丑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例(,)中的“弟”是体词,其后加“也”用做谓语,例(,)与此类似。在个别情况下,体词用做谓语时也可以不用“也”等虚词。如:(,)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在体词之前使用某些谓词、代词做定语,体词也能做谓语。这种形式的谓语远不及前一种形式常见。如: (,)人之身,三百六十,节,。(韩非子?解老)(,)当其时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左传?宣公十八年) “三百六十”是谓词性词语,“何”是疑问代词,体词“节”、“罪”加有定语后,用做谓语。,)在少许描写性的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某种领属关系,体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谓语,这种

25、句子更少见。如: (,)人者,厚,貌,深,情,。(庄子?列御寇)(,)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体词,构成体词性短语后用做谓语。,(辅词和助词 主要是根据对词语或句子是否有定性作用,虚词可以分为两大类:辅词和助词。我们这里所说的定性作用,主要是指一个虚词能改变、确定词语或句子性质的作用。辅词一般没有定性作用,主要起修饰或连接的作用,不改变有关词语的性质。如: (,)楚军,不,出,。(史记?高祖本纪) (,)项王,按剑,而,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辅词,例(,)起修饰作用,例(,)“而”起连接作用。这些辅词在修饰

26、或连接了有关的词语后,并不改变这些词语的性质。 助词则有定性作用,即能改变、确定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如:(,)雹,,大,者,尺八寸。(史记?孝景本纪)(,)食粥,,天下之达礼,也,。(礼记?檀弓下)以上例句中的虚词“者”、“也”都是助词。例(,)中的“大”是谓词,加“者”之后,构成体词性短语,在这里,“者”有改变并确认词语性质的作用,所以它们是助词。例(,)中“天下之达礼”是体词性的短语,通常不能做谓语,其后加“也”,则可以做谓语,并使全句成为论断句,“也”同样有改变词语性质的作用,并确定了句子的性质。 在辅词中,副词是很常用的一类虚词,大多数副词都是辅词,前面例句中的“不”就是个常用辅词。但副

27、词中也有些属于助词,关于这些有助词作用的副词,我们将在第四章第一节副词中介绍,这里暂不讨论。 在我们区分辅词与助词时,同时还要指出:助词能改变词语或句子的性质,但不是说,词语或句子性质的改变一定要使用助词;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性质的改变,并不必使用助词。这里既有范式有变式、常态与变例的问题,也有与转称、活用有关的问题,在后边的有关章节将作说明。 第二节 句类和句型 一个句子(这里主要指单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它的类别。一方面可以从语用上来考察它们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考察它的内部结构。根据前一方面考察出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句类;而根据后一方面考察出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句型 。句类和句型之间存

28、在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以下先分别介绍句类、句型,然后简单说明句类与句型之间的关系。 一、句类 根据使用时在表述命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句子首先可以分为两类:命题句和非命题句。命题句通常又叫陈述句,非命题句则可以分为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三类。这四类不同的句子,常表现出说话人在言语活动中的不同态度,所以也就常表现出不同的语气。在言语活动中,陈述句出现最多,其次是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出现的数量比较少。 (一)陈述句 陈述句是直接表述命题的句子,它可以判断是真还是假,这种句子,一般不用与疑问、祈使、感叹有关的虚词。常见的陈述句有两类:记实句和论述句。记实句主要用来陈述客观事实。如:(,),

29、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孔子,见齐景公,。(吕氏春秋?高义)以上二例都是记实句,都是客观地叙述事实。如果在现实中太叔确实出奔到共国,那么例(,)这句话是真的;如果太叔并没有到共国去,这句话就是假的:所以这句话能判断是真,还是假,是陈述句。例(,)与此类似。 论述句则不是全然客观地陈述事实,而是在句子中包含有与说话人的认识有关的某种主观性的内容。这种句子最常用来作出主观论断,或用来说明见解、介绍情况。如果打个比喻,记实句很像是个没有旁白的舞台,一切内容都由演员在那里表演;而论述句则更像是舞台上的旁白或是舞台上的人物在那里讲舞台上观众所看不到的内容。如: (,),赵盾,,,古之

30、良大夫也,。(左传?宣公二年)(,)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战国策?秦策三) 例(,)不是叙事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论断;但是也可判断真假。如果赵盾真的是“古之良大夫”,这句话为真;如果不是,这句话为假。例(,)不是判断,而是秦王在介绍自己的想法,但也可以判断真假。(二)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来提问,并要求对方回答的句子,它本身无所肯定或否定,所以没有真或假的问题,也就不用来表述命题。常见的疑问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疑而问的询问句,另一类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第三类是半疑半问的测问句。 询问句是最常见的疑问句,又可以分为三类: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如: (,)子路

31、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子乎,”(孟子?告子上) (,),子之师,谁邪,(庄子?田子方) 以上三个例句都是疑问句。例(,)属是非问句,例(,)是选择问句,例(,)是特指问句。由于以上这些句子中的答案,即命题的内容要回答的一方来确定,所以这样的句子不存在真或假的问题。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问句,它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述命题,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察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这两个例句实际都表述了命题,分别是“以此为治”“难”和“学而时习之”“悦”,但这两个命题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述,而不是像陈述句那样直接表述,所以也归入疑问句。 测问句是一种介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的句子,说话人对于所说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只是还不能十分确定,要求对方加以确认、证实。如: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臣窃意,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吕氏春秋?重言) 孔子在说出例(,)这句话时,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这里只是要求对方加以确认,并不是完全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全然不知的答案;例(,)与此类似。 (三)祈使句 祈使句是希望、要求听话者去做某事,或劝阻、禁止听话者去做某事。这种句子是要求听话的人,或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所以也不是在表述命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