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6.91KB ,
资源ID:47139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139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docx

1、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1.大同研习与思考 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原文见为“教师备课资料光盘”部分)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2.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

2、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乡土本色六、研习与思考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答:土地

3、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答:略。七、练习3简答题(1)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答:参见课文第九段。(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3.萧萧3简答题(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答案要点:自由、妇权、新生事物。(2)萧

4、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答案要点: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八、研习与思考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

5、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4惊梦 3.简答题(1)简要评析杜丽娘的性格。 答: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

6、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2)举例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B. 通过景物描写

7、,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和愁苦等等。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懒于女工的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八、研习与思考1.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情似水之态,文中是怎样描写与突显这一点的?答:直接描写外貌,与古代美人作比,与满园春色相映,写她娇弱的动作、细腻的心理。2.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两段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怎样与表现人物结合起来的。答:描写内容的美与用词措辞的美

8、相结合,并运用了押韵、配律、字音平仄相间等修辞手法。3.课外观摩昆曲牡丹亭惊梦一折,体会真实的戏剧表演和文学剧本之间存在的差异。答:重在让学生体会昆曲演出的美感。不同的演员在表现技术与侧重点上有高低,教师可作点指导,使学生体会传记的戏剧艺术样式的高雅美质。5 敬告青年3简答题请简要列举陈独秀提出的青年人六项标准。答: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八、研习与思考1反复阅读,感受作品文辞的号召力与鼓动性。答:(1)舍弃讨论,“不由分说”,直接进入话题的核心;(2)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绪激昂地直接呼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

9、鼓动性。2从我们青年人的角度,谈谈读了本文的体会。答:可以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现实进行思考。6.老子五章七、练习3简答题(1)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八、研习与思考 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

10、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答: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

11、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7 大自然在反抗 3.简答题1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答案:参见“课文分析”。2为什么说昆虫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斗争中的同盟军? 答案:根据文中介绍的昆虫生活特点来回答。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杀虫剂污染,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人们制定了一个计划,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控制作用,并把杀虫剂的使 用压缩到最低程度。八、研习与思考1. 指出卡逊文中谈到的,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答: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第二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

12、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其造成的后果,课文有明确的说明,请参考选文的68自然段。2. 思考作品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扬的人文精神。答:请参考选文以“捕食者”起头的自然段及以“习性更加奇特的是寄生性昆虫”起头的自然段。3. 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卡逊在书中阐扬了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答:本题可灵活处理,“作者资料”、“文本资料”及“延展资料”的文献都有分析和论述,请参考。8 西铭3简答题 简述正蒙在儒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正蒙是张载的主要作品,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西铭中所体现的道德理想新建构基本解决了宋以前儒

13、者所面临的理论困难。 4翻译 (1)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答: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也充塞、构成了我的身体;气在天地之间的流行化运的秉性也是我的天性。(2)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答: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八、研习与思考 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铭的影响。答:(1)乾称父、坤称母,以易经中的乾坤思想建构宇宙观念,以人类为天地宇宙之子,生命的过程顺从于天地的变化规律。这个宇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以人为宇宙大化中的一分子;(2)盂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从注释中找出张载引用孟子的字句。可以集中地发现,他的人性论、存心养性,知天知命的观念都受到孟子影响。其中涉及到人如何

14、了解自性,完成天赋予人的道德使命,完成人的生命价值等问题,包涵了信仰与宗教的情绪。2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结合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等观念,讨论西铭一文的美学价值。答:孟子这段话,表现了个道德主体体验出的一种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由善而真(信)而美而全(人),再进为圣与神,主体与宇宙合为体。在西铭中,我们也发现张载与孟子样,皆能以主体的道德生命为基础,来不断深入地体验弥漫于整个宇宙的精神境界。其体为宇宙之塞,其性为大地之帅,民为同胞,物为所与,这种与天地宇宙共为一体的精神,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人焉”(尽心上)的境界。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简答题(1)课

15、文中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答案要点: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2)丁教授认为古代“格物致知”思想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七、研习与思考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大学倡导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其真正意义被埋没了?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何在?答:请参考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和从心性论

16、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蒙培元)两篇文章可作深入分析时的参考。2.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答:请参考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3. 讨论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及其弊病。答:请参考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丁肇中谈家庭教育一文也可作为参考。“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10春江花月夜3翻译题请翻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答案见译文)4简答题 请简要介绍一下本文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1)以月为中心

17、,月亮的意象几乎贯穿全篇。(2)春、江、花、夜皆为陪衬。八、研习与思考1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答:(1)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

18、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3)应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11 李白诗二首1作品概述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有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八、练习:4简答题分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艺术特色。(参见课文讲解部分)九、研习与思考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

19、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12秋兴八首三、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

20、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3.简答题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答:目的有二:(1)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2)协调诗歌格律,按照格律,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3无题二首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前人评他是“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寄托深而措辞婉”、沉博艳丽”,等等。

21、大致而言,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2)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3)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七、研习与思考 1. 有学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看

22、作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请以第一首为例说说诗中情与景的描写呈现出什么特点。答:诗歌由星辰、夜风到画楼、桂堂,由春酒、蜡灯到走马、兰台,由实有之景物到虚拟的期盼,诗意随着诗人心绪和想象的转移而转移,不完全按照时空的顺序先后排列。2.李商隐的无题诗向以诗意朦胧著称,清人冯浩玉便说过:“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见玉谿生诗集笺注)再阅读若干首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诗歌,试阐发其中寄托的主题,然后以“解读李商隐无题诗”为题写一篇短论。答:对于“无题”诗的主题,是写男女之情还是寄托自己

23、身世感慨,或者其他种种,我们认为因为各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难以也不必指实,主要应抓住“无题”诗所寄托的“浓厚的感伤”和“朦胧的意境”所构成的美,体会诗人内心的主观情情愫是怎样通过幽眇的诗境和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3.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爱情有多种表现方式,试以李商隐的无题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说说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答:抓住长恨歌重具体事实,重实景实情的表现,无题则偏于虚无缥渺,隐约朦胧即可,是我国传流诗歌的两种抒情方式。14鹊踏枝冯延已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

24、“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3.简答题词中哪一句刻画出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答: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八、研习与思考1.试体会鹊踏枝由“花前”到“青芜”、“堤上柳”,由“病酒”到“独立小桥”、“平林新月”,词人是怎样表现时光的流逝的?在岁月流逝中,词人又怎样表现了心中的愁思?答:以景物描写的不断转移和词人行动路线的不断移动的双重线索表现时光流逝。词人心中的愁思在景物的描写和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增强,是词人内心的感情外化到自然景物上,同时由景物的观赏又增强了词人内心的感情。2.鹊踏枝中“独立”一句描摹了词人的形象,清人陈廷焯竟叹此为“仙境!梦境!断非凡笔也”。试分析这首词

25、中的词人形象。答:突出:愁眉不展,朱颜瘦,略带酒意的旧式文人形象。可参照评析部分。15破阵子1、前期诗词: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2、后期诗词: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3、李煜诗词的成就: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

26、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16八声甘州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大力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

27、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由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柳永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另外,在题材取向上柳永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重在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3. 翻译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答案: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答案: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地愁思凝重。 4. 简答题简要分析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案: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它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巧

28、妙地交织在一起。八声甘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一,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其二,采用细腻的白描,委婉地抒情。其三,为对方设想的写法,虚实结合,富于曲折变化。其四,语言质朴,纯朴流畅。七、研习与思考1.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答:情景的交融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词人对景的有选择的采入,如“暮雨”、“霜风”、“残照”等;(2)词人在描景时有意选择主观性的词语:如“潇潇”、“清秋”、“冷落”、“衰”、“减”、“休”等;(3)词人对景物采用一些特有的描写手段,如拟人,“无语”等。2. 柳

29、词善用虚字,使词意一气贯注。这首词中便用了“对”、“渐”、“望”、“叹”、“误”等一串去声字,请问它们在表现力度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仄声字相对于平声字而言,节奏短促,有力度,在舒缓的语流中造成停顿,以引起思索,渲染气氛。这首词作中冷情、凄凉的悲伤情调正是通过这些词贯通起来,通过汉字声调的作用加深了感情在读者心中的份量。17祭石曼卿文3.简答题简要介绍一下祭石曼卿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答案要点:反复咏叹;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八、研习与思考1. 本文主体部分由三句“呜呼曼卿”提起,每一句之后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追思亡友石曼卿的?答:参课本上的评析第二段。目的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

30、结构框架。2. 清人林云铭感叹祭石曼卿文“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见古文析义)。由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方式。答:参课文上的评析第三段。(1)直接抒发与托物寓情相结合;(2)情景交融,尤其是第三段;(3)所用词藻色泽灰暗,给人悲冷的气息。18 赤壁赋3.翻译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答案:江水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八、研习与思考1.前赤壁賦向以情景兼备著称,文中写景的是哪些语句?这样的景色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答:写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从中表现出

31、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2. 阅读苏轼后赤壁赋:比较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主题思想、感情抒发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答:主题:前通过赤壁秋夜泛舟的情景和主客间的对活描写,表达了作者陷入现实人生的苦闷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后通过赤壁冬夜凄凉景色和对道士化鹤的奇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人生中的苦闷和挣扎,以及企图超尘绝俗的思想,比前带有更多消沉情绪和虚无色彩。结构:前以写景贯串全篇,舒卷自如,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与起伏变化。后以叙事写景为主,叙述了游赤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