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7.11KB ,
资源ID:477209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72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 19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 19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1、高中语文 19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9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

2、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

3、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i)稽(j)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

4、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游记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3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者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作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

5、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也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 4本文文言知识点 (1)

6、掌握以下通假字: “趣”“趋”;“由”“犹” (2)注意本课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次、是、向等。 3正确辨析一词多义词,有,之、所、一、夫等。 4准确理解同类活用的现象 同类活用词有,极、一、虚诞等。 5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生动的语句。(2)划分归纳各层大意。 (3)了解“序”的常识。 2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介绍。 (2)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出三道小题,每段一题,目的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检查题的答案。 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答第1段的顺序是,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交

7、待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并根据了路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后转入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用景物做烘托,“仰”“俯”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 作者根据“一觞一咏”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和“游目骋怀”之乐,来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答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其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8、想感情? 答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家之意。 3介绍书序,联系课文讨论。 设题: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 参考答案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说明作诗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4语言鉴赏 全文

9、仅325字,有兰亭盛会的概况,有死生问题的议论。虽是书序,但写景、叙事、抒情自然有致,美不胜收。分别找出景语,情语及叙事语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景语。写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天气“天朗气清”。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物写得清幽爽怡。 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临文嗟悼”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展示了许多文人骚客谈古人文章的共同体验。 叙事语。亭中游宴的情形“群贤毕至,少长感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虽词语简朴,但穷尽重要细节,表现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简明的生死观。 参考答案 作者以“死生亦大矣”来概括本书序之意,从最后作者

10、宕开一笔,谈及与古人体验“若合一契”的论说中可得以下三点 其一,他不被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对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思想的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作,说明阐述生死观的必要。 其二,“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者览诗集“亦将有感于斯文”,因此强调生死之大的意义重大自不待言。 其三,生死观的阐释,是作者旷达性格所为,但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调子,不能不说是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的环境所致。 5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

11、看从前。) (2)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3)一词多义 之 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所 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

12、作的诗”。)一 若令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因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夫 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4)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判断意。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 倒装句 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层置句,应“于所遇欣”,句意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总结、扩展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

13、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岸,幽润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14、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已附答案)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修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修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整治、治办)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必,这里是必定到达的意思) 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读j,周。期年,一周年)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约定)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5、,而致千里 (达到)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这里可引申为迎。“临临 风”,迎着风) 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次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序、按次序,这里可引申为轮到)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行军途中的驻地)附:板书设计兰 序 集 序 作诗缘曲 兰亭修禊 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16、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 后之览者 有感于斯借题发挥 作者的生死观有关资料一、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

17、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

18、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二、补充注释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2“一死生”“齐彭殇”不是庄子原话,庄子原

19、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三、关于序跋的体裁常识(许嘉璐)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

20、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但也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

21、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片,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

22、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选自古代文体常识序跋,有删节)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兰亭”小考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兰亭,兰渚之

23、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宋华镇兰亭记说:“山阴天章寺

24、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即为现在所见兰亭。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名也就随之光大了。(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11 作者:张广银)2.魏晋人的自然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

25、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3.文句解难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

26、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认识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一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因为它是在清楚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从事现实的历史创造的。王羲之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是极富创意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二、课文析读2019-2020

27、年高中语文 19兰亭集序(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出机杼,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哲理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东晋时期,由于士族统治阶层门阀森严而且生活奢侈无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有文化教养的士族文人遁入纵情山水、游山翰墨的隐逸之途。他们注重精神自由,珍视人格完美,崇尚自然情趣,善于哲理思辩,真率任情,风流旷达。但是,由于政治的险恶和社会的动荡,他们在流连山水、饮酒赋诗的同时,又感到“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而不能不“临文嗟悼”,因而酣畅之余,内心无不苦闷,无不感伤。文章开篇记叙了这次会

28、稽兰亭的文人雅集,似乎突出了一个“乐”字,有良辰、美景,更有赏心、乐事。作者的叙述平稳舒展,保持了从容潇洒的仪态。在景色描绘方面,三月是花季,该是繁花似锦,而摄入笔底的只有山、水、林、竹,这表明了作者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新淡雅的美学情趣。写宴饮,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既有宽阔与开拓的襟怀,又有勃勃生机之体会,更是显示了文人之雅。生命的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乃“信可乐也”。文章后半部分,感叹人生之短促,命运之无常,紧扣一个“悲”字。由乐转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

29、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作者进而深切感悟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而生死问题,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王羲之由眼前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自然乐极而生悲,进而想到生命短促,会短离长,盛会难再,怎不令人痛心;由兰亭一族到普天下之民,由生离到死别,伤感的广度大大扩展了。不仅如此,作者更推进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由现在推想未来,“死生亦大矣”,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

30、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而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极的一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羲之在文中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对庄子思想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世间毕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又是那么难遇易逝,短暂的生命就显得非常珍贵;死是生命的毁灭,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王羲之对老庄思想的批判,反映了中国“隐士”的另一种思想取向。他作为作家和书法家,纵情于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为重,但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而兰亭盛会却可以不因参加者的死去而湮没人间,那就是作序记胜,流传后世。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

31、沉的伤感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胆识和理念,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洒脱的思想与深情超俗的情感无不让人怦然心动,继而掩卷长思。是啊,读此文,也是在解读人生啊。(参考语文教学之友xx.12 原文作者:朱威)“死生亦大矣”解读兰亭集序本文内容比较艰深,理解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下面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一番分析。文章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第一段共六句,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侧重于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事物有生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