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59.90KB ,
资源ID:47586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586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与解决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与解决方案.docx

1、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与解决方案工程项目质量通病控制措施与解决方案编制单位: 编制人员:审核人员:编制日期:二零一一年八月1 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1.1 工程概况1.2 主要规范及技术规程序号类型规范、规程名称规范规程编号01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011版)02地方唐山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009年3月出版03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04国家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2219号05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2007)06国家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07国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2、B50204-2002)2011版08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09国家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10国家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11国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2国家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13国家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50107-2010)14行业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2003)15国家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16国家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1)17国

3、家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8国家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19行业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20行业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21行业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22参考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2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2.1平面控制不当2.1.1 现象根据平面控制网测放轴线,其细部尺寸精度不够。2.1.2 原因分析1)未能根据高层建筑形状选用较佳的控制网形状,随着施工的进度未能将控制网 延伸到受施工影响区之外,使建立的控制网无法校核。2)建立方格控制网时,未考虑高层建筑楼层结构

4、变化情况,控制网中转频繁,造成偏差。2.1.3 防治措施1)根据建筑物形状正确选择、布置矩形网、多边形网、主轴线,建立网格时应考虑控制网校核点。2)熟悉施工图,综合考虑建筑物整个施工过程,从打桩、挖土、浇筑基础垫层、各楼层结构变化情况等方面考虑建立施工方格控制网。3)平面控制网中,建立局部直角坐标系统放样,控制点之间距离误差要求不大于2mm,测角中误差不大于5。4)建筑施工控制网的测量精度不应超过 1/40000,施工中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 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施工控制网测量精度一般取 1/20000。5)在高层建筑中,投测点的布置形式必须保证可靠、方便、闭合、准确,基本常用

5、的几种形式有:三点直线形、三点角度形、四点丁字形、五点十字形。无论何种形 式,主轴线上的控制点数都不得少于 3 个。2.2 高程控制不当2.2.1 现象 高层建筑测量水准精度差。2.2.2 原因分析 1)高程控制网点选择位置不正确,水准点未妥善保护,引测标高未闭合复测。 2)实测选用仪器不当及方法不规范。2.2.3 防治措施1)制定高层建筑工地上高程控制点,要联测到国家水准标志上或城市水准点上,高层建筑物的外部水准点的标高系统与城市水准点的标高系统必须统一。2)高层建筑工地所用的水准点必须固定,且各水准点和0000 水平线应妥善保护,以求得施工过程中标高统一,在雨季前后对控制点各复测一次,保证

6、标 高的正确性。3)实测时应使用精度不低于 S3 级的水准仪,视线长度不大于 80m,且要注意前 后视线等长,镜位与转点均要稳定,使用塔尺时要尽量不抽第二节。2.3 轴线控制点偏差2.3.1 现象 使用吊线坠法工艺向上传递轴线时,轴线竖向控制出现偏差。2.3.2 原因分析1) 线坠制作精度不够,导致控制点与线坠轴线和细钢丝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引线偏差。2)操作不认真,末解除钢丝扭曲打结现象,未设防风吹的设施。 3)吊线时,未提供照明、通讯联络设备,上下操作不认真。4)由于楼层较高,预留洞位置交叉偏移,吊线不畅通,轴线控制点引测不准确。2.3.3 防治措施1) 线坠呈圆柱,顶端为锥形,重 152

7、0kg,其锥形尖端与钢丝悬吊线应 与坠体轴线为同一竖直线。2) 坠线应使用没有扭曲的0.50.8mm 钢丝,吊时线坠应保持稳定不旋转,吊线本身平顺。悬吊时所在楼层设风挡设施,预防风吹造成吊线 本身偏斜或不稳定。悬吊时要注意有充足的亮度,保证坠体尖端正指控 制点。3) 在投测中要有专人检查各预留洞位置是否碰触吊线,上下要配合默契, 通讯畅通,取线左、线右投测的平均位置轴线。控制点悬吊结束后,使用经纬仪或激光铅垂仪进行闭合校核,如误差超出3mm 时,则逐一重 新悬吊。4) 在O.000 首层地面或地下室底板上,制定轴线控制网或以靠近高层建筑结构四周的轴线点为准,逐层向上悬吊引测轴线和控制结构竖向偏

8、差。为保证控制点坠吊精度,楼层每升高 35 层(14m 左右)时,重新于结构面上预埋钢板,投测控制点,建立新控制网,新控制网经校核无误,方可投入使用。2.4 沉降与变形观察2.4.1 现象 基础及柱沉降观测点制作形式与埋设不合理,观测点稳定性差,观测数据不真实。2.4.2 原因分析 施工单位未注意沉降观测工作,观测点制作与埋设不认真。2.4.3 防治措施1)观测点制作要求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其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证在顶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2)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外墙勒脚处。观测点埋在墙内 的部分大于露在

9、墙外部分的 57 倍,以保证观测点的稳定性。3)设备基础观测点的埋设一般可利用铆钉或钢筋来制作,然后将其 预埋在混凝土内。如观测点使用期长,应设有保护盖。埋设观测点 时应保证露出的部分,不宜过高或太低,高了易被碰斜撞弯;低了 不易寻找,以防水准尺置在点上与混凝土面接触,影响观测质量。4)柱基础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与设备基础相同,但当柱子安装进 行二次浇筑后,原设置的观测点将被埋掉,因而必须及时在柱身上设置新观测点,并及时将高程引测到新的观测点上,以保证沉降观测的连贯性。3 钢筋工程3.1 钢筋加工 3.1.1 现象1)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

10、标准允许值。 3.1.2 处理方法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对于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 3.2 钢筋绑扎与安装 3.2.1 现象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 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 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 3.2.2 处理方法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板底露筋,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按

11、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接处。 3.3 砼浇筑后柱筋偏位 3.3.1 现象砼浇筑后钢筋柱筋偏位3.3.2 防治措施1)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 2)加强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捣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

12、筋骨架; 3)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 3.3.3 处理方法按照16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 3.4 箍筋间距不一致3.4.1 现象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3.4.2 原因分析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3.4.3

13、预防措施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线向两端画线。3.5 绑扎搭接接头松脱3.5.1 现象在钢筋骨架搬运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发现绑扎搭接接头松脱。3.5.2 原因分析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3.5.3 预防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紧。扎接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三处。3.6 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3.6.1 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

14、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3.6.2 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3)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3.6.3 防治措施 1)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组搭配二各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2)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3)若分不清钢筋是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处理。4

15、模板工程4.1 轴线位移4.1.1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4.1.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大挤偏模板。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4.1.3 防治措施1)严格按1/10-1/15的比例将各分部、分

16、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预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17、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4.2 标高偏差4.2.1 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度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4.2. 原因分析)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 )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4.2. 防治措施)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

18、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模板。 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4.3 结构变形4.3. 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4.3.2 原因分析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拼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

19、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随部分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达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面变形。4.3.3 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得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

20、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檩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蛤时,其间距要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不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

21、1000-3/1000。 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4.4 接缝不严4.4.1 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4.4.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无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 6)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 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4.4.3 防治措施)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

22、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杠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5)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6)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4.5 模板支撑选配不当4.5.1 现象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4.5.2 原因分析)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

23、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4.5. 防治措施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达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作扒钉固定好。 3)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

24、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4)支撑体夭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加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 5)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支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5 混凝土工程5.1 蜂窝5.1.1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5.1.2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水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

25、漏振或振捣时间不足。 3)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或溜槽造成离析。 4)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5)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5.1.3 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设串筒或溜撸,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实,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用高强度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并养护好。5.2麻面5.2.1 现象混凝土表

26、面局部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5. 2.2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失效,造成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浇水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5.2.3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严密,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直到排出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

27、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5.3孔洞5.3.1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5.3.2 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拦截,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器振捣不到位,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5.3.3 防治措施1)在钢筋密集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并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处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杂物或模板工具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

28、,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5.4 露筋5.4.1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5.4.2 原因分析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而造成外露。 2)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漏浆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工人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或拆膜时缺棱,掉角造成露筋。5.4.3防治措施1)浇筑砼时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砼配合比准确,并具有和易性;浇筑高度超过2M时

29、,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堵好缝隙;操作时严禁撞击钢筋或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应及时调整,保护层砼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折模,碰坏棱角。 2)表面露筋的,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5.5缝隙、夹层5.5.1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5.5.2原因分析1)施工缝或变形缝处未清除表面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就浇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杂物未清除干净或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

30、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5.5.3防治措施1)认真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清除接缝处的松动石子、杂物;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浇灌时的下料高度大于2m应设串简或溜槽。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5.6 缺棱掉角5.6.1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5.6.2 原因分析1)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浇筑前未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降低,拆膜

31、时棱角被粘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棱角被碰掉。5.6.3防治措施1)模板应涂刷隔离剂,在浇筑砼前应充分湿润,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一定的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防止撞击棱角,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处,可将该处松散颗料凿除,用水冲洗并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等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5.7表面不平整5.7.1 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