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22.03KB ,
资源ID:4717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17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解读.docx

1、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解读1.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1 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2 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

2、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3 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4 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2. 如何认识 “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1 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2 (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

3、级分明、核心突出。)3 构成要素(1) 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2) 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具有三大经济特征:(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3) 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3. 如何认识 “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1 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水平。有三种代表性观点:2 二类说:微观主体

4、(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3 三类说: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4 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围观承载对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4. 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基本内容、应用价值。P551 以“满意人”为假设前提,强调区位选择行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化。2 史密斯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确定“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构建了盈利空间界限理论。3 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4 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1)

5、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既能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也能形成利润的空间界限,超过此界限就无法获得利润;(2)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工业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5 企业家能力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企业家经营能力强、水平高,使总费用降低,反之上升。优秀企业家的利润空间要比同类企业的范围大,不仅在最佳区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选择的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大。6 政府调控政策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政府通过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调控政策引起盈利空间界限区位的变化,促进或限制某区域的经济增长。7 注意:企业家的区位选择决策行为不一定只是

6、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还收非经济性因素影响,如企业家的出生地、模仿或群居性等。5.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P641 划分依据是根据经济增长要素的区域来源。2 内部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包括(1)供给面要素(生产要素的供给):劳动、资本、技术;(2)需求面要素(消费与投资);(3)区域空间接结构。3 外部因素反映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1)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流动;(2)区域间贸易: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的需求);(3)国家区域政策。(于宗先、陈栋生)6. 如何

7、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P65 P671 含义:制度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间接因素,通过对影响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2 内容:包括正式制度(体制、法规、政策、组织、规划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等)。3 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的重要因素:正式制度通过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度;非正式制度通过引致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7. 区域输出基础模型。P68-691 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又译作“输出基地理论”、“

8、出口基础理论”)是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一种侧重从需求角度阐述区域经济增长动因的经典理论。代表人物:诺斯和帝伯特。2 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基础部门(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3 经济关系等式:E=D+X Y=D+M M=My (m1E为区域内总支出;Y为区域内总收入;D为区域内需求(非基础部门提供);M为进口;X为出口(基础部门提供);m为边际进口

9、倾向。市场均衡的条件:Y=E 且 M=X 得 Y=(1/mX,输出基础乘数:1/m。4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基础部门产量的增加将通过乘数效应直接引起区域经济的增长。相对于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它既强调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又未忽视区域经济的供给面,但其突出缺陷是未对区域出口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系统的解释。8. 20世纪50-80年代西方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P6-781 主要观点:主张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2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

10、增长理论。如倒U型和钟形理论。学者(国籍)理论名称/代表作(年份)理论要点佩鲁(法)布代维尔(法)(产业)增长极理论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1988)(区域)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问题(1966)要点:提出“增长极”概念,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是推进型单元,而推进型单元主要是推进型企业;增长极是产业关联上的增长极。要点: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认为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推进型产业缪尔达尔(瑞典)

11、卡尔多(英) 狄克逊、瑟尔沃尔(英)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区域政策案例分析(1970) 循环累积因果模型区域增长率差异的卡尔多曲线模型(1975) 缪尔达尔: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应采取政府干预的方法刺激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源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发达区域会因市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was

12、h effect),前者对不发达区域有利,后者对不发达区域不利;由于前者远小于后者,在不平衡的互动过程中,发达区域愈繁荣,不发达区域愈衰落。 卡尔多:强调集聚经济、报酬递增、要素流入等产生的利益的循环累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在其倡导的“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率指标之比)概念之中;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存在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其产出和生产增长率提高,致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而相对效率工资下降又导致区域产出增长率提高,促使高速增长区域更趋增长。 狄克逊和瑟尔沃尔:强调区域产出增长与其输出部门竞争力之间相互交替作用的正反馈机理。赫希曼(美)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经

13、济发展战略(1958)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前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经济资源的吸引,后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经济辐射,从而形成区际间经济传递。从长期看,涓滴效应总会大于极化效应,从而可以通过非均衡发展策略缩小区际差距。弗里德曼(美)核心(中心)边缘(外围)理论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1966);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1967)城市化、规划和区域发展(1973)核心区具有较高增长倾向

14、的区域,边缘区是其发展途径受控于且依附于核心区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核心区通过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等6种反馈机制强化其对边缘区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的扩散效应引导边缘区发展,二者边界变得模糊,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威廉姆逊(美)倒U型理论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1965)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继而区域差异保持稳定;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阿朗索(美)钟型理论五种钟型曲线(1980)在经济发展的早

15、期,经济增长往往趋向于扩大区际间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放缓,趋向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9. 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P84-851 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是学者对佩鲁增长极的发展而形成两大增长极理论流派之一,强调推进型产业和企业。2 功能派增长极理论把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是具有抽象经济空间的一个区域节点,并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主张在落后区域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3 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强调增长极的产业 “极化效应”,即推进型产业的建立或产品的增加会导致原区域中未曾配置的其他产业活动的出现。4 极化区域累积增长的每个必备条件:极化区域内的主导

16、产业及其创新,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存在于极化区域内。5 代表人物:布袋维尔、达万等。10. 地理学派增长极理论。P86-871 地理学派也是两大增长极理论流派之一,强调地理空间极化。基本抛开了佩鲁增长极理论中的产业概念,而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即城镇或城市)看待。2 早期(贺希曼):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增长在区际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此处所说的“增长极”或“增长点”基本上指的是极化空间(或极化区域)中的节点,即城市等地理单元。因此,“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变成了城市中心对周围腹地的影响。3 中期(彼拉德):引入区域规划之中,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城

17、市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增长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彼拉德在工业化与欧洲经济(1973)中提出了“发疹过程论”,即工业化过程类似“发疹”,它会从一个区域“感染”到另一个区域。这实际上是主张以城市的扩张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4 后期:转而强调城市作为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发展极和发展中心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注重城市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时的作用。5 代表人物:贺希曼、尼克尔斯、帕尔等。11.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P89-911 提出一国经济发展中区际经济差异变动的长期一般趋势,认为“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在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即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

18、,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即收敛)。2 图形表示3 早期阶段的原因解释:(1)区际劳动力迁移存在巨大障碍。由于迁移成本昂贵,落后区域的劳动力难以支付昂贵的迁移费用。劳动力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发达区域需要的具有专门技术、管理才能及教育程度颇高的劳动力,而落后区域希望迁出的是那些在本地无发展机会、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力。(2)由于发达区域的先发优势所产生的巨大聚集力,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再加之落后区域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投资风险高、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人才等,因此,促使

19、资金、人才由落后区域流向发达区域。(3)国家初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资倾向于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发达区域,贸易、关税等优惠政策也偏向于保护发达区域的产业。(4)由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交通通讯业不发达,区际联系不畅通,因此,区域间连锁效应(interregional linkage effects)的缺乏导致发达区域的技术、产业、社会变革思想等的波及效果传递甚缓,无法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4 成熟阶段的原因解释: (1)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落后区域投资机会增多,发达区域产业发展达到拥挤程度后开始向外扩散。由于昂贵的运输成本转为下降、迁

20、移费用减低、选择性迁移消失,隐藏性失业劳动力有能力迁出,再加之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亦趋于饱和,有技能的劳动力开始回流至发展程度较低的落后区域。(2)发达区域因拥挤而出现聚集规模不经济,水电、土地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投资效益下降,资本开始从发达区域倒流至落后区域。(3)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高速增长目标(即效率目标)转向福利目标(即公平目标),政府政策开始对区域发展失衡谋求补救之道,公共投资倾向于落后区域,优惠政策也偏向支持落后区域的发展。(4)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连锁效应增强,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辐射作用增强,其波及效果有足够的力量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5 促使区际经济增长差异呈倒“U

21、”型变动趋向的决定因素可归结为:人口迁移成本;投资收益率;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区域之间的连锁效应。6 评价:不具有普适性,但从长期来看是正确的。12. 陈栋生、魏后凯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P96-971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总体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所占比重极高;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自我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发展途径:将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和区域内条件有机结合,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启动区域经济增长。2 成长阶

22、段。当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且呈较强增长势头时,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成长阶段。总体特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工业逐渐超过农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商品经济发育成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优势产业已形成或处于形成中;人口和产业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增长中心;伴随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性变化,区域社会文化观念也相应嬗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发育阶段进入成长阶段的实现途径有:外部推动型、国家投入型、自身积累型和边贸启动型。3 成熟(发达)阶段。区域经济经过成长阶段的高速增长后逐步进入成熟(发达)阶段。总体特征

23、: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并渐趋稳定;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服务业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已形成网络;生产部门齐全,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区内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力资本丰富。通常是国家经济中心区的所在。区域经济发达、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衰退因素: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地价、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压力渐增;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许多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部分在成长阶段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增速减缓,有的甚至沦为衰退产业。4 衰退阶段。由于运输地理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的枯竭、技术和需求的变化,部分区域在经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总体特

24、征:经济增长缓慢,原有的增长中心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丧失;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比重大,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在时序上缺乏有机连接,导致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衰退,若结构调整滞缓,缺乏新兴潜代产业,则区域经济将出现绝对衰退,逐步走向衰落.在区域沦为衰退区前,应适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谋求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一轮成长过程。5 评价:陈栋生、魏后凯的区域经济成长(增长)阶段论是中国学者最早创造性地倡导的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它实质上是一种关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定性分析和描述。13. 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分类法。P119-1201 划分依

25、据: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将区域产业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功能分类法在各区域产业分类法中居核心地位。2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两个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占较高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3 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根据其余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认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4 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社会增长、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6、的产业,基于其作用性质不同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5 关系: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形成紧密有序、相互依存、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6 评价:产业功能分类法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区域内各产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以它是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的常用的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法,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配置规划的理想工具。14. 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因素和动力机制。P141-1421 形成因素:(1) 自然资源(自然基础和源点)(2) 区位条件(先天性优势)(3) 产业基础(“路径依赖”)(4) 地

27、域文化(5) 产业技术(技术链)(6) 正式制度安排(开放性政策或限制性政策)(7) 历史事件与机遇2 动力机制(1) 驱动机制:产业链形成主要靠下游市场的“拉力”或“引力”驱动(拉力驱动型产业链);市场是产业链运行的原动力(2) 运行机制:区域产业链以自组织为基本运行机制,是一种内在驱动为主的自组织系统,;系统成员间的非线性竞合作用是产业链运行与演化的基本过程与主要形式。 15. 如何理解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界定说?P143-1471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基于竞争力研究框架首倡“产业集群”概念,被公认为将产业集群应用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的第一人。2 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

28、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区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3 他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类。再加上机会和政府这两类变数,构成完整的钻石体系4 钻石体系: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一国的成功并非来源于某一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能体现钻石体系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5 波特提出三种略存差异的“产业集群”定义,但均强调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特定(产业)领域中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6 两大特性:(1)

29、产业特性:产业集群通常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的生产及服务展开,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内各国茶叶连或其他竞合关系联结,共享产业要素,塑造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构成产业生态系统;(2)地域特性,产业集群成员在地域上相互临近,共同“锁定”特定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集聚特性。16. 基于集群内部产业关联、企业关联的产业集群分类法。P149-150(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1 Markusen(1996):将产业区分为马歇尔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2 国内学者将其改造为:(1) 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以地方性小企业为主体,规模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区内贸易高于区际间贸易,劳动力市

30、场高度灵活,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专业资源和“耐心资本”;(2) 轮轴式产业集群,以一个或多个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为轴心,有显著区内贸易关系和长期七月合作关系的供应商环绕,规模经济水平较高,核心企业常拥有资金、技术和商业服务的控制权,供应商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3) 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它是总部在集群以外的分厂企业的集合,集群和外部企业特别是母公司保持高度的合作关系,劳动力市场和关键的投资决策在外部,但缺乏区内的贸易网络和与地方供应商的长期承诺,区域内没有“耐心资本”。3 培德森Pederson(1997):基于单个厂商垂直专业化的多元产业集群、基于垂直和水平专业化相结合的转包产业集群。4 仇保兴

31、(1999):市场型产业集群(也称共和国式企业集群)、中卫型产业集群(也称锥形企业集群)、混合网络型产业集群(企业间以信息联系为主)。5 其他:垂直型(产业集群内产业呈纵向一体化分布,形成专业化分工)、水平型(企业多处于同一行业,提供差别化产品)、混合型产业集群(同时存在同质产品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大量厂商积聚而成)。17. 基于集群形成方式的产业集群分类法。P151(钱平凡,2003)1 诱致性自发型产业集群:是因某些因素诱导、“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两类因素:特定供给因素和特定需求因素。两大共同点:(1)本地特有不可转移;(2)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价值。2 强制性培育型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人为性产业集群,即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明确的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从关键性企业的催生开始介入集群的培育活动。3 引导培育型产业集群:“上下结合的产业集群,即政府通过观察发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及时介入,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对产业区集群加以引导和培育。18. 如何理解波特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论?P154-1551 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的演进划分为诞生、发展和衰退三个阶段。2 诞生阶段: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本地需求。机遇条件很重要。3 发展阶段:产业集群一旦启动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其发展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钻石体系中各箭头的效能,或回馈环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