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49.77KB ,
资源ID:47570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570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docx

1、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6课标全国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解析

2、】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依据题干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B本身错误的选项史官大都能秉承传统,遵照现实来记载历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编撰史书C本身错误的选项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错误D干扰选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记录其“误失”,而不是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2.(2016课标全国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3、.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关键:中国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效率。【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3.(2016课标全国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4、、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解答关键: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影响。【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4.(2016课标全国卷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

5、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解答关键: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解析】选B。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5.(2016课标全国卷T25)东汉王

6、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解答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汉初”。【解析】选B。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这里的“国家档案文献”主要应该是有关国家制度的记述;萧何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汉初的史实,汉承秦制,判断B符合题意。汉初盛行的是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实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

7、不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已经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与材料无关。6.(2016课标全国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

8、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题指南】本题

9、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前后救济制度的比较。解答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材料。【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救济制度横向比较,第一问注意分析材料,主要从维护统治方面思考根本目的;第二问比较救济方式,相同点从政府作用、设置机构和关注对象上思考;不同点可以从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体上思考。注意概括语言要精练。第(2)题对比考查福利制度,主要从战后福利制度方面回答,结合课文中“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对比材料可得出答案。答案:(1)共同目的:维护统治(或促进政权认同);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

10、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涉及面广;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7.(2016北京文综T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解答关键:认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解析】选B。由材料中“朝廷与地

11、方矛盾尖锐”“节度使”“中书省”“靖安坊”等信息可以得出是唐代的历史。节度使制度出现于唐代,故A错误;宋代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坊市界限消除,故C错误;元代推行行省制度,不存在节度使,D也不符合题意,故选B。8.(2016江苏单科T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关键:明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D。通过材料中“长兄”“长孙”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故D正确。家族和睦指家族成员间相处融洽,与题中“长兄如

12、父”等不符,故A错误;等级秩序指依据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不符,故B错误;贵族世袭指贵族世代继承祖先权力,是先秦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不符,故C错误。9.(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记载与考古史料之间的互相印证关系。解题关键:史记中记载的故事与考古史料讲述的都是一个历史事件。【解析】选D。史记的

13、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排除A;一个是文字记载一个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够确切;史记和石刻表现的都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主题,因此D正确。10.(2016江苏单科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关键:明确宋代科举考试中,“糊名法”代表的深层次含义,即更加公平。【解析】选A。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

14、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11.(2016天津文综T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研究历史认识论。解答关键:理解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尤其是“

15、未必尽同”这句话。【解析】选D。题干中司马迁的观点是:生活在当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但今天不一定就与古代完全相同;故D与题意相符。A中的“历史可以重演”,B中的“不能以史为鉴”,C中的“无须学习古人”这三个观点本身说法都是错误的,都不是正确的历史观。12.(2016浙江文综T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

16、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史学常识。解答关键:理解史学常识。【解析】选D。户帖属于第一手资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A、B,选D;明太祖实录记载内容比较简单,与户帖相比缺少历史实录感,排除C。13.(2016浙江文综T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C. D.【解题

17、指南】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经济发展。解答关键:理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的情况。【解析】选D。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秦汉时期在地方设郡县制,没有设置州,故排除,均符合定州的历史,选D。14.(2016浙江文综T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答关键:迁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监察制

18、度的发展演变史。【解析】选B。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错误选项东周诸侯国说明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元行省已经实现了中央集权B正确选项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相当于宰相C错误选项西汉州刺史是皇帝派到一州的代表;明监察御史负责监察D错误选项宋提点刑狱司属于省级“检察机构”,职能范围仅限在府、州、县的“司法审判”过程中的检察监督、弹劾建议;明通政司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国家最高新闻传播机构和中央信访部门15.(2016海南单科T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

19、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的深远影响。解答关键:理解材料中把“官”比作“父母”所体现的真正含义。【解析】选B。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宗族关系成为执政的基础主要是在夏商周三代,而不是整个封建社会,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政绩,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民本思想,但不是主要依据,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错误。16.(2016海南单科T 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

20、,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解答关键:理解“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含义。【解析】选C。“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是为稳固皇位服务的,故C正确,A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完全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故D错误。17.(2016上海卷T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

21、,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解答关键:学生对公元纪年的理解。【解析】选D。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它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故选D。18.(2016上海卷T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关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解析】选B。材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辩驳分封制的优劣是徒劳无益的事情。第二句话是指某一制度经过两千年未能改变。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进一步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作用,经过史实证明,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要求。故选B。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