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51KB ,
资源ID:47583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583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docx

1、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摘要:萧友梅被誉为近代音乐教育宗师。他参加创立了北京大学音乐教研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我国早期音乐院校的建立。还编写了很多音乐教育的书籍,是第一个向外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家。萧友梅是我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创办者; 是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创作者。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萧友梅的一生,第一部分是对其生平的介绍,由此萧友梅从出生到逝世的主要经历便可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是论述其音乐创作,这部分又分为三个方面(音乐教材、论著;声乐创作;器乐创作),这部分

2、做了重点论述,这些足以证明他是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和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第三部分是阐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从萧友梅的教育及贡献、教育思想、爱国表现来体现他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关键词 萧友梅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贡献XIAO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musicAbstract: XIAO known as the master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He participated in mus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und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Shanghai N

3、ational MusicInstitut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rly Music. Also prepared a number of books on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irst foreign introduce Chinese music to the musicians. XIAO is our first music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School of Music fou

4、nder;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musical talents. XIAO is a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our founder, pioneer of the professional music, music theory study of explorers.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XiaoYouMei life of his life is introduced, which XiaoYouMei from birth to dea

5、th can be clear at a glance of the main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usic creation, this part and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music teaching, works; vocal music creation; the creation), a key, the music is proof enough of his theory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ve explorer of pioneer

6、, The third part is expounded in music education XiaoYouMei contribution, mainly from the education and XiaoYouMei education thought, contribution, to reflect his patriotic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er.Key words: Xiao Youmei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ion Contribution引言他创办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

7、范学校音乐体育科。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管弦乐团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他缔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他是中国新音乐运动最大的倡导者和贡献者,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首室内乐、第一首管弦乐、第一首铜管乐、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的作者。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先驱、之奠基人,其实,他更是呵护、培育、捍卫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他就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他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人物,说起近代音乐史首先应当想到他,本人喜欢中国音乐史,更喜欢探讨对中国音乐史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这样重要的人物自然成为阐述的对象。一、萧友梅的生平介绍萧友梅(18841940),

8、字思鹤、又字雪朋,1884年1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的香山县(现名中山市)。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1889),随父移居澳门,入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根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旧学的根底,还在外语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士,而且孙、萧两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1892年,孙中山获得医学博士后也到澳门挂牌开业,两家过从愈益亲密。萧友梅从小就与孙中山相识,后来又同是同盟会的革命同志。1899年,萧友梅(15岁)入广州的著名新学堂“时敏学堂”。1901年毕业,并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

9、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04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唱歌、钢琴等课程。“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力图革新的中国知识分子云集日本。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著名的革命组织“同盟会”。1906年,由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当时,萧友梅正在日本留学,他的住所有时就成为孙中山、胡汉民等聚会的场所。有一个时期,萧友梅还与廖仲恺一家同住一楼。据说,孙中山为了逃避清政府及日本政府否认追捕,曾在萧友梅的住所躲藏了一段时日,直到1907年3月才离开日本。1909年夏,萧友梅学成回国,1910年初参加了清政府对出国留学毕业生的“会试”,取得了“文

10、科举人”的名位。不久即被授以在“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做“视学”。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同年,孙中山被迫下野,萧友梅旋即回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到德国留学,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课程,1916年7月,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在著名音乐学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一时无法回国,于是在同年10月,他又在柏林

11、大学哲学系及斯特恩音乐学院继续进修。1919年8月,他得以离开德国,借机游历瑞士、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直到1920年3月才从旧金山回到北平。留德八年期间,萧友梅如饥似渴地广泛涉猎作曲理论、音乐学理论、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一位既有专长,又有渊博学识的名副其实的“博士”。同年,他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验小学主任等职,旋即应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并开始参与北京音乐界的活动(如作报告、发表文章,以及参与有关国歌的制定等)。1921年1月,又应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修科主任、音乐科主任等。1922年,经他提议,“北京大

12、学音乐研究会”正式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他受聘为该所的教导主任,实际主持那里的日常工作。当时,他除了担负大量教学工作外,曾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组织了一个规模较小、但态度非常认真的管弦乐队,为中国的管弦乐合奏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最早的开拓。在传习所的工作中,他还十分重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定期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音乐生活,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926年8月,他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但是,在1927年夏,当时由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下令将北京所有各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统统撤销,萧友梅才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杨杏佛等人的支持下

13、,积极筹组国立音乐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公开招生。最初,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主持其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国立音乐学院代理院长。次年9月,又被正式任命为院长。至1929年,学校奉命进行改组,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即被任命为该校的校长,直至1940年12月31日他逝世为止。”(1)二、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一)音乐教材、论著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贯穿了其长达20多年的、留德求学直至赴沪主教的始终。所以,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体现其“新乐”思想的重要音乐实践领域。其主要理论著作有:1.教

14、材性音乐理论著作萧友梅编写了与其长期从事的音乐教育相关的教材性音乐理论著作,在1920年出版了乐学研究法,1920-1921年出版了和声学纲要,1924一1925年出版了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六册),1925年出版了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书,1928年出版了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新学制唱歌教科书(3册,19241925)、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等。此外,还发表了50余篇音乐论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

15、国旧乐不振之原因(1934)、复兴国乐我见(1939)等。2.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著作 萧友梅还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编著了进行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著作。这方面的著作除作为教材外,还以科研成果的方式发表于各学术刊物,包括其博士论文17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及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1930)、九官大成所用的音阶和旧乐沿革等。1920年、1923年先后发表了论文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歌曲的民族化,“他还认为中国音乐复兴的途径,不能把旧乐完全放弃,而是要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他主张用西方的技术和工具,但必

16、须保留我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万不至失去民族性。他认为,如果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这些观点,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萧友梅的文章如: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近世西洋音乐史纲、古今中西音阶、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国旧乐不振之原因概说等等,对西方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评价,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分析,就不是那么的正确了。他站在了西方音乐

17、观的立场上,以西方的角度去观察中国传统音乐,出现了一些偏颇的认识。萧友梅先生以上述两方面为主的音乐理论研究是卓有成效的,是当时我国音乐理论研究界的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理论家。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就,除了他系统深入地学习过西方音乐,长期进行着多方面的音乐实践,勤奋工作、笔耕不辍以外,其“新乐”思想的指导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述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了重视对西方音乐的全面学习、借鉴和对中国音乐的扬弃等特征,这些均为其“新乐”思想在其音乐理论研究上的具体体现。如上所述,萧友梅先生是我国较早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进行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其博士论文即我国

18、最早的一部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研究我国古代乐队发展的科学专著。旧乐沿革一书原是萧友梅先生在国立音专亲自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当时先生谓之曰“旧乐沿革”)课程时专门编写的讲义,后编辑成书,作为音专的教材使用。该论著以乐器、音律和调式等等的发展和变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评介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通过与西欧音乐发展的比较,总结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二)声乐创作作为我国系统掌握了西方专业作曲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代专业作曲家,萧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虽然大都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工作期间。萧友梅先生的声乐创作可分为以下三类:一般性群众歌曲、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和合唱与大型声乐套曲。1.

19、一般性群众歌曲一般性群众歌曲大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密切,以齐唱、独唱为主,如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卿云歌、华夏歌(章太炎词,1920)、民本歌(范静生词,1921)、国民革命歌(1928)等,这些歌曲都强烈表达了词曲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民主精神。(1)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年,5月4日,五四运动五周年之日,晨报副刊第三版刊出一首简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标有“赵国钧作歌,萧友梅制谱。”这是萧友梅为纪念“五四”五周年而作的歌,五四纪念那天,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萧友梅亲自指挥歌唱。萧友梅全集有这首歌的首刊简谱版及五线谱的钢琴伴奏版以及相关信息。是目前见到的最早一首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创

20、作歌曲。萧友梅曾将它编成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收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这是一首音调昂扬明快、节奏铿锵有力的进行曲,结构单纯,首尾呼应,音乐形象鲜明集中,手法简朴,具有通俗性的特点。当以四度、五度上行的音调,唱出“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赞词时,使人感受到了“五四”时期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这首歌壮怀激越,豪情万丈,五四青年的形象,在歌声中活脱的展现出来了。20世纪,一切进步的学生运动,都可以用上这首歌。今天要纪念五四,作为音乐人,先别忙着说什么继承、什么超越、什么反思之类,先唱会这首歌吧。(2)卿云歌在这些群众歌曲中,最突出的是他应北洋政府“国歌研究会”所征集的国歌卿云歌,这首歌曲于1921年经当

21、时的国会正式通过为“中国国歌”。尽管在1922年这首歌正式发表时,他还特别表示他自己认为它作为“国歌”是不太合适的。 1919年11月24日,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到1920年4月,研究会决定采纳邓萃英的建议,将原汪荣宝创作的卿云歌末两句删去,作为新国歌。并公推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吴瞿安等四位音乐家分别作曲。研究会经过认真挑选,决定采用刚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古琴名家萧友梅的曲谱,并请萧分制钢琴伴奏乐谱三种。 1920年10月,教育部将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提交国务会议讨论。1921年3月25日,国务院请总统徐世昌核准,自7月1日起,“准如拟办理,即由教育部通行遵照”。教育部“通咨

22、各省施行”。这样,由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国歌。2.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指不同于西方艺术歌曲和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的、由我国最早掌握西方专业作曲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代专业作曲家(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在民国初年和抗战以来创作的艺术歌曲。”(2)萧友梅先生在该领域的创作包括学校歌曲和音乐会艺术歌曲等两种,尤其是前者,可谓其音乐创作的最重要领域,代表作有:问、南飞之雁语、晚歌、植树节和柏树林回旋歌等。这些学校歌曲大都具有描写学生生活、教育学生学习高尚道德情操、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抒发忧国忧民思想等特征,因而广受青年学生欢迎。这些歌曲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

23、集中,即今乐初集(供高中用,1922年出版);新歌初集供高等学校用,1923年出版) ;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供初级中学用,1924年出版)。(1)问五四艺术歌曲正是发扬光大了这一思想传统,并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其开篇与扛鼎之作,当推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问(约完成于19201921年间,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问的歌词立意高远,主题深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也抒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慨:“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充满了对于当时社会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愤懑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这首歌曲是萧友梅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开近代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

24、它含蓄地唱出了青年人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忧虑和感慨之情。这首作品短小精致、高度浓缩,像经典的音乐小品,是单一形式的乐段结构,匀称的乐句中又富于变化。全曲好像是一位哲学家对生活提出的深刻的思考。其音乐舒展自如亲切纯朴,在严谨的结构,深切的感情中演绎的蕴含着激动的感情,由此这首成为近代经常演唱并且受到欢迎的早期独唱作品。萧友梅先生用了极其精炼的素材,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广泛流传。尽管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还明显带有模仿西方艺术歌曲的痕迹,但简洁明了的创作手法、和声与歌词的有机结合,富有逻辑性的旋律发展,使听者无不为之而动容。钢琴伴奏基本上是旋律音加和弦音,左手的伴奏则采用了典型的四拍子中第一

25、拍八度低音重复、后三拍注释和弦的写作,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创作手法过于简单,然而在当时,萧友梅能够突破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编配方式,率先运用西洋音乐作曲技法有目的的进行“依词配曲”的创作,把欧洲艺术歌曲“诗歌、旋律、钢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附诸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这一崭新模式的创作道路,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开辟了道路。(2)杨花杨花是一首篇幅较为长大、适合音乐会演唱的独唱曲目,它与绝大部分学校歌曲一样,均带有钢琴伴奏,是我国民国初年出现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中为数不多的音乐会艺术歌曲之一。这些歌曲虽然存在着旋律、节奏平稳、呆板,篇幅较为短小,曲式过于

26、方整,和声、织体失之简单,整体效果平淡无奇等不足之处,但毕竟开创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这种中国文言风格歌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新型声乐体裁,为其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萧友梅歌曲的音乐,一般说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较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另外,几乎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起衬托的作用。今天看来,除了少数作品以外,其余的都显得有些拘谨、平板,缺乏朝气。这可能与其合作者易伟斋的歌词语言偏于生涩、古奥有一定的关联,也与萧友梅缺乏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有一定关联。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达到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与

27、完善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境地,使主题的时代性与风格的民族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说,主题思想的时代性是艺术歌曲的生命的话,那么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就是艺术歌曲的灵魂。萧友梅及早期音乐家,对源于西方的艺术歌曲进行了民族化的艺术处理。“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3)3.合唱与大型声乐套曲合唱与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是萧友梅先生声乐创作领域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女声合唱别校辞(易伟斋词,1924)是作曲家专为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毕

28、业生创作的,首演时作曲家还专门为之配写了管弦乐伴奏,是一部具有开创精神的探索性大型合唱曲。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词,1929年出版)是萧友梅对多声合唱的民族化进行试探的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它是一部以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创作的、不同于西方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对西方合唱形式进行民族化实验的大型声乐套曲。”(4)全曲共有十段,基本上概括大型声乐套曲在演唱风格上的多样性(即包含了男、女声独唱,男、女声合唱及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和声运用上,他基本上按照欧洲大小调功能体系的规范,调性均为大调,和声均属传统功能体系,还有转调和调性布局。即作品中,第一、二段建立在主调降A大调上,第三、四段建

29、立在F大调上,第五段建立在降B大调上,第六段建立在降E大调上,第七段回到原调降A大调,第八段建立在F大调上,第九、十段“尾声”(以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回到原调降A大调结束。器乐段落较少(仅以第九、十段作为器乐尾声),伴奏织体变化不大,由于整个十段乐曲均运用的是大调性和声,伴奏织体的变化也不大,整体效果比较平板、单调,这说明萧友梅对大型作品的创作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但上述作品(尤其是后者),无疑又一次体现了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音乐风格的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新乐”思想。(三)器乐创作萧友梅先生的器乐作品不多,但包括了钢琴曲、器乐重奏曲和管弦乐曲等三个领域。1.钢琴曲哀悼进行曲(原名哀悼引,作品24号,1

30、916年)是作曲家为纪念黄兴、蔡锷两位革命志士而写的管弦乐曲,作于其留德期间,后以钢琴曲形式发表,1925年曾改为军乐曲,用于孙中山先生的葬礼,是一首西方葬礼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最后以钢琴曲的形式正式发表。主要主题忧伤沉痛,对比主题表现出激越昂扬的力量,是当时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最为优秀的器乐式葬礼进行曲。大提琴曲秋思(作品28号,发表于1930年乐艺第三期)实际上是一首以大提琴作助奏的钢琴曲,估计是萧友梅回国初期所写的作品。2.器乐重奏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号,献给莫兰多尔芙女士,1916年12月)也是萧友梅先生留德期间创作的、具有明显德奥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室内乐重奏曲,具有形式完整、技法严

31、谨的特点。大提琴曲秋思(作品28号,发表于1930年乐艺第三期)实为大提琴助奏的钢琴曲,也属室内乐范畴,概作于先生返国初期。3.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曲(作品39号,1923年,后以改编钢琴谱的形式正式复印发表)萧友梅先生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管弦乐队,是一首根据其想象中的古意创作的、从内容表现到音乐风格均具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曲。因该作是我国第一首西方体制的管弦乐曲,又力图表现东方中华的古代风韵,故演出后广受好评。但随后发表的该作的钢琴改编曲,在织体的钢琴化方面,较哀悼引有所下降。新霓裳羽衣舞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按照西方模式所写的管弦乐曲,作品力图体现我国古代的、东方的民族特色,因此,演出后在当时还颇受

32、听众的好评。另外,萧友梅先生还曾将卿云歌改编为管乐合奏。总之,在器乐音乐方面,萧友梅也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开拓者,尽管这些作品现在已失去其实际演出价值。三、萧友梅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一)教育及贡献1.教育活动萧友梅回国后,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早年的革命经历及同国内政界高层人士的关系,要谋得一个薪位高的职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决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旧时,音乐这个专业不被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唱。1920年9月,萧友梅受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很器重萧友梅的为人与才能,萧友梅也很赞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应邀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音乐讲师兼该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