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63KB ,
资源ID:47048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048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要参考论文及着作武汉大学文学院.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要参考论文及着作武汉大学文学院.docx

1、重要参考论文及着作武汉大学文学院重要参考论文及著作著作类: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增补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7.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9. 洪

2、子诚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10.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3.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4. 杨匡汉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5.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6. 於可训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王铁仙等

3、: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8. 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9.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20. 吴秀明:江南文化与跨世纪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21.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2.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上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23. 朱寨、张炯: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24. 杨健著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5. 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

4、2002年。 26.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27. 洪子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 程光炜著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9. 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0.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1. 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32. 吕林:世纪末的精神守望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主潮,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3. 王新民著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

5、4. 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35.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海南出版社,1992年。36.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7.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8.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9.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40.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41. 王德威:阅读当代小说,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年。42. 王德威:众生喧哗:三0与八0年代的中国小说,台北

6、远流出版社,1988年。43.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44.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5. 於可训:小说的新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46. 陈美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47. 陈美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48. 於可训:批评的视界,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49. 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0. 王先霈、於可训主编:80年代中国通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1. 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7、,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2. 王又平: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20世纪末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3. 张洁:世纪桥头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54.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5. 樊星: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6. 樊星:别了,20世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57. 樊星: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8. 叶立文: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59. 叶立文:误读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0. 张

8、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1. 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2. 孟繁华:梦幻与宿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3.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64. 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65. 孟繁华著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6. 尹昌龙著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7. 张志忠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8.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

9、9.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0. 陈晓明: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71. 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72. 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73.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4. 张京媛: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5.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6. 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

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77.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8. 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9.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80. 张清华: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甲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81. 戴锦华、李陀:隐形书写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82. 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90年代批判,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83. 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4.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1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5.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6.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三联书店,2003年。87. 贺桂梅:批评的增长与危机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8.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9. 南帆: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90. 南帆:文学的维度,三联书店,2005年。91.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92. 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3. 祁述

12、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4.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新星出版社,2007年。95. 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6.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7. 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98. 李洁非等选编:寻找的时代新潮批评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9. 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00.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01. 谢冕、张颐武:大

13、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02.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103. 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04. 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05. 孟悦:历史与叙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06. 白烨主编文学论争2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7. 杨志今、刘新风主编新时期文坛风云录19781998,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8. 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9. 吴义勤: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甲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

14、6年。110. 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1. 吴义勤: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化反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2.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3. 杨剑龙:文化的震撼和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114. 陈娟主编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15. 王安忆:心灵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6. 季红真:忧郁的灵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117. 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18.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研

15、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19. 张器友:当代中国文学艺术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120. 张器友等: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21. 张炜:纯美的注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2. 李慈健、田锐生、宋伟: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3. 宋剑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4. 邝邦洪: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5. 涂险峰:质疑与对话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价值现象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6. 朱立立: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

16、08年。评论127.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128. 钱谷融:重要的是内容必须扎实,文艺报,1989年5月27日。129. 陈思和、王晓明关于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对话,上海文论,1989年第6期。130. 谢冕:误解的“空白”,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131. 孟繁华: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文艺争鸣,1993年第3期。132. 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133. 陈思和、王安忆、郜元宝等:当前文学创作中的“轻”与“重”文学对话录,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134. 洪子诚:当代文学

17、的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135.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1期。136. 冯骥才、李陀、刘心武:关于“现代派”的通信,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137. 周扬: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138. 吴黛英: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139. 季红真:文学与愚昧的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4期。140. 季红真: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141. 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文艺争鸣,2010年第15期。142. 韩少功:文学的“根”,

18、作家,1985年第4、6期。143.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144. 刘再复:文学研究应以人为研究中心,文汇报,85年7月8日。145.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146. 刘再复新时期文学的主潮,文汇报,1986年9月8日、10日。147. 刘再复:近十年的中国文学精神和文学道路,人民文学,1988年第1期。148. 刘再复、刘绪源:刘再复谈文学研究与文学论争,文汇月刊,1988年第2期。149. 李陀:中国文学中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上海文学,1986年第1期。150. 王晓明:所罗门的瓶子,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

19、。151. 刘晓波:一种新的审美思潮从徐星、陈村、刘索拉的三部作品谈起,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152. 陈涌: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6年第8期。153. 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154. 张炯:新时期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红旗,1986年第20期。155. 雷达: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156. 李洁非、张陵“再现真实”:一个结构语言学的反诘,上海文学,1988年第2期。157. 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2期。158. 谢冕: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文艺争鸣,1988

20、年第3期。159. 阳雨: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文艺报,1988年10月18日。160. 王干:批评的沉默和先锋的孤独,文艺报,1988年12月17日。161. 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162. 陈晓明:主体与幻想之物“新时期”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钟山,1993年第1期。163. 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164. 陈晓明: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5期。165. 陈晓明:新时期小说文体:文化视点中的嬗变,长江文艺,2000年第1期。166. 陈晓明:有底的游戏后结构主义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

21、中的侧影,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167. 张炯:也谈当代文学研究的危机,文艺争鸣,1993年第4期。168. 吴亮:回顾先锋文学兼论八十年代的写作环境和文革记忆,作家,1994年第3期。169. 张颐武:“非列”与“转移”中国“后新时期”文化转型的现实图景,东方,1994年第4期。170. 戴锦华:突围表演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一,钟山,1994年第6期。171. 陈虹: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女性文本,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172. 蓝爱国:到民间去九十年代文学主潮,文艺评论,1995年第5期。173. 洪子诚:“人文精神”与文学传统,文艺争鸣,1995年第6期。174.

22、洪子诚:个人“本质化”的过程,诗探索,1996年第3期。175. 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文艺争鸣,1997年第5期。176. 徐坤:重重连幕密遮灯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写作,作家,1997年第8期。177. 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 ,上海文学,1982年第6期。178. 刘思谦:作为叙事体文学的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179. 张德祥:近年来小说视野的拓展与结构变化,小说评论,1986年第1期。180. 何镇邦: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总评价,文汇报,1986年8月4日。181. 王光明:超越故事:小说在这里起飞,福建文学,1986年第9期。18

23、2. 王干:寻求超越:小说文体实验,小说评论,1987年第5期。183.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184. 吴秉杰:“先锋小说”的意义,人民日报,1989年4月4日。185. 李洁非: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186. 王小波: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北京文学,1996年第11期。187. 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188. 王侃: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189. 孟繁华:东方风情与生活寓言80年代的文学想象与文学批判,文艺争鸣,1997年第4

24、期。190. 孟繁华:启蒙角色再定位重读“寻根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191. 孟繁华: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本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192. 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向后看”现象,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193. 孟繁华:新世纪十年:中篇小说论要,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194. 郜元宝:九十年代文学之一瞥,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195. 郜元宝:命定视角与反讽基调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一种艺术选择,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6期。196. 程光炜:“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25、197. 程光炜:历史重释与 “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7期。198. 程光炜: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199. 吴义勤:新生代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200. 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201. 谢有顺: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202. 谢有顺:文学伦理 重申灵魂叙事,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203. 陈美兰:创作主体的精神转换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204. 陈美兰:价值重建: 面对当下中国文学思考,文学评论,2

26、001年第4期。205. 陈美兰:行走的斜线论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精神探索与艺术探索的不平衡现象,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206. 於可训: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意识,人民日报1986年9月22日。 207. 於可训:在迭起的新潮中沉稳求变武汉作家群创作精神述评,文艺报, 1994年12月10 日208. 於可训:从仓促应对到自觉回应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发展态势,光明日报 1997年8月19日。209. 於可训:文学: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艺报,2006年12月28日。210. 昌切:谁是知识分子?对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变化的初步考察,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211. 昌切:重审当代文学,云南大学学

27、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212. 昌切:再审当代文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213. 陈国恩: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214. 陈国恩: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215. 樊星:新的综合:文化视野,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216. 樊星:新生代的崛起,文艺评论,1995年第1期。217. 樊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218. 樊星:新生代女作家:回归传统的尝试,文艺报, 2004年3月11日 。219. 叶立文:延伸与转化论先锋作家的“文学笔记”,文学评

28、论,2006年第1期。220. 叶立文:论先锋作家的真实观,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221. 白烨:“新状态文学”随谈,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222. 白烨:“后新时期小说”走向刍议,文艺争鸣,1992年第6期。223. 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224. 南帆: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25. 南帆:启蒙与操纵,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226. 李遇春:拂不去的阴霾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死亡心理分析,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227. 李遇春: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228.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229.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230.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231. 顾城:“朦胧诗”问答,文学报,1983年3月24日。232. 于慈江:朦胧诗与第三代:蜕变期的深刻律动,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233. 程光炜:世纪末诗歌:语言策略和蒙骗对“他们”和“非非”文本的实验性解析,诗歌报,1989年6月6日。234.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