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85.81KB ,
资源ID:47487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487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docx

1、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简言之,德育即促进(C)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A. 政治思想 B.心理素质 C.个体道德 D.法律意识2、有关道德外延的界定应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其中,“守一”是指(D) )A.大德育 B.品德教育 C.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3、“大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C)A. 政治教育 B.心理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律教育4、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遵循(D)的原则 )A.

2、政治优先 B.品德第一 C.“守一望多” D.不断丰富5、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A)A.20世纪初以来B.1920世纪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6、在基督教世界里,教育的目的是皈依( B )和人性的救赎。A. 科学 B.上帝 C.人文 D.社会7、在印度、伊斯兰世界,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相似,只有(A)是一个例外。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苏联8、(C)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A. 尼采 B.福柯 C. 康德 D.列宁 C. D. 分级9、狭义的德育专指( D ),亦即西方教育理论的“moral education”。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3、 C.法律教育 D. 道德教育10、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德”、“道德”都是( A )的“大德”。A.政治化 B.法律化 C.思想化 D. 礼仪化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使( C )是道德教育的命题难以被广泛接受。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12、前苏联凯洛夫( B )中提到的“德育与我国文革时期的德育概念相似。A. 大教学论 B. 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13、1986年(A)主编的教育学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重新分离。A. 巴班斯基 B.巴甫洛夫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14、道德教育只是作为个体( B )的重要组

4、成部分而不是惟一的一个维度。A. 政治化 B.社会化 C.经济化 D. 生活化15、思想政治教育的( C )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A. 学校机制 B. 家庭机制 C.心理机制 D.社会机制 16、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 D )的原则。A. 守多而望多 B. 守一而望一 C.守多而望一 D.守一而望多 17、无所不包的( B )无法与人对话,也不方便研究。A. 智育 B.德育 C.教育 D.美育 18、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可一种( C )理论。A. 内化 B. 外化 C.转化 D.变化 19、本书所论德育是( D )。A.大德育 B. 泛化的德育 C. 广义的德育 D.

5、狭义的德育20、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A)活动。A. 价值引导 B.实践引导 C. 理论引导 D.政治引导 1、德育目的就是(B)活动的结果,是该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A. 智育 B. 德育 C. 教育 D. 美育2、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包括(A)学段A. 学前教育 B. 小学教育 C. 初中教育 D. 高中教育3、德育规范性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预防,其次是(A)。A. 禁止 B. 引导 C. 教育 D. 赞扬4、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C)A. 惩罚 B.宽容 C. 扬善 D. 忏悔5、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教会”,而教师相当于“社会的牧师”。

6、CA. 洛克 B.杜威 C. 涂尔干 D. 卢梭6、(A)认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A. 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 柯尔伯格 D.苏格拉底7、(C)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A. 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8、日本教育学家(D)曾经指出:“所谓善,就是要无保留地服从全人格的命令,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A. 川端康成 B.喻泽福吉 C.小渊惠三 D.小原国芳9、一般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A)。A. 品德规格 B.人格特征 C. 心理结构 D.理想追求 10、

7、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 B )。A. 评价 B. 预期 C. 监控 D.认可 11、对道德教育而言,不进入( C )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A. 社会 B.学校 C. 主体 D.客体 12、德育目的是全部德育活动的( D )。A. 策略 B.手段 C. 过程 D.灵魂 13、德育目的是德育评价( B )。A.最低准则 B.最高准则 C.中间环节 D.最终结果 14、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含有( C )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A. 回避 B. 惩罚 C. 禁止 D.鼓励 15、就道德教育而言,幼儿阶段的儿童对许多( D )的判断并不成熟。A. 美丑 B. 是非 C.真假 D. 善恶

8、16、德育目的功能具有( A )观念性,直接发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A.隐含性 B.外显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17、涂尔干说:“没有社会,( B )就没有目的。”A.政治 B.道德 C. 法律 D.教育 18、( C )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A.现代主义 B. 后现代主义 C.存在主义 D. 保守主义 19、法国思想家( D )德育的目的就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A. 卢梭 B.福柯 C.萨特 D.爱尔维修20、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A )认为,“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A.儒家 B.墨家 C. 道家 D.法家 1、(

9、C)在大教学论中,他为“最初的学校”(母育学校)开列的20门课程中就包括道德学A.斯宾塞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2、“社会行动”模式是(D)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教育流派A. 英国的麦克费尔 B. 法国的涂尔干 C. 德国的康德 D. 美国的纽曼3、生命线作为道德教材包括三个部分,下面哪(D)个没有被包括A. “设身处地” B.“检验规则” C.“你应该做什么” D.“自我反思” 4、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应当以(C)法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A.1682年 B.1782年 C.1882年 D.1982年5、( A )等人用“道德符号理论”为依据设计了

10、一套别具风格的德育课程。A. 英国的威尔逊 B. 法国的涂尔干 C. 美国的班杜拉 D. 德国的黑格尔6、由于英国道德教育家(D)等人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目标范畴设计德育课程的,所以他的德育课程模式也称“体谅”模式。A.柯尔伯格 B. 巴班斯基 C.福禄培尔 D. 麦克费尔7、课程研究从( A )开始转向“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研究。A. 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8、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隐性课程”模式被称为( B )A. “第四势力” B.“第三势力” C. “第二势力” D.“第一势力” 9、美国心理学家( C )

11、等人通过5年时间对11000多名816岁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证明:传统的道德学科所进行的道德规范教授与儿童的实际行为几乎无关。A. 利比特 B.怀特 C.哈桑和梅 D.泰勒 10、在中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在道德学科的直接讲授中,没有对学生的(A)足够重视。A.道德批判能力 B.政治理解能力 C.思想理论水平 D.法律意识素质 11、一个人是否道德的关键是看他能否具有(B)的倾向。A. 关心自我 B.关心他人 C.关心政府 D. 关心法律12、威尔逊倾向于将道德教育课称之为( C )。A.“道德文化”课 B.“道德心理”课 C.“道德思维”课 D.“道德政治”课 13、“社会行动”模

12、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他们关注了一般道德课程中注意不够的( D )。A. 思想 B. 意志 C. 情感 D. 行动14、美国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的教材是幸福生活和( A )两套。A.你与我 B.时事 C. 政治 D. 思想品德15、美国小学的品德教育教材是( B )。A. 生命线 B.公民的品德 C.历史与社会 D.法律常识 16、中学的品德教育教材是( C )。A. 个人和原则 B. 起跑线 C.自我决定 D.你期望什么 17、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D )可以使学科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可以逐步地深入接触学科内容的不同方面。A. 综合式课程 B. 活动式课程 C. 单科式课程 D.螺旋

13、式课程 18、学校德育只宜在小学或初中采用( A )形式。A. 综合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 分科课程 19、活动课程又称( B )、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A. 广域课程 B. 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综合课程20、( C )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A. 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 亚里斯多德 D. 昆体良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等都对学校德育有十分重要的论述。A.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 B.卢梭的爱弥尔(1762) C.裴斯泰洛齐的

14、林哈德与葛笃德(1806)D康德的教育论(1803)E.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学校道德教育大体上经历了(ABCD)阶段。 A.习俗性道德 B.古代学校德育 C.近代学校德育 D.现代当代学校德育 E.未来学校德育 3、在中国,德育概念泛化主要有(ABC)原因。A.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B.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C.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D.思维方式多元化的影响E.改革开放的影响 4、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ACDE) 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 B.学校德育的规范化 C.学校德育的民主化 D.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5、中国先秦时期学校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六艺”中,与道德教育关

15、系密切包括( CD )。A.射 B.书 C. 礼 D. 乐 E.数 6、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包括(ABCD)。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 B.学校德育的民主化 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D.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E.学校德育的技术化7、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 BCDE )A. 德育课程 B. 德育思想 C.德育论 D. 德育学 E. 德育科学8、中国古代的( ABCDE )等都贡献了宝贵的德育思想。A. 孔子B. 孟子 C. 朱熹 D. 王阳明 E.陆九渊9、学校至少要适应下面(ABCD)需要。A. 适应个体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性的需要B. 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C. 适应个体发展的

16、特殊需要 D.适应与学校教育其它平行子系统的需要E、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10、“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 CDE )。A. 道德为什么要教 教什么CDEC. “道德”或“德性”是可教的吗 D. 何谓“教”E. 道德为何可以教给儿童?11、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BC )A. 导向功能 B. 调控功能 C. 评价功能 D.道德功能 E.教育功能12、德育目的的类型包括( ACD )A.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B. 先进的德育目的与落后的德育目的 C.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D.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E.

17、传统的德育目的与现代的德育目的13、本书作者主张将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分为下列( BCDE )因素A. 知 B. 情 C. 信 D.意 E. 行1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论者包括( BCD )A. 弗洛伊德 B. 卢梭 C. 杜威 D.裴斯泰洛齐 E.第斯多惠15、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包括( ABCDE )A. 幼儿德育目标B. 小学德育目标 C. 初中德育目标D. 高中德育目标E. 大学德育目标16、中国古代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ABCD)A. 恻隐之心 B.善恶之心 C.辞让之心 D.是非之心E.仁爱之心17、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选择、评价、再到行动的过程。这一过

18、程包括下面(ABCDE )等过程。A. 自由地选择 B.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C.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D.赞同与珍视E.确认18、学校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主要有(CDE)。A.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之间的矛盾B.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C.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D.德育要求同学生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E.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19、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ABDE )。A.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B.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C.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 D.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

19、与交往”的安排 E.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20、在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这些因素包括( ABCDE )A. 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 B.家庭破裂 C.父母离异 D. 个人的意外事件 E. 亲人死亡21、本教材认为道德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BCD )。A. 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学科开设 B.如果作为一门学科开设,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C.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它的特点何在 D.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E.道德教育内容如何设计与安排?22、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 ABCE )。A.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B.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C.提高

20、学生进行决策与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E.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23、威尔逊等人除了对道德理性能力培养高度重视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主张,包括(ABCDE)。A.主张在学校管理上让学生民主参与 B.主张直接的道德教育C.主张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D.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E.主张在学校组织结构上形成“传统的家庭模式”。24、美国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环境能力”,具体包括( ABC )。A.实质性的能力如画画、建房等 B.人际关系能力C.公民行动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能力E.制定政策目标能力25、英国的一项学生道德生活实际与需要

21、的调查表明,学生所期望的成人行为是:(ABCDE)。A.允许自由 B.帮助解决困难C.理解 D.倾听意见E.有幽默感26、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教育学科的( ACDE )等仍然在研讨之中。A.性质 B. 政治化 C.师资的特殊性 D.存在的合理性 E.内容27、麦克费尔等人编写了“体谅”理论的道德教育教材,主要包括( DE )。A.母育学校 B. 爱弥尔 C. 教育漫话 D.起跑线 E.生命线第28题答案:ABCDE。29、美国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 ABCDE )等。A.抑郁 B.敌对 C.富于破坏性 D.易激怒 E.孤独 30、威尔逊认为,一个受过道德

22、教育的人应当包括( ABCDE )等品质。A.关心他人利益B.体察他人情感 C.具有合乎逻辑的道德事实知识 D.具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技能的能力E.具有迁移能力与道德信念 三、判断题: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不需要改错。1、本教材对德育的定义是: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的提升的教育活动。(对)2、德育不是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错)3、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对德育的应然和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对)4、德育原理不

23、是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错)5、德育概念是中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论争的一大“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对 )6、所谓“望多”意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 错 )7、古代学校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错 )8、道德教育如果不与政治、思想、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在逻辑和实施上都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德育概念没有外延上的边际。( 对 )9、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都不仅仅只道德教育。( 错)10、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观点,对德育何以可能考虑不足。( 对)11、美国伦理学家约

24、瑟夫.弗莱彻认为:“其他一切律法、准则、原则、典范和规范,毫无例外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们在某一境遇下恰好符合爱时,它们才是正当的。”(对)1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从来就没有将圣人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错)13、近代教育史上持个人本位的德育理论很多,代表人物有法国涂尔干和德国家凯兴斯泰纳等人。(错)1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错)15、当代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对)16、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错 )1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

25、。(对 )18、德育目的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错 )19、德育目的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对 )20、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之主要特点并不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错 )21、道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内容和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对)22、中国的古代课程基本上是一种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形式。(对)23、中国的学校德育课程已经趋于成熟。(错)24、“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学业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对 )25、世界范畴内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泛的探讨是在21世纪初。(错 )26、麦克费尔等人认为,儿童大多能够分清什么是自由与放任

26、、坚定与固执、真理与教条,道德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上,而应当着重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对 )27、最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对 )28、中国的德育课程的内容一直不太注意联系国家政治生活现实。( 错 )29、德育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完全正确的。( 对 )30、中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综合课程结构。( 错 )四、辨析题: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德育概念应当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教育等,使其有广泛的外延。答:不准确。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

27、。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心理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所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在论述心理机制时又通通变成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等的描述,这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第三,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讲座德育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2、“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是形式上的区别答:不准确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传统”德育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灌输;“现代”德育认为有效

28、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惟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3、德育目的不能具有超越性答:不正确。一方面,道德本身对生活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另方面,德育目的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性。柯尔伯格指出:“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错误 ,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授的信息的尊重”。4、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答:正确。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奋斗目标,所以必然会对德育对够用起引导、提升的作用。引

29、导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生个体的道德动机;二是具有意志性的作用,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与毅力。5、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答:正确。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以“泰勒模式”为代表。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被视为“现代课程之父”。第二阶段是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模式”。第三阶段是以利比特和怀特等人的团体研究为代表的“隐性课程”模式。6、美国道德教育课程的编制不注意实验研究 答:不正确。美国品德教育学院于20世7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五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在此基础上1986

30、年编制了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五、简答题: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所谓“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与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也指学校德育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2、简述德育理论形态答:德育的理论形态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其中:德育思想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德育论”是一个德育经验相对的一个范畴。有德育实践即有德育经验、德育思想,但有德育经验却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