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7KB ,
资源ID:47261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261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鉴赏背诵版18.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鉴赏背诵版18.docx

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鉴赏背诵版18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分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具体分析时必须结合诗意进行。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往往是议论的句子,位置往往在末尾)。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

2、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往往题目要点明),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例1:【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坚守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节操。例2:【唐】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

3、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目的不同: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往往题目要点明),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2、手段不同: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常常借助于客观事物的一些特性寄托“志”。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与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4、关无故人。”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答 答案: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也叫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唐】王维相思中的“红豆”就是一种赤诚友爱的象征。2、衬托。以人衬人:如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以物衬物:如【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

5、馨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反衬出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以物衬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以景衬情:如【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伤,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3、对比。【北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

6、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4、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暗示了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诗人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5、虚实结合。如【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

7、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6、动静结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7、因小见大。如【唐】杜牧过华清宫,通过杨贵妃莞尔一笑这个小镜头,揭露唐明皇宠色误国的重大社会问题。8、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或评论)现实。如【唐】杜牧赤壁,借评论赤壁大战,揭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机遇的道理

8、,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三、修辞方法 1、比喻:如【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儿子是无以报答慈母的厚爱的。2、拟人:【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山放过一山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同时运用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生动形象,寓含着深刻的哲理。3、夸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突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4、对偶:【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对偶,“海日”对“江

9、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生动形象,琅琅上口。5、双关:【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用了谐音双关,以“丝”谐“思”,表现了诗人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6、通感:【宋】苏轼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露”是什么“风味”?“月”是什么“香”?谁也知道。但“露”在视觉上是晶莹湿润的,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而“月”在视觉上是皎洁无暇的,给人的感觉是淡雅的。这里用视觉形象来形容味觉和嗅觉形象,感觉相通,在修辞上叫“通感”。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分析意象一、通过联想,抓住相似点,由物及情,由物至理。“月”的意象第一,从外在形态上

10、来联想。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第二,从内在情绪上联想。残月人缺分离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第三,从颜色上去联想。月光清澈静谧安宁内心平和,高尚情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第四,从时间意识去联想。明月之永恒时光的流逝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结:由于民俗习惯和作家前后互相影响

11、,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又往往在同一物象上反复寄寓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的情感,使这个物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古诗中的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对这一类的意象,我们应该牢记。二、把握常见意象的固定寓意(一)花。花是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不尽相同。“感时花溅泪”这是杜甫对“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离乱的感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对爱情、生命的感叹。古典诗歌借“花”来言志抒情的,大致有梅花、菊花(黄花)、荷花、桃花等。1、梅花。梅花被誉为傲骨奇干,向来是洁身孤高的化身,代表品性的高洁。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2、中,词人以梅花独放于凄风苦雨的寒冬黄昏,寂寞荒凉的驿外断桥边,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抑郁不得志的心情,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自己在黑暗险恶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移的精神。2、菊花。菊花,古诗词中多以坚强高洁表达孤标傲世之意。表孤标傲世的如“菊花犹有傲霜枝”(苏轼冬景)。菊花谢了,但那不畏霜打的枝茎却在寒风中显得生机勃勃。衬托环境寂寞凄凉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女词人怜花,所以当她看到西风吹动帘子的同时也就想到了西风在吹动着菊花,感到菊花随着气候变冷而逐渐变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园中菊花盛开,秋意

13、正浓,但词人因忧愁而憔悴,无心摘花赏花,任其自萎,此时的菊花衬托了环境的凄凉。(二)树。古人把植物中的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在这类事物身上,寄寓着傲视困难、坚强不屈、品格高尚等情感。1、柳。古人有个习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杨柳表示表示“挽留”“留恋”的情愫,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词人设想别后之情景,伤心又凄凉,依恋不舍之情借杨柳来表达。也有借柳表现春天的美好可爱、生机勃勃的。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松。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和勇士,它的形象多表示正直、坚强之意。如小松【唐】杜

14、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3、竹。竹多表示有气节,意志坚强之意。如:题竹石画【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借竹子来表示诗人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诗中可以窥见诗人的形象。风格质朴泼辣而率真自然。(三)芳草。多喻离恨与闲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更生。”以远接天涯、连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恨,生动形象,自然贴切。贺铸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诗歌中,芳草均有表示思念、离恨、闲愁之意。(四)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雨夜时

15、分,雨点滴落在梧桐叶上会引发人的愁绪。我们常通过梧桐叶落,雨打芭蕉合起表现愁思。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五)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沙行(六)蝉。古人认为蝉居高食洁,饮露餐风,因此蝉常被当作清高洁白的象征。如蝉【唐】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意在表明,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诗中强调

16、了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七)燕子。燕子是春天的象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借“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人生感慨。(八)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古诗中的鹧鸪已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九)羌笛。羌笛是古羌人吹的一种乐器,奏凄切之音,曲调哀怨,多含思念。后来“羌笛、竹笛、羌管”都成为思乡的代名词。如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

17、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深夜传来悠扬的羌管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十)水。多喻愁绪。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些诗中,均以水流的特点喻连绵不断的愁绪,形象贴切。(十一)桑梓。旧风俗习惯在家门口种上桑树、梓树。后就用来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金人刘迎题刘德丈戏彩堂(十二)关山月、楼兰。指边塞。多表达思乡或建功立业的豪壮之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小结:感受以上这些古诗词中

18、常见的意象时,除了要了解它们的一些特定含义外,准确地理解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从语境入手,捕捉诗人所选物象的层面,从而准确地把握意象也是非常必要的。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答题策略一、品味精彩语言。品味古诗的语言,主要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特点。 (一)题目形式:炼字。【答题要点】1、修辞或表现手法; 2、关联的对象及特点; 3、传达的情感。【答题格式】 采用了 的手法(或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例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说它的妙用。 【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

19、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例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二)题目形式:品味语句。【答题要点】1、从表现手法入手; 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 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 4、谈谈作者的情感。【答题格式】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例:【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二、分析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标题和写作的背景,要联系教材中诗人抒发的情感,要注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例:【北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抒发了作者对眼前团聚的珍惜,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二)联系已学诗歌的主题分析情感。例:【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三)结合诗歌的意象体会情感。 例1:【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

22、贞不移的品格。】例2:【南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热爱之情。】三、赏析艺术手法。 古诗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

23、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例1:【唐】雍裕之农家望晴“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例2:【元】王冕墨 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

24、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鉴赏关键点】诗歌叙事中重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长河、孤烟等物巧妙组合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阔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壮阔。”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字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堪称千古名句。全诗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

25、消息,与题目紧紧相扣。【思想内容】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中考链接】2010年广西百色市17.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26、的感情。(3分)1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17.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18.(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示例一:图画的构图美。(1分)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1分)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示例三:图画的色彩美。

27、(1分)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示例四:图画的意境美。(1分)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一)(5分)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8.(3分

28、)“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二、观刈麦【唐】白居易(七下238)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29、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鉴赏关键点】诗歌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完美结合。生动地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

30、割麦的情景,传神地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心理,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

31、处境。【自我检测】(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4)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七下241)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